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异的是,“泥坨坨”上居然还有文字。
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小泥块随后被鉴定为震惊中外的国宝级文物。专家推断它们的出土地相家巷曾是秦南宫遗址——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办公的地方。
封 泥
中国秦汉以前,公私文件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封扎时用绳缚住,在绳端或交叉处再加以木匣,并封以一丸泥土,然后在泥上钤盖印玺,作为信验,以防私拆。
正所谓“缄之一绳,封之一泥,抑之一印”。这个“泥坨坨”就是“封泥”,又称之为“泥封”。
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封泥封缄信函或机要文书。西方也有类似的封缄之物,称“火漆”。不过火漆的使用要比中国的封泥晚了近千年。
封泥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政务繁忙,中央机关、各地郡县文书交流频繁。奏章被送到章台,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封泥完好,确认未被私拆偷阅,才敲掉泥封壳御览。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多达60斤。我们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印章几乎全是白文(阴文),就是因为阴文钤于泥土变为阳文,易于辨识。 封泥可以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
晋以后,纸张盛行,封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胶泥湿软的特性,印章在盖印过程中,胶泥受挤压,造型自然多变。加之年代久远,自然风干、剥蚀脱落致使封泥的边缘残缺破损,极富变化。
残破造就封泥具有强烈的虚实对比,这种朴拙、残破之美浑然天成,体现了“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哲学命题,这也恰恰是东方美学的奥妙之处,是中国审美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容纳了书法、美术、营造…… 正所谓“芥子纳须弥”(微小的芥子可以容纳巨大的须弥山,进而引申为容纳整个宇宙)。
封泥不仅具有考古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后世的篆刻家从封泥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中国画逐渐形成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
小链接
白文印&朱文印
本栏目图片来自网络
选自《儿童文学》(绘本)
2023年三月刊
“书画有故事”栏目
文/蘑菇
如果你喜欢,请点“分享” “赞” “在看”给我小心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