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鸿章:“大清裱糊匠”的奋斗青春

李鸿章:“大清裱糊匠”的奋斗青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893 更新时间:2024/1/25 12:35:06

人们将棺柩打开,用绳子拴住尸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最终粉身碎骨。

这具尸体的主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这个名字似乎与耻辱、卖国联系在了一起,《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许多人对他的认识。

而谁曾想,李鸿章也曾怀着一腔“策远志,出风尘”的理想,也曾是心中拥有万丈豪情的少年郎。

幼时读书

1823年正月初五,这一天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传说这天春雷鸣响,李家附近还有仙鹤翔舞,而也就在这一天李文安的次子李鸿章出生了。

李家祖上并不富裕,世代以耕读为生。直到祖父李殿华一代家里才稍有积蓄。李鸿章出生时,他的父亲李文安刚刚开馆授课,并同时刻苦备考秀才,整个家庭洋溢着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强烈氛围。

周菊初是桐城的老先生,一天他来池塘洗澡。把衣服一脱往柳树上一挂,随口吟道“千年古树为衣架”,一旁玩耍的小鸿章接了一句“万里长江作浴池”。老先生看这孩子出口不凡,想要教他读书。

四处打听后,老先生得知小孩是好友李殿华的孙子,心里更是喜欢。便告诉李文安,他的次子聪颖过人,很有文采。李文安半信半疑,叫来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与弟弟对诗。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李鸿章脱口而出,而大哥却接不上。在那之后李鸿章就跟随父亲在家馆蒙读书,攻读经史词章,那一年李鸿章6岁。

李鸿章本来名叫章铜,李文安给他改名叫鸿章,希望他宏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小小年纪便有了追求功名,入朝为官的愿望。

11岁那年李文安在家中养了一缸漂亮的金鱼,一天他对家里人说今年金鱼产子多,是个好兆头。家族里的孩子能考取秀才的肯定多,说着还点着能进学的孩子的名字。

第二天,李文安发现一缸鱼全死了,一追查得知是李鸿章干的。生气地斥问:“你为什么把鱼都弄死了。”李鸿章一脸认真地回答说:“这么多人都进学,怎么就没有我,这缸鱼不能留!”看着儿子一脸的认真样,李文安哭笑不得。

初出茅庐

11岁时李鸿章便拜堂伯父仿仙为师,后又从合肥名士徐子苓学习。而此时父亲李文安考中了举人,其后四年三次赴京会试,最终考中进士,总算是光耀了门楣。

李文安高中进士的这年,中国近代史的大幕徐徐升起。此时英国战舰已逼近中国沿海,局势一触即发,中国开始进入多事之秋。

在消息闭塞的安徽乡下,似乎还没有引起什么涟漪。李鸿章在先生的教导下饱读四书五经,给他深深烙下了儒家思想特别是纲常礼教的印记。

17岁,李鸿章入了县学,岁试时得了第一名,至此他开启了自己的科考之路。

1842年,20岁的李鸿章回首往事,百感交集,写下了四首《二十自述》七言律诗。诗中李鸿章渴望“簪花多在少年头”的心绪被展露得淋漓尽致,就如同他的曾外孙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

而李鸿章既有对于功名的强烈兴趣,又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还不时在日记或者诗歌中警醒和鞭策自己,克服惰性,不虚度年华。

同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此时李文安已任刑部郎中,特地写书信催他入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李鸿章怀着理想,揣着家乡的五香烀蚕豆和父亲借回来的盘缠,几卷诗书,一肩行李,望京北行,途中心情澎湃,挥笔写下《入都》10首。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潇潇洒洒,何等意气风发。但李鸿章的一生志向也被这著史封侯所限制住了。

槐花落尽的时节李鸿章抵达北京,气象万千的帝都令他眼花缭乱,但也令他更加克己慎行,不敢有半点差池。

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从珠江口到长江口,炮声震碎了中华帝国的天朝梦。这一年,李鸿章参加院试中秀才。

21岁的应顺天府乡试,李鸿章考中举人。可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会试中名落孙山,巧的是他未来的恩师曾国藩是这一年会试的同考官。

