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濞在七国之乱时战略思维保守,被汉军切断粮道故迅速灭亡

刘濞在七国之乱时战略思维保守,被汉军切断粮道故迅速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339 更新时间:2024/1/19 7:14:11

七国之乱的领军人物是吴王刘濞。在众诸侯中,吴国最为富饶,拥有三郡五十三城。刘濞利用政策漏洞,开矿山私自铸钱,又煮海水生产盐,故而吴国富倾天下。当汉景帝下诏削去吴国三个郡中的豫章、会稽两郡,刘濞勃然大怒,遂联合楚、赵、胶西、菑川、胶东、济南六国叛反。

吴王刘濞下达命令,吴国境内从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男子,全部要应征入伍。很快,他便组建起一支二十万人的军队。征兵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得益其治下宽松的政治环境。吴国有铜、盐之利,长期实行免征百姓赋税的惠民政策,故而刘濞是比较得民心的。

吴国与楚国合兵后,发布告诸侯书,宣布晁错的罪状,以清君侧为名,公然与朝廷对抗。吴楚联手后,首先进攻梁国,在棘壁之战中,梁军不敌,伤亡数万人,被迫退守睢阳城。

面对七国突如其来的叛变,汉景帝措手不及。他的慌乱之中,为了平息事态,竟然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和平。一直鼓吹削藩的晁错一生为专制皇帝的权力奔走,哪知最后落得个腰斩的下场。晁错之死,并没有让刘濞收手。开弓没有回头箭,迈出叛乱这一步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周亚夫

刘濞不仅不投降,还打出“东帝”的旗号,与朝廷分庭抗礼。汉景帝白白牺牲了晁错,却颗粒无收,很失败。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于是周亚夫被提拔为太尉,全权负责平叛。

周亚夫率三十六名将军东进,出发前,他对汉景帝说:“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然而,梁国的局势已经危如累卵,频频向朝廷告急,请求救援。周亚夫不为所动,并没有救援梁国,而是屯兵于昌邑,按兵不动。汉景帝不得不下诏给周亚夫,要求立即解梁国之围。

奉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原则的周亚夫,拒绝执行汉景帝的命令。他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在昌邑挖深沟垒高墙,坚只是派轻骑兵部队袭击吴、楚叛军的后勤补给线。周亚夫的战略开始发挥巨大的威力,人数众多的吴、楚联军在粮食供应出现巨大的困难,饥荒蔓延。

吴王刘濞忧心忡忡,为扭转困局,他转而大举进攻周亚夫驻屯的昌邑。周亚夫仍然坚守不出,叛军发动强攻,均被汉军击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进攻频频受阻,又面临断粮的困境,不可一世的吴军终于露出疲态,刘濞不得不下令撤退。

耐心等待之后,战机终于出现了。周亚夫判断叛军已是强弩之末,果断下令追击。饥寒交加的吴、楚叛军全无斗志,撤退成了一场大溃败,损失兵力超过十万人。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自杀身亡。刘濞弃军而逃,逃到东越,被当地人诱杀,首级送到长安城。

七国之乱‍示意图

政府军能在三个月瓦解叛军,归功于周亚夫的深谋远虑。他的战略思想十分明确,以梁国为诱饵,吸引吴楚主力;他一眼洞穿敌人弱点所在,人数虽众,补给线却太长,只要扼住其生命线,敌军可不战而溃。他截敌粮道,以逸待劳,仅仅一战便快刀斩乱麻,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七国之乱”是关系到汉帝国命运的大会战。如果从民心向背来看,吴王刘濞并不完全处于下风。当时汉帝国刚刚经历文景之治,帝国臣民多数对朝廷还是比较支持的;但吴王刘濞统治吴国四十余年,根基很深,实行全免赋税的政策,吴国百姓也是得益匪浅,对吴王的起义是持有同情心理的。

在战争之初,叛军人多势众,优势明显,可惜的是,刘濞把一盘好好的棋给下坏了。刘濞年轻时曾跟随刘邦参加平定英布的战争,以作战勇猛而深得刘邦赏识。然而,当他垂垂老矣之时,他的军事思想显得十分陈旧、保守。

刘濞

首先,吴、楚联军进攻思路简单,就是从东向西攻掠。吴国将军吴禄伯曾劝谏说:“兵聚屯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就是说,这种进攻思路,很容易被汉军所扼制。吴禄伯指出,应该要派出一路奇兵,沿江、淮而上,取淮南国、长沙国,出奇制胜,可是这个意见被刘濞否决了。

