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携民渡江有百姓怕被曹操屠城的原因也有刘备坚壁清野的因素

刘备携民渡江有百姓怕被曹操屠城的原因也有刘备坚壁清野的因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0 更新时间:2024/1/19 7:13:52

曹操先是派兵进驻淮南,逼退了孙权。又派兵攻打刘备,以限制刘备的发展。但是,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败给刘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决定提前南下,以防局势有变。

长坂坡之战

当曹操南下的时候,恰巧荆州的主人刘表病逝。在这种情况下,接任刘表位置的幼子刘琮仓皇无策,竟然投降了曹操。由于害怕刘备的反应,刘琮君臣也没有告诉刘备。当刘备知道消息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只有撤退一条路了。

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一线,他渡江到襄阳,要求和刘琮会面,刘琮不敢答应。刘备只得继续南撤,这一次他的目标是长江北岸的军事重镇江陵。

江陵在当时是控制长江上游的重要据点,平日里就储存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如果刘备占领江陵,就可以把曹操阻击在长江以北。接下来,刘备可以趁机夺取荆南四郡的无主之地。这样就基本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设想,以后的事情还有可为。

曹操

但是,在距离江陵仅一百多里的当阳长坂,刘备、诸葛亮的计划遭到了破产。这是因为曹操接受刘琮投降以后,马上就询问刘备的去向。当他了解到刘备企图占领江陵的目的后,马上就做出了决断。

他下令手下的精骑,以一日一夜三百多里的速度追击刘备,一定要在刘备到达江陵前追到并攻击他。于是,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的曹军,使刘备遭受了一生中有名的惨败。在这次惨败中,刘备士卒离散,自己也抛弃家小而逃。多亏有赵云相救,才保住了刘备的幼子刘禅。刘备不得已,只得放弃近在咫尺的江陵,转而逃向夏口,往依刘表的长子刘琦。

刘备的本性

曹操从襄阳发兵追击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从襄阳撤退了二三十天。可是,等到曹操的追兵追上刘备的时候,刘备离江陵还有一百多里远。襄阳和江陵之间步道五百里,等于刘备的行军速度才一天十几里。刘备是久经战阵的人,他岂不知兵贵神速这四个字。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刘备南撤的时候,随军还携带了十几万的老百姓。《三国志》记载:“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些百姓拖家带口,之间影响了刘备的行动速度。刘备又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百姓,不惜影响自己的行动呢?

如果抛开那些演义的面纱,就能够看清刘备那仁义背后的面孔。刘备思想是尊崇法家的,他不是儒家的弟子。他给刘禅的遗嘱中,让刘禅学习遵从的是法家的《商君书》之类的:“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以一个法家治国的人,那些所谓的仁义只是嘴上的口号而已。正如“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贺昌群在《汉唐精神》里就提到:“人类既因相互之关系而生存,必依仁蹈义而后可以远于治平之世,故仁义之行,即王道,即天理,反乎天理者,谓之人欲。宋儒则务存天理而灭人欲,专尊王道而斥霸术。然而,试思果无人欲,则天理将寄托于何所?无霸术则王道何由得达?宋儒于体用,辄曰即体即用,实则重体而忽用,依次论之,则其尊王而斥霸,尊三代而鄙汉唐,盖不自知其误也。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世间真理之运用为相对的,非绝对的,此意可深长思。”所谓的“汉家自有制度”其实是中国数千年来的统治方式,即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

刘备

从刘备的所作所为就能够看到此人的秉性。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他的事业成功。这一点,尤其是在他夺取西川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东吴孙权要取西川的时候,他极力阻止,说什么不能眼看自己的宗族受到侵害。到最后,刘备甚至说出要披发入山的话。这使得孙权放弃了自己取西川的打算。

然后,刘备又打着援助亲族的旗号入川。刘璋给他粮饷,还增加他的兵马,可是刘备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树立自己的威信,广收人心。最终,寻找借口,吞占了西川。当消息传来,让一度相信刘备的孙权感到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孙权气得破口大骂:“滑虏!乃挟诈如此。”

刘备携带百姓的原因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刘备携民渡江这事既有刘备自己的打算,也有曹操的因素。毕竟从史书上看,汉末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火,中原腹地的世族大家都纷纷选择逃亡,何止百姓!例如陈郡袁氏,龙亢桓氏甚至有人逃到交州(现在的越南),家族兄弟各奔东西。