李鸿章书法

幸遇恩师

得到良师的教导,对一个人成才成功至关重要,李鸿章做到了这一点。

会试落举对李鸿章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他留在了京中继续读书,再接再厉参加两年后的会试。

此时的李鸿章,年少气盛,人生的道路还尚未真正起步,性格与气质也有待磨练与提升。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的出现如风帆一般为他指明了方向。

李鸿章能与曾国藩相识这要得益于父亲李文安,两人一同考中进士。李文安慧眼识人,料定曾国藩将来是个雄才大略之人,便有意与之交好。

在父亲的介绍下,李鸿章拜入了曾国藩门下。

曾国藩与李鸿章,就如管仲鲍叔牙萧何韩信,亦师亦友,相濡以沫。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中,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

国家内忧外患,曾国藩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也就是经世致用之学一条。

李鸿章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受他治学思想影响较深,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抄》。

在曾国藩门下学习之时,李鸿章还结识了郭嵩焘、陈鼐和帅远铎,被世人称为“丁未四君子”。

当然曾国藩对于李鸿章的教诲远不止如此,后来李鸿章走投无路拜入曾国藩的湘军门下,曾国藩在为人处世、练军方面都对李鸿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鸿章也因此十分感激曾国藩,曾说道:“从前力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也是因为在曾国藩这学习经世之学,他后来的科举取士之路才走得如此顺利。

终成大器

道光二十七年(1847),24岁的李鸿章第二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

此次会试之后,当时已经是协办大学士的帝师翁心存接见了李鸿章,翁心存曾是他房师孙锵鸣的老师,自然也成为了他的太师傅。

老师们很看好这位少年英才,对他更是赞赏有加。这也导致了李鸿章恃才傲物,凡事都要出头,不肯居于人下的性格。这种性格让他在后来初办团练时得罪了很多人,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这都已是李鸿章获取功名之后的事了。会试后,李鸿章通过殿试和朝考,选入翰林院充当院庶吉士。

考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李鸿章在考试结束后仍有些后怕。

当时,李鸿章进入考场后突患痢疾,浑身打冷颤,手指哆嗦。虽然打完了草稿,但要真写在卷子上,字不好看不说,弄上墨迹也是无法通过的。

正发愁,同号的徐举子得知缘由后便替李鸿章誊写,他才顺利完成了考试,高中翰林,徐举子排名不如李鸿章但也中了,不过一辈子只当个县令。

李鸿章对他一直感恩戴德,很多年后徐举子的儿子因是戊戌六君子的举荐人之一,要被斩立决。李鸿章拼命救援,才使得徐举子的儿子捡回了一条命。

翰林院庶吉士虽然官职不高,但确实是进士的最佳出路,将来也最有前途。在此期间,李鸿章继续致力于文史知识的积累,同时系统地学习治国理政的本领。

道光三十年(1850),翰林院散馆,李鸿章因为成绩优异,被留在翰林院充当编修,后来又充任了武英殿编修。

至此,年仅27岁的李鸿章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在当时看来是完美的科举取士之路,也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结语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签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为了这次谈判,他耗尽了最后的气力,开始大口大口的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两个月后,李鸿章带着无尽的悲怆与遗憾死在了京城的贤良寺,享年78岁。

梁启超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关键的人物。《纽约时报》称李鸿章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李鸿章到底是抑制还是推动了中国向前发展,同样身处历史漩涡的我们所做出的评价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评价”。

“我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座破屋只知修葺。”

1958年,这位“裱糊匠”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丝痕迹消失了。

参考资料:

[1] 《李鸿章传》,梁启超

[2] 《李鸿章:“大清裱糊匠”是自嘲还是自考?》,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公众号

[3] 《皖人李鸿章》,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

[4] 《师徒之间:曾国藩与李鸿章》,凤凰文史公众号

[5] 《起底李鸿章家族》,最爱历史公众号

更多文章

  • 清朝灭亡后,国库内的金银还有多少?打开门后现场的人都懵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没落的清朝一贫如洗。清朝不是没有过好日子。不过是在康熙和雍正时期,这两位皇帝,前者真正将天下弄太平了,后者是严格吏治,后来的乾隆才有好日子过。据说雍正给自个的儿子,留了不少家产,高达几千万白银的家底。不过大家都知道,乾隆晚年极宠信一个人,和珅,巨贪,据说当时他将该上缴国库的钱,在5、6年的时间里贪