其次,吴军以步兵为主,而朝廷军则以车骑部队为主。步兵适合在山地作战,车骑部队适合在平原作战。吴国有位将军提议,吴军应该从大战略思想出发,不要逐城争夺,应该放弃沿途的城池,急速西进,控制洛阳、敖仓,凭借山河之险,阻止汉军车骑部队出关中,这样便可以号令东部中原各诸侯。这个提议,也被刘濞轻易否决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刘濞麾下不乏杰出的将领,他们都提出“以奇制胜”的战略主张,不要硬打硬拼,不要打持久的攻坚战,要通过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来掌握战场主动权。而刘濞偏偏选择最笨的方法,就是《孙子兵法》说的“最下攻城”,最后城没攻下来,补给又给断了,进退两难,一战而灰飞烟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国妖后倡后,阅人无数秽乱后宫,最终落得祸灭全族无一活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姬)所不同的是结果,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寿终正寝,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而赵王迁的母亲倡后,却被赵国大夫灭了全族,竟没留下一个活口。两位太后都是秽乱后宫,为何结局天壤之别呢?电视剧《大秦赋》基本按史实还原了赵姬和倡后的一生,赵姬和倡后都是赵国邯郸人,倡后的出身比赵姬更低微,赵姬好歹嫁了商人

  • 刘备的实力不足加之张飞丢失下邳导致被吕布打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举个例子说,刘备救援徐州,事后,被刘陶谦安置在小沛。小沛是哪里?小沛就是沛县,刘邦当亭长的地方。两汉时期,无论东汉还是西汉,沛县都隶属于沛国(郡)。而沛国(郡)隶属于豫州。由豫州刺史(牧)管理(因为沛县与沛国同名,所以沛县被当时人俗称为小沛,意在与行政级别更高的沛国做区分)。既然小沛是豫州刺史的地盘

  • 刘备携民渡江有百姓怕被曹操屠城的原因也有刘备坚壁清野的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先是派兵进驻淮南,逼退了孙权。又派兵攻打刘备,以限制刘备的发展。但是,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败给刘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决定提前南下,以防局势有变。长坂坡之战当曹操南下的时候,恰巧荆州的主人刘表病逝。在这种情况下,接任刘表位置的幼子刘琮仓皇无策,竟然投降了曹操。由于害怕刘备的反应,刘琮君臣也没有告诉

  • 自以为有实力争霸的秦惠文王,被匡章一战打醒,连忙向齐国求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匡章公,匡章为什么进不去武庙,匡章去世时间

    [var1]在秦国昔日的死敌魏国被楚国和齐国相继打败之后,秦国也抓住机会,派遣大军争夺秦国曾经的属地河西之地。经过数十年几次三番的大战,秦国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终于把河西之地抢了回来,并且趁着魏国国力极度衰弱之时,还把河东之地也顺利的抢了过去。如此之后,战国走向了中期,秦、齐、楚三国鼎立,三晋之地

  • 从勾践复国称霸,来看当时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残酷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蒲松龄所做的对联,其中就提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而且非常熟悉,简而言之,就是勾践忍辱负重最终战胜自己的仇人,打败吴国的故事。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过勾践复国之后发生了什么,而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又为何会在他称王之后自杀呢?今天我们便来聊一聊这段历史。妻子出身勾践的妻子是

  • 魏晋风流:阮籍母亲去世,嵇康挟琴备酒祭奠,阮籍反而很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魏晋南北朝乱世,对任何人都不友好,包括文化人。不信你看: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被杀;范晔,写成了皇皇史学巨著《后汉

  • 谁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不是关羽,其实这个人更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丢失荆州后,“光复大汉”之梦想犹如天上璀璨之星,可望却不可及。小说《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多有惋惜关羽丢失荆州的读者,在惋惜之余又多批评关羽麻痹大意、刚愎自用,以致痛失荆州。不仅自己的一世英名,沦为吕蒙的垫脚石,更葬送了大哥刘备的统一霸业。那如果能回到建安十七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在这七年里,刘备的麾

  • 韩国以“惊天阳谋-疲秦计”抗秦,十六年后证明,韩国是大傻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图丨来源于网络[var1]韩安出妙计抗秦,郑国临危受命公元前246年,夏,傍晚。韩国君主韩安于寝宫内左右踱步,相比于焦急,其神态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兴奋。“郑国到”……随着传唤官的一声传到,韩安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焦急,竟不顾君主之威,走出门去迎向郑国。韩安道:“爱卿啊,朕想出来一条妙计,定能抵抗秦国,保

  • 赵姬一生有几个男人?她生的嬴政到底是吕不韦,还是异人的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赵姬还有一个绝活,这个绝活很多贵族的男人都喜欢,她的绝活就是舞跳得很好,能够把舞跳好的女人,是很容易征服男人的。他们可以快速的让很多男人拜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赵姬因为生了千古一帝秦始皇而闻名于世,但是,几千年以来,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秦始皇的父亲是谁?也就是说赵姬一生不止有一个男人!有的学者认为,秦始

  • 荆轲刺秦王=武侠故事:绝顶刺客+深藏不露的高手+扫地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荆轲—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30年,发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一个刺客刺杀一个帝王,刺客失败被杀!但你若细加揣摩,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同,荆轲是世间顶级刺客,手中有世间最锋利的匕首,离被刺杀对象秦始皇嬴政三尺之内,两人一对一,荆轲为什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