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坑惨曾国藩的天津教案,泥坑是如何被捣出来的

坑惨曾国藩的天津教案,泥坑是如何被捣出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759 更新时间:2024/2/5 21:17:50

现实的压力、数百年的自我封闭以及两次惨败于洋夷的耻辱,让这两派在皇朝各有拥趸。朝堂中枢以及东南督抚大多倾向洋务派,而理学派仇洋、主张对洋强硬的观念则在朝廷中下层以及民间吸引了大量支持者。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因谣传教会诱拐、残杀婴儿做“药引”加上官府处置不当,天津民众与在津洋人发生激烈冲突。民众火烧望海楼教堂,打死法国领事丰大业,虐杀教堂传教士和修女等共计二十三人(另有中国教民、雇员三十余人)。

“天津教案”发生后,以法国为首的七国公使向清廷发出照会,提出严惩凶手、处决天津知府张光藻和知县刘杰等官员、赔偿白银、天津驻军等多项条件。

由于洋务派和理学派的争斗,教案从一开始就沦为了斗争的工具。在还未调查清楚事实时,军机处内部就为如何处理教案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洋务派的宝鋆、沈桂芬力主满足洋人条件,以尽快结束教案。而理学派的李鸿藻则反对天津民众“行恶”的说法,强调“民心不可失”。难以统一意见的军机处,只得先向直隶总督曾国藩发出廷寄,令其前往天津处理教案并要求他“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

曾国藩在五月二十九日回奏称,自己正患“眩晕之症”尚未痊愈,请朝廷允许自己休养一阵再赴天津。曾国藩是不是真有病不确定,但是他不想去是可以确定的。因为既要满足洋人,又要应对朝野内外汹涌的仇洋情绪,近乎于不可能。搞不好他自己就要深陷其中,甚至万劫不复。

但是军机处并不好忽悠,李鸿藻等人抓住曾国藩回奏中的“十愈其八”,于六月初五再次发出廷寄。称曾国藩的病即便没有痊愈也养得差不多了,责令他立刻前往天津处理教案。

外人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复难和解,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曾国藩家书·赴天津示二子》

预感到不妙的曾国藩只得给两个儿子写下“遗嘱”后,于六月初十抵达天津开始处理教案,在此过程中朝廷对于教案的争执也变得更加激烈。

御史贾瑚上奏称近期京师也有迷拐幼儿的传闻,要求步军统领衙门严查(贾瑚实际是想借此给天津教案定性)。六月十九日,两宫太后不得不召集在值军机大臣(此时奕䜣正在家中养病、文祥因母丧回沈阳守制)商议如何处理教案。

宝鋆仍然认为天津地方民众无端杀死传教士、修女等行为,是无事生非、借机抢劫。李鸿藻则坚称无风不起浪,应该依贾瑚所奏下诏督办并严查,并且他认为民心不可失、民气不能泄,对于教案应与西方诸国强硬交涉。

因双方激烈争执无法统一意见,两宫太后只得宣布待曾国藩调查完毕后再议。

六月二十三日,曾国藩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达军机处。曾国藩确认迷拐、挖心挖眼做药引之说均系谣言,他建议朝廷下诏“一以雪洋人之冤,一以解士民之惑”,并将张光藻、刘杰等官员交刑部议罪。

二十五日,两宫太后召王公大臣、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十九名官员至乾清宫西暖阁廷议,不过这次廷议“洋务派”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曾国藩也被推进了“泥坑”里。

惇亲王奕誴首先出场“定调子”,他称曾国藩的处理不妥,虽然他是顾虑朝廷苦衷 -- “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民心不可失。紧接着醇亲王奕譞开始上纲上线。

他认为过去朝廷缺乏准备、对洋软弱,屡遭败绩不说还被洋人羞辱。随即他就开始攻击总理衙门大臣董恂和军机大臣宝鋆,称他们之前答复洋人照会时说的“天津举事者及大清仇人”,不但软弱有失国体,还有“从洋”之嫌。

相对的张光藻、刘杰不过是对洋强硬,何罪之有?而导致事态激化的天津提督陈国瑞不但无罪,还是诛杀洋妖的功臣、忠勇可用。被扣帽子的宝鋆和董恂虽然张口争辩,但已不再敢说是天津民众“行恶滋事”了。

