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庙号
从商周时期开始,对于某一宗族的第一位祖先,都会有一个特定的称号。在西周,根据《仪礼·丧服》记录,将第一位祖先称为“始祖”。
在周代,“太(大)祖”与“始祖”同义,《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是指三昭、三穆与大祖庙。
庙号,也就是皇帝驾崩后,建立一个庙来祭祀他,祭祀祖宗嘛,这样容易记忆。
在刘邦驾崩后,群臣沿用古礼,尊他的庙号为“太祖”,所以如果以庙号来称呼刘邦,那应该叫“汉太祖”。
在汉代,庙号的使用非常严格,只有卓越的皇帝才有资格享有庙号(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
关于谥号
刘邦的谥号是“高”,所以按照称号来记录他,那应该叫“汉高帝”。
谥号是国君/皇帝死后,朝廷综合评估他在位时期的作为,而给的一个评价,谥号有褒有贬,大部分朝代在这方面较为客观。
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谥号,当然,也存在例外,这就是秦始皇以及他的儿子秦二世。统一天下后,他认为,“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不过在这件事上,后世的王朝并没有学习秦始皇,还是沿用了谥号的做法。这也好,毕竟大部分皇帝害怕在后世留下坏名声,做事不敢为所欲为。
秦始皇
除了皇帝,朝廷一些要员也有谥号。
关于刘邦为何叫“汉高祖”
这是史书记录造成的后世习惯。
据史书记载,在刘邦驾崩后,他的臣子在称呼他时都会用“高帝”这一称呼,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却用了“高祖”:“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后世的《汉书》、《资治通鉴》陆续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其实可以理解,称呼第一位皇帝,一般都会偏向用庙号,显得特殊。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用高祖这一代称,来专指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