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乱!结果此人一死,蜀国更乱!

诸葛亮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乱!结果此人一死,蜀国更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811 更新时间:2024/2/28 13:31:02

今天我们论说三国人物,已经比之前或者传统的看法要更理性和科学了。至少在评鉴一个人物的时候,我们会在演义的基础之上,更多参看历史记载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三国人物的争议性也就更大了,比如曹操,比如周瑜,比如刘备,比如吕布,比如诸葛亮。

当然,三国名气最大的人物还要算诸葛亮,在演义中,诸葛亮基本算是男一号,被罗先生浓墨重彩,深入刻画,逐步神化成了一个智慧之神,用鲁迅的话说,都“近似妖”了。因此,这也引发了很多历史迷们的强烈反对,甚至认为诸葛亮被演义严重神化,而实际水平很烂等等。但客观而言,诸葛亮这个人的能力还是有的,只是他的短长,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抛开演义中的完人诸葛亮不谈,客观来看诸葛亮,他主要长于政谋和治理人民,说白了就是做行政工作的能力非常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而且其人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诸葛亮的短板在于他的军事能力,在军事方面诸葛亮也是各有短长的,在军事上他的长处是按照传统的军事方式治理军队,甚至排兵布阵,但是他在军事上的短处在于太过于默守陈规,中规中矩,忽略了军事上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军事计策的灵活运用。

也正是因此,诸葛亮这个人做事办事都太过刻板,有一个人,和他就形成了对立面。此人就是魏延。在蜀国开国时期,魏延虽然能力不错,但是并不能排到前五,因为刘备时期,优秀的将帅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霍峻等等。但是到了刘禅时期,刘备时期的开国名将们基本都全部凋零,后来连赵云也撒手人寰。因此这时候魏延作为一员杰出将帅,他便更加凸显,几乎是诸葛亮屡次北伐时期最重要的统兵将领。

但是魏延这个人客观来看,也有其短板和长处。魏延的长处是善于统兵,算是一位懂兵的将帅。但他的短处却是性格刚傲,另外不善于人为处事,因此出处得罪人,比如诸葛亮丞的得力助手杨仪,他就和杨仪两人水火不容。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是,他在心里甚至对诸葛亮的统兵方略也是非常不屑的。就算魏延不说,但以诸葛亮之心智,他怎能会不知道呢?

他们二人最著名的矛盾点就是人人皆知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亮以“太危险、成功的几率太低而彻底拒绝”。这事让魏延非常失望。(在此处需要附注一点:有小伙伴说既然此时的诸葛亮尚没有经历失败,不知道北伐多么困难,后来他北伐无法成功,为何不采用子午谷奇谋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都知道一个计谋的成败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说白了就是时机非常重要,第一次北伐,曹魏毫无防备,子午谷奇袭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到以后曹魏对于蜀汉方面的防备就已经加强了,再想采用也来不及了。)其实说到底,子午谷奇谋就是一次性计谋,而且还仅限于第一次北伐,如果成功则就成功了,如果失败则就失败了。

但是按照魏延的建议来看,在第一北伐的背景下,应该还是有可实施性的。首先曹魏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对于蜀汉的防御相对较弱。其次,以魏延的统兵能力,挑选5000精锐,实施突袭的胜利几率也还是有的。但是诸葛亮向来追求稳妥,但殊不知古今中外的大胜仗都是靠奇袭或灵活运用军事方法取胜的。甚至可以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北伐唯一一次胜算的机会,但被错过之后,诸葛亮不仅再也没有机会使用子午谷奇谋,而且他的北伐再也没有可能取得胜利。

或许正是因为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方略上的意见分歧,造成了两人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其实一直潜在,但是没有爆发而已。一直到诸葛亮死前,他在安排后事时,这种信任危机终于擦枪走火了。魏延作为蜀汉最重要的将领,但诸葛亮却在交代后事的时候,把军权交给了一个魏延最为瞧不上的杨仪,而且这个杨仪呢也不是个什么贤才,而是一个骨子里贪图名利的小人。

其次诸葛亮的安排又对魏延充满了杀机,其实这就是他们之间的信任危机。如果他们之间不存在信任危机,那么诸葛亮根本犯不着如此处心积虑,甚至安排了对魏延下手的杀手马岱。结果,正如诸葛亮所预料。那么也就可以说,诸葛亮是设计好要杀掉魏延的。

但是诸葛亮杀掉魏延,到底处于什么目的呢?我们现在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一下。诸葛亮对于蜀汉的忠心绝对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因此,在诸葛亮看来:在他死后,就没有谁比魏延的资格更老了,再加上魏延一直是蜀汉的军中栋梁,魏延将理所当然顺利成为蜀汉的军界第一号人物。但是魏延性格刚傲,一般人又威慑不住他,就会很危险。同时,诸葛亮经过多年北伐后,应该在死前对自己的北伐方式是质疑的,但魏延却是一个北伐的强有力支持者,因此诸葛亮一旦死去,魏延若要继续北伐,那么蜀国的老百姓就会受不了,经济和民愤会对蜀国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却没有谁能控制魏延这头猛虎。因此,在诸葛亮看来,既然难以控制,不如杀掉,以安定蜀国。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诸葛亮看来:魏延此人不死,蜀国将必乱。但是诸葛亮的担心正确与否,因为魏延死了没法验证。不过魏延死后的事却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的预料,因为魏延一死,杨仪回去后要官不得,胡乱咬人,终被赐死。其次,诸葛亮的得意门生姜维不断北伐,导致蜀国的经济社会更加困窘,而宦官黄皓乱政,姜维不但对付不了,还被吓跑,诸葛亮的儿子则干脆直接为了自己的官位不但不反对黄皓,还附和黄皓,这样以来,蜀国不仅没有因为杀了魏延而显得更好,反而显得更加乱了。正所谓:不杀魏延,蜀国必乱,但杀了魏延,结果却是蜀国更乱。

