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佛给大家讲过韦昌辉这个人,太平天国有首义六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无一例外都是清廷眼中的叛国者,但是韦昌辉属于其中的特殊分子——不仅被清廷否定,后来还被自己人否定。今天小佛要给大家讲另外一个人,他一会和清朝为敌,与太平军为友,一会又是与太平军为敌,与清朝为敌,以至于后来太平军和清朝都十分唾弃此人——他就是李昭寿。
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了扩大战果和消灭清王朝,派出北伐军和西征军两支队伍和清军作战,在北伐军打得起劲的时候,河北境内冒出了一支新的武装力量,那就是捻军李昭寿部,李昭寿此人不同于太平军的一般将领,他没有所谓的宗教信仰,也没有把反抗清朝作为自己起义的队伍,而是简单粗暴的为了起义而起义,所以他的这支部队是走到哪抢到哪,破坏性朝强。起事初期,他主要带领自己的这支起义军活动在河南和安徽交界的一些地方。
1864年7月,李昭寿主动示好太平军,邀请太平军一起进攻河南的商城。同年11月,李昭寿部不敌清军何桂珍部,遭受到清军的围追堵截,李昭寿在恐慌中投诚并接受清军的改编,成为豫勇的一部分和太平军正面作战。一年后,一同投降的另一个捻军将领被杀,李昭寿索性杀死几十个清朝官吏后再次反清,这一次反清后,李昭寿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果断投靠太平天国,被太平天国封为“七十二检点”。
归附太平天国的李昭寿积极参与对清朝的作战,在太平军破江南大营的时候出了力,但是李昭寿部的坏习惯并没有改掉,在太平军控制范围内依旧是扰乱次序、和其他部闹事,有时候甚至贻误战机,李秀成多次想要军法处置他,思索再三还是选择了包容。后来,清军将领胜保抓获了李昭寿的母亲,李昭寿再次投入清军营中,并和清军里应外合攻陷太平军数座城池,太平军恨不能食其肉,他的叛变,对太平军和清军两方的战斗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太平军一方,首都天京再次陷入清军的包围中。投降清军的李昭寿后来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对他的权力进行裁剪,他为了自保捐了十五万两的军饷,并且开缺回原籍,算是保住命。后来又多次率众闹事,殴打贡生甚至引起公愤,清朝意识到他可能是一个大患,果断将他捕杀。
数年时间里,李昭寿数次易旗,其实和自己儿时经历有关,出生于破落家庭,为了生存长期在外流浪,形成了具有流氓特点的性格,其次,他能够这样操作,依靠的就是自己手下的那一支军队。当然他能够在太平天国和清朝中求得生存,主要是两者之间留有空隙。他反复无常,毫无操守可言,每一次易旗都给老东家带去极大的伤害,也这是这样的行为,导致太平军和清朝两方面都憎恨和瞧不起他,其罪恶最终也以自己不得善终而结束。
参考资料: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