陈郡袁氏的袁徽选择逃亡,袁涣选择留在家乡,家族兄弟“各行其志”。袁宏《汉纪》记载:“初,天下将乱,涣慨然叹曰:‘汉室陵迟,乱无日矣。苟天下扰攘,逃将安之?若天未丧道,民以义存,唯强而有礼,可以庇身乎!’徽曰:‘古人有言:“知机其神乎”!见机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天理盛衰,汉其亡矣!夫有大功必有大事,此又君子之所深识,退藏于密者也。且兵革既兴,外患必众,徽将远迹山海,以求免身。’及乱作,各行其志。”再有平舆许氏的许靖也是去了交州,然后入了益州;另外一位许劭,先投奔徐州陶谦,再投奔会稽王朗,最后跟刘繇去了豫章(现在的南昌),并死在那里。刘备自己在提起携民渡江的时候也说是“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也就是说是荆州百姓跟着刘备跑,有人劝刘备不要管百姓死活,先跑再说,刘备拒绝了。

百姓为什么要跟着刘备呢?这就和曹操有关了。

事实上,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曹操的风评有很多问题。

曹操

第一,在初平年间,曹操为报杀父之仇,二伐徐州,在徐州屠戮百姓,天下人神共愤。最后引发后方兖州之乱。

曹操和荀彧探讨战略时,荀彧也提到“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可见曹操在徐州已经不得民心了。

所以在建安三年末(198年),曹操攻克下邳,擒杀吕布之后,仍然不能对徐州进行有效治理,最后是默许臧霸及其兄弟集团在徐州割据。

第二,荆州长期由刘表统辖,且刘表和曹操是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在建安十三年前(208年),曹操就曾多次对荆州用兵。这十多年来战火时断时续,谁能说,在刘表统治下的荆州百姓会对曹操心存好感?

第三,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时,就曾强行迁徙战区百姓(白马县)到自己的后方来。

如此三点,可以说,当荆州百姓听闻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时,百姓们为了躲避战火,选择逃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至于大家为何跟着刘备跑?还不是因为刘备有兵,大家认为跟着刘备跑相对安全一些。

刘备

刘备是先往江陵,再去江夏,沿途为了照顾百姓,行军速度很慢,当时就有人劝刘备不要管百姓了,先保证自身安全要紧,可是刘备坚持要“以人为本”。这可以说是刘备立的形象,表面上看确实很仁义。可是实际呢?后来曹纯率的虎豹骑果然追了上来,刘备军不敌,一败涂地,这时候刘备再也顾不上“以人为本”了,自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而刘备携带百姓南撤,无非出于几方面的打算:

1、坚壁清野,争夺资源。这一招是三国中每一个君主都使用的惯技。在当时的时代,人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而人口数量是衡量各个政权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为了争夺人口,各个势力间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就拿迁民来说,曹操在淮南、襄樊、汉中、关中都进行过大规模的迁民活动。使得对方即便是夺取了土地,也因为赤地千里而毫无用处。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也迁徙西城千余户百姓到汉中。

由此可见,在统治者的眼里,百姓只是一种资源。如果自己得不到,为了不增加对方的实力,也要想方设法不让对方得到。因此,刘备绝不会把百姓给曹操留下。

2、攻打江陵。刘备虽然有占领江陵的目标,但是,他没有必然占领江陵的把握。他虽然在荆州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可是因为刘表对他的戒心,使得他的活动成效不大。以至于这一次刘琮投降刘备一点风声都不知道。

刘备

因此,江陵的守军是否会听从刘备的命令交出江陵,还是坚守以待曹操接收,刘备是没有一点把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刘备以强攻的手段,拿下江陵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时候,荆州百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面对自己的乡亲逃难,守军很难下得去手,十有八九会不战而降。这就是刘备的打算。

3、掩护作用。在曹操即将到来的时候,刘备知道自己的军事实力、能力都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有了十几万百姓的掩护,即便是和曹操作战失败,刘备也可以比较容易地逃脱。

后来的战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刘备大败,他的部下遭受了损失。可是刘备的骨干力量都保留了下来。在日后的战争中,这些力量经过补充,照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适得其反的刘备

但是,由于刘备的军队号称是护送这些百姓,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刘备的军事行动。

这只能说,刘备是所作所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于这庞大的百姓队伍,还要防止百姓逃亡,刘备不多的兵力就这样淹没在百姓的海洋里。当曹军袭来的时候,刘备分散的军队连有效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只有溃败一途了。

刘备

刘备为了和曹操争夺人力资源,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不惜冒着风险,心存侥幸地带着百姓南撤。如果他能够取得江陵,依靠江陵储存的大批军事物资,就可以很快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但是,这严重拖延了刘备的军事行动。使得刘备不但没有取得江陵,还在长坂坡遭受了大败。不但丢掉了所有的百姓,还损失了大批的军队。

而曹操为了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对这些百姓并没有为难。他不但妥善安置了这些百姓,还对刘备的女儿、徐庶的母亲给予了优待。这使得徐庶离开刘备投奔了曹营。这些百姓在日后的战争中,也成为曹操的支持者。

刘备携带十几万百姓渡江南撤,并不是他宣扬的仁义之举,更多的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举动。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的残酷写照。

