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尴不尴尬的问题,就炫耀身份的问题来说,面子工程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我们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毕竟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嘛。那么清朝是怎么解决大小官员的面子问题的呢?说起来还真是有点讲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凸显达官显贵身份的方式就比较高大上了。从头到脚,可谓是面面俱到,由于我们的时间紧,那就着重说说清朝官员的帽子。我们知道清朝每天官员上班,戴帽子是必须的。平时看到的一些清宫剧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清朝官员的帽子是有区别的,并不是随便戴一个那么简单。
清朝官员的帽子可以分成三部分,顶珠、翎管和翎羽。首先我们说顶珠,一品官员的顶珠是红亮的红宝石,二品官员的顶珠是暗红色的珊瑚,三品官员的顶珠是蓝汪汪的蓝宝石,四品官员的顶珠是青绿色的青金石,五品官员的顶珠是透明的水晶,六品官员的顶珠则是属于一种贝壳制的砗磲。
至于剩下的七八品官员,则是比之前面几种更普通常见的花纹金制成,是不是不看这些,你还不知道原来一颗小小的顶珠还有这么多弯弯绕呢?不过这也很只管地跟我们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宝石制品的颜色区别是很大的,一眼过去就知道对方是什么来头。
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顶珠,想必也会对对方的来头一目了然,好进行“巴结”。清朝历代都特别重视这个仪式感,但是清朝历史上却有那么一股清流,那就是雍正皇帝。他登基之后对官员帽子上的顶珠进行了改革,用便宜的玻璃代替了那些昂贵的宝石,这么会持家,难怪能给儿子乾隆省下那么一大笔钱呢。
至于翎管,就比较简单了,一般都是为了束缚翎羽而存在的,不过也有一点讲究,那就是武将的翎管是白玉制成的,文官的翎管是翡翠制成的。那么我们接下来说一下翎羽。翎羽分成四种,蓝翎、一眼花翎、两眼花翎、三眼花翎。普通官员佩戴的都是“没眼”的蓝翎,但是“有眼”的花翎可不是那么好戴的。
在清朝初期开始重视官员身份的时候,一般能得到“有眼”花翎的都是皇帝的自己人,从乾隆朝代开始,皇室成员中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皇后所生公主的驸马才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三眼花翎基本都要与皇帝有很近血亲的。基本就是嫡系的儿子、女婿、亲哥哥、亲弟弟那样的关系。
次一等的二眼花翎一般需要是宗室亲贵,其需要封有爵位,此外还有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这里看出嫡庶尊贵之分。再次一等的一眼花翎,则一是满族上三旗出身的侍卫长官。若非此类,一般都靠边排排站。至于上三旗,大家一定也不陌生,就是皇帝最倚重的三支嫡系军队。
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花翎的稀缺性,所以其所代表的恩宠含金量就很高,自乾隆朝廷开始到灭亡,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顶官帽这种稀缺了吗?其实作为很重视“礼节”这两个字的朝代,清朝从大小事情上都透露着上位者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同样也让清朝错失了很多机会,比如在世界工业变革的浪潮里,清朝不就是因为面子问题而错失良机,最后被洋人骑在头上,内忧外患自取灭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