注:民众开始向望海楼教堂聚集时,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为防事态激化下令将连接东郊的浮桥收起阻止民众过河。但陈国瑞后又下令放下浮桥,任民众过河围攻教堂。

这个时候理学派的另一悍将倭仁也站出来表示张光藻、刘杰都是好官,不宜加罪。大学士瑞麟、朱凤标等清流官员也纷纷附和倭仁。气氛被带动起来后,两宫太后也不得不表明态度。

首先两宫承认洋人是大清的世仇,也算是变相认同了奕誴、奕譞、倭仁的观点 – 民心可用,诛杀洋人功大于过。但是两宫又表示现在皇帝太小,除非你们有办法一举消灭洋人,不然还是得从长计议。

球踢出来了,大家也就安静了,不过翁同龢给出了“办法”。他说此事天下注目需要慎重,朝廷不宜早下论断,这说得没错。但是紧接着他又表示对于教案应该“多问问曾国藩”,在场的老江湖们应该都明白他的真实意思。

至此廷议结束,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没有直接答复曾国藩,军机处发出廷寄要求曾国藩尽快结案。朝廷不表态就是朝廷的态度,明知前面是泥坑的曾国藩也不得不往里跳了。很快曾国藩与西方诸国就教案达成以下协议:

一. 处决为首作乱的18人,另充军流放25人; 二. 天津知府张光藻和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黑龙江; 三. 赔偿洋人恤金46万银; 四. 派崇厚作为清廷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曾国藩在被迫背锅的同时,怕是没想到朝廷又玩了另一个“花头”。

军机处在向各省驻京提塘“发抄”时,对曾国藩奏折内容做了缩减。查证谣言、为天津民众辩解等内容都被删除了,导致发往各省的邸报中曾国藩的奏折看上去更像是在替洋人开脱。

注:“发抄”是清代官方文件的一种文书复制程序。其主要目的是将朝廷可对外公开的政务以及处理过程整理并公布,以便各地官员民众了解朝廷动向。

朝廷为什么这么做?

廷议已经表明此时的朝廷没有能力与列强开战,自然也就无法拒绝洋人的条件。而不澄清教案背后的真相虽然可以保持民众对“世仇”的憎恨,也会让民众憎恨、厌恶面对“世仇”侵害而不作为的朝廷。

所以需要“献祭”曾国藩,以求“两全”-- 让洋人满意和让民众发泄。于是在各地官员和民众眼中,昔日的中兴功臣“跪”了洋人,成了“卖国奸贼”。

就此讨伐曾国藩的奏折、书信纷纷飞向朝廷,曾国藩湖南老家的宅子也被乡亲们砸了,他题写的“湖南会馆”匾额被国子监学生砸碎。朝野内外的湖南籍官员、名人要么以曾国藩为湘人之耻、要么表示与曾国藩这个“汉奸”划清界限,相当于开除了曾的“湘籍”。

与此同时朝廷答应洋人的条件也就没那么大的阻力了 -- 不是朝廷向洋人妥协,朝廷也是被“奸贼”坑害了。

这并不是猜测,因为后续接手天津教案的李鸿章(曾国藩因“刺马案”被调任两江总督),最终的处理结果和曾国藩的方案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仅处决人数改为16人)。

朝廷的这种处理,让天津教案实际成为了日后所有教案的模板。朝廷不但无意去消弭冲突和隔阂,甚至默许、纵容乃至支持民众与教会冲突,但最终在处理教案时又会满足洋人的种种要求。

这在导致教案此起彼伏的同时,又让民众对教会、洋人的怨恨更深,进而爆发更大的冲突,实际上朝廷也要承受更大的伤害,例如庚子之乱。而朝廷唯一可以自慰的只是那短时间内可为朝廷吊命的“民心为我所有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民国老照片:都是青春美少女,还穿上了泳装,十分性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颜值老民国照片,民国街,民国三十八年是哪一年

    这是一张民国老照片,照片上的少女穿着泳装,站在楼梯上,矜持地望着镜头。看起来十分清纯。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穿着泳装,慵懒地斜躺在沙滩上,一把遮阳伞遮住了太阳。那年月,能如此享受生活的,大概是富裕人家的太太吧!正在泡温泉的女孩子。这女孩身穿性感泳衣,慵懒地躺在温泉边,娇嫩

  • 话说杨浦丨