所以,史实很简单:荆州百姓畏惧曹操,为了躲避战乱,选择逃亡;这是乱世时司空见惯的事。有一部分百姓选择跟着刘备跑,是觉得相对安全,这也只是一部分人,例如在此次战乱中,李平(后改名李严)从荆州入蜀投奔刘璋去了。刘备起初信誓旦旦表示不会舍弃百姓,但是被曹军击败后,刘备就选择性遗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丢下百姓先跑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自以为有实力争霸的秦惠文王,被匡章一战打醒,连忙向齐国求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匡章公,匡章为什么进不去武庙,匡章去世时间

    [var1]在秦国昔日的死敌魏国被楚国和齐国相继打败之后,秦国也抓住机会,派遣大军争夺秦国曾经的属地河西之地。经过数十年几次三番的大战,秦国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终于把河西之地抢了回来,并且趁着魏国国力极度衰弱之时,还把河东之地也顺利的抢了过去。如此之后,战国走向了中期,秦、齐、楚三国鼎立,三晋之地

  • 从勾践复国称霸,来看当时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残酷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蒲松龄所做的对联,其中就提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而且非常熟悉,简而言之,就是勾践忍辱负重最终战胜自己的仇人,打败吴国的故事。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过勾践复国之后发生了什么,而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又为何会在他称王之后自杀呢?今天我们便来聊一聊这段历史。妻子出身勾践的妻子是

  • 魏晋风流:阮籍母亲去世,嵇康挟琴备酒祭奠,阮籍反而很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魏晋南北朝乱世,对任何人都不友好,包括文化人。不信你看: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被杀;范晔,写成了皇皇史学巨著《后汉

  • 谁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不是关羽,其实这个人更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丢失荆州后,“光复大汉”之梦想犹如天上璀璨之星,可望却不可及。小说《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多有惋惜关羽丢失荆州的读者,在惋惜之余又多批评关羽麻痹大意、刚愎自用,以致痛失荆州。不仅自己的一世英名,沦为吕蒙的垫脚石,更葬送了大哥刘备的统一霸业。那如果能回到建安十七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在这七年里,刘备的麾

  • 韩国以“惊天阳谋-疲秦计”抗秦,十六年后证明,韩国是大傻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图丨来源于网络[var1]韩安出妙计抗秦,郑国临危受命公元前246年,夏,傍晚。韩国君主韩安于寝宫内左右踱步,相比于焦急,其神态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兴奋。“郑国到”……随着传唤官的一声传到,韩安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焦急,竟不顾君主之威,走出门去迎向郑国。韩安道:“爱卿啊,朕想出来一条妙计,定能抵抗秦国,保

  • 赵姬一生有几个男人?她生的嬴政到底是吕不韦,还是异人的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赵姬还有一个绝活,这个绝活很多贵族的男人都喜欢,她的绝活就是舞跳得很好,能够把舞跳好的女人,是很容易征服男人的。他们可以快速的让很多男人拜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赵姬因为生了千古一帝秦始皇而闻名于世,但是,几千年以来,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秦始皇的父亲是谁?也就是说赵姬一生不止有一个男人!有的学者认为,秦始

  • 荆轲刺秦王=武侠故事:绝顶刺客+深藏不露的高手+扫地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荆轲—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30年,发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一个刺客刺杀一个帝王,刺客失败被杀!但你若细加揣摩,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同,荆轲是世间顶级刺客,手中有世间最锋利的匕首,离被刺杀对象秦始皇嬴政三尺之内,两人一对一,荆轲为什么还

  • 诸葛亮病逝前曾点燃49盏灯,表面上为续命,实则暗含两大毒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临终时刻,诸葛亮深知自己命运将尽,为了延续生命,他运用了49盏灯布置成北斗七星阵法的奇巧设想。众人都在猜测,诸葛亮是否真的掌握了逆天改命的神秘力量?实际上,这并不是真相。诸葛亮的这一举动看似是为了争取生命的延续,但实际上却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诡计。 七星灯续命 在诸葛亮进行北伐的过程中,无疑最大的阻碍

  • 秦时明月中能动摇秦朝统治地位的4人,少羽在明,刘季在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少羽少羽的原型是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他在正面击败了秦军主力,造成秦国败亡。现在的少羽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但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潜力。他在墨家机关道中走的是王道,是否预示了少羽未来的成王之路?如今少羽在蜃楼上打败了云中君,但双眼暂时失明,不知何时他才会回归中土,回归之后是否就要大干一场了呢?刘

  • 秦赵争霸之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提及长平之战必须提及赵括,而提及赵括又必须提及其父马服君赵奢。赵奢是战国十大名将之一。包括孙武,吴起,廉颇,李牧,白起,王翦,乐毅,孙膑。如果这十个人再浓缩到五个人,也应该有赵奢。赵奢经常教导儿子赵括如何打仗,但在父子的谈话中,赵奢却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儿子的理论素养是很高的,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赵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