  • 清朝灭亡后,号称人数百万的清军去了哪里?其中一支保留到1992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次年2月12日,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逼迫下,清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存在了276年的清王朝正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那守护清朝的那些号称百万的清军都去哪了呢?今天就来一一揭秘。 清朝军队的构成 清朝的前身叫后金,是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的以女真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国家。女真人的军队叫满洲八旗

  • 清朝灭亡55年,溥仪死后被葬入八宝山,为何后来又迁至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说起皇帝人人都能想到高高在上的君王威坐龙椅之上的场景,但是有一位皇帝却极为落魄,不光被人赶出了紫禁城还被囚禁,受尽了冷眼和讽刺,他就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他既生活在旧社会,也生活在新时代,溥仪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55年,按理来说应该和人民一样葬入公墓的他,最后还是被允许葬进了皇陵。

  • 民国第一大小姐,111岁依然妆容精致,每日穿高跟鞋,喷香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严幼韵的父亲对女儿宠爱无比,他给严幼韵安排了一辆别克轿车,每日接送她上学。在当时整个上海,都没有几辆小轿车,严幼韵的排场让那些男生也是望而却步。严幼韵喜欢穿旗袍,家中就为她请了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制衣服。后来严幼韵在一场舞会上认识了初恋男友杨光泩,杨光泩是湖州大丝绸商的儿子,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两人

  • 清朝末代格格:改名换姓活到2014年,临终前说出来一件皇室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上文中提到的“她”名为金默玉,她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爱新觉罗·显琦,看到“爱新觉罗”这四个字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大清皇室,而金默玉就曾是大清朝的格格,也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位格格”。 不过,与其它没落的清朝格格不同,金默玉人生晚年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14年5月26日,金

  • 清朝有一位大清官,两次被人造谣诬陷,结果却因祸得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十大叛臣排名,海兰被诬陷因祸得福,被误会的清朝官员

    施世纶出身名门,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靖海侯施琅,但他比他的父亲更有名,被康熙大帝誉为“江南第一清官”。 在历史上,做清官不容易,不可避免的会得罪很多人。施世纶在担任泰州知州时,就被一些人想着法子给他栽赃,想把他搞下去。 康熙二十七年秋天,泰州的很多官吏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得到消息,吏部正在研究给施世纶降职

  • 清朝官员俸禄极低,如何保障生活开销?“养廉银”来补亏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一项独创性的官员俸禄制度,雍正皇帝的动机,是希望官员凭此待遇而免于贪污渎职,能够廉洁奉公。因此清朝官吏的养廉银不仅是一项经济措施,更是清朝整顿封建制度的一项综合改革措施。然而养廉银制度并不是解决官吏清廉的良策。 雍正皇帝 制定养廉银的背景1、官场贪污情况严重清朝官吏的贪污之风从建朝开始就是一个严

  • 为何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等思想家都大致诞生在同一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从世界历史时间轴上看,基本上在同一时期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如:孔子、庄子、老子、孟子、墨子等诸多思想家。印度文明诞生了佛陀(孔子比释迦摩尼大14岁);希腊文明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杰;2、从地理经纬度轴线上看春秋时期的中国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都处于北纬2

  • 清朝奢侈品消费:皮毛、人参令人念念不忘,穿貂儿成为新时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有貂皮大衣么,玲珑貂皮毛一体,皮毛一体贵妃貂怎么样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看,清朝可谓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经济水平也是前所未有。在消费水平提升之后,消费能力最强的贵族,自然要购买更多显示身份的奢侈品。而在封建社会,奢侈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有显示身份,等级的意味。清朝的奢侈品消费,主力当然是富

  • 清朝12位皇帝,谁最“贪色”?这个皇帝活活将自己给玩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咸丰皇帝就是这样一位皇帝,他在位初期其实最开始也是励精图治,也想像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那样做出一番丰功伟绩,但是让咸丰皇帝感觉非常遗憾的就是他的运气似乎不太好,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清朝已经内忧外患,非常严重,到他继位以来,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摆在他的面前,对外有列强的侵略,想要觊觎中国这块肥肉,对内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