参考资料《三国志》等。

更多文章

  • 作为一代谋士诸葛亮身边最优秀秘书?为啥害苦姜维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胡济为人不避嫌疑,敢于直言,多次向诸葛亮进谏,诸葛亮将他与崔州平、徐庶及董和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能适时规劝自己过失的诤友。胡济后任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公元231年(建兴九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六月,因粮草不继,汉军退回蜀中。八月,北伐大军退还后,负责粮草运输的李严弄虚作假,想逃

  • “不击半渡之敌”的宋襄公,究竟是真仁义还是死脑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五霸”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宋襄公,“五霸”之中,秦穆公治下的秦国最强,齐桓公治下的齐国次之,最弱的霸主当属宋襄公和他的宋国。[var1]尽管宋国在“五霸”之中比较弱,但是在所有的“五霸”之中,其他四大霸主加起来,也不如宋襄公一个人出名,因为在这位宋国霸主身上,实在有太多话题可以

  • 这位猛将病死后,诸葛亮竟然痛哭倒地,他的北伐从此不再可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马超就是猛将的代名词。马超自幼从军,20岁时他便独自领兵攻破苏氏坞,掠夺苏氏坞的马匹等以充军资,可谓是少年得志。其后,马超纵横关西,悍勇无双,在凉州拥有极高的威望。当时的凉州与关中,可谓是“戎狄居半”,其地蛮族横行,羌、氐、南匈奴在当地横行霸道。然而马超凭借着一杆长矛,打遍了整个关西,蛮夷都

  • 孟子为什么有底气?学会一个终身受用丨赠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孟子却回答:“王何必曰利?”“动不动就说利,从国王到百姓,每个人都利欲熏心,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我们来说说仁义吧!”孟子的回答让梁惠王哑口无言。由此可见孟子是一位嚣张的人,他在硝烟四起的战国时期,推行仁政,更是肆无忌惮发表“暴虐的君王该杀”等言论。各君主试图与他辩论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 最恶毒的皇太妃,富贵超慈禧,权力超武则天,受宠超过赵飞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北魏时期曾仿照汉武帝“留犊去母”严格规定:“子为储君,母当赐死。”所以六宫嫔妃多相与祈祷上苍,但愿生诸王公主。却不愿生子为太子,胡承华则不一样,她不怕,结果真的是一个儿子,之后胡承华非但没有死,此后还成为了“凤凰”。后来这个宣武帝却爱极了这个女人反而晋封胡承华为贵嫔,。高皇后大为愤惠,多亏朝中大臣刘

  • 魏蜀吴三国文学大比拼:比曹操文学更牛的,是他的下葬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开个脑洞,如果三国对垒不是从军事上着眼,而是从文学上着眼,互相之间将如何一分高下?首先出局的应该是孙吴集团。在武力上,东吴有大名鼎鼎的年轻军事家如周瑜、陆逊等;但蜀汉刘备更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五虎上将”;曹操则不仅有曹仁、夏侯惇这类本家亲戚,也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样的“五子

  • 为啥地图看上去三国都差不多大,可魏国实力却是要强一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大家常见的三国地图如下,课本上选的就是这一幅地图。[var1]如果以现代来看,这确实很奇怪: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南,蜀国在西南。现在这几家的地缘实力相差并不悬殊,尤其是吴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这些地区的全部或大部…….现在吴国地区生活的人口甚至要

  • 纵观蜀汉五虎大将的后代,为何只有张飞的子嗣混得最好?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刘备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中,其麾下功劳最大的,莫过于关张、赵云、马超和黄忠几人,而在演义之中,这5人则是蜀汉非常著名的五虎大将。虽然他们同为五虎大将,但我们纵观五虎大将后代的结局,就会发现一个令人非常疑惑的问题,那就是为何只有张飞的子嗣最受重用,其他几位大将的后代却没有什么存在感呢?我们来详细了解

  • 商鞅变法,一个狂暴的强国者,结局注定不得好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鞅变法大揭秘全集,真正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历史评价

    秦孝公24年(前338年),一群人正在围观一场特殊的刑法。人群中有人欢呼,有人谩骂,有人拍手称快,却少有人叹息遗憾。刑法的主角则在囚车中,被自己发明的铁链束缚动弹不得,这人就是商鞅!刑场已搭好,冷森是刀斧手也准备就绪,五匹马就位,只等那绳索套上該套的地方。受刑的商鞅,这时不改本色,而是冷冽的对侩子手

  • 他是孔子76代嫡孙,因一事备受权贵恩宠,事实令人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第78代嫡长孙简介,孔子第七十八世嫡长孙,孔子第73代孙中最有成就是谁

    [var1]孔令贻与权贵合影康有为,毕生感念于清室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怀抱复辟的理想,辛亥(起义)爆发不久,康有为极力主张保留清帝名号,提出“虚君共和”的构想,幻想以退为进,以时间换空间,按他的设想,由孔子的76代嫡孙孔令贻担任象征性地监国摄政。一手主导帝制复辟的张勋与孔令贻更是情深意笃,甚至皆为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