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朱棣出生于元末乱世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应天府的南京。此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当年朱元璋定天下,对宦官专权是有所警惕的。朱元璋汲取前朝教训,其建国之初,鉴于历朝历代宦官误国的经验教训,对宦官限制极严。他曾立下规章制度,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亦不得超过四品等。他甚至还在宫门前挂一块高三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即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然而,到了朱棣一朝,情况全然改观了。朱棣“靖难”之役,多依赖身边内臣,已是事实;待其大军逼进南京,又有许多建文帝宫中太监投其帐下。
当年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本就是一位太监,其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之一,据说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在此期间,明成祖朱棣还多次委以太监重任,或出使,或为官等。朱元璋早年定下的规矩,已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明朝自太祖建国后,太监本是不许读书识字的,但由于在“靖难”之役中许多平时被建文帝管教甚严的太监们私自给朱棣通风报信提供了大量建文帝宫里的机密情报,给朱棣带来了莫大甜头,因此作为回报,朱棣违反祖制破例允许太监们读书了。至此,明朝皇宫中的太监们,个个已断文识字、且通晓古今了。这就为他们今后的专权,打下了坚实基础,宦官擅权乱政的条件已然成熟。毕竟,文盲宦官干政不易。不过,后来也有例外,比如目不识丁的魏忠贤。
再就是朱棣一再战略失策,彻底毁坏了他老子朱元璋的在经营边防上的苦心部署,直接导致了后来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与再后来的满清入关,从这点上说,朱棣不光是他老子朱元璋的千古罪人,也是他的子孙明英宗、崇祯的千古罪人,明朝之所以会走向衰落与灭亡都是朱棣一手造成的恶果。朱元璋在世时,蒙古势力虽被赶回蒙古草原,但他们积蓄力量后仍不断南下,袭扰明朝的北部边境。为此,朱元璋积极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务,亲自制定了北方的防御计划,建立了塞外两大战略军事据点大宁和开平。他在临终时还亲自授予朱棣北方边防方略,依托塞前的开平,大宁据点,阻止并吸引来犯之敌,调集明军主力,从左右两侧实施向心突击,聚歼敌人使明境内不受干扰和破坏。这一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在战略防御中采取进攻手段求歼来犯之敌,是积极防御中最有力的作战方案。可惜这一优秀的方案却没有能实施,而亲手破坏它的正是朱元璋令之‘尔实察之’的朱棣。
后来,朱棣在靖难之变初期袭取宁王于大宁,得到蒙古兀良哈三卫的帮助。为酬答其功,公元1403年朱棣迁大宁都司于保定,将其故地并给兀良哈,指望其能防守大宁,成为明廷的藩篱。不料,兀良哈并非诚心归附,不久便叛离明朝,与之为敌。这样一来,开平便孤立突出于塞外,两侧暴露,无法立足。只得于公元1430年迁至独石。这样一来,原来塞外二三百里的防御纵深便白白放弃给了蒙古,明朝北方的防御线便退到了长城一线。朱元璋制定的防御方案被彻底破坏。而开平成了蒙古军的进攻出发地域,占有了战略上的主动和行动上的自由,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攻明朝。而长城之后就是北京,又无防御纵深,一处被突破就可直接威胁北京。明朝完全陷入被动的地位。(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与清军入关洗掠就是明证)。
朱棣为巩固北方边防,先后五次亲征蒙古,又迁都北京,采取‘天子守边’的政策,可终究摆脱不了战略上的困境。终明一朝,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始终是明朝沉重的负担,明朝最终灭亡在入侵的满清军与李自成的大顺军的夹击下。这一切都与朱棣破坏北方防御的战略失策所埋下的祸根是分不开的明之亡,实亡于朱棣。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也。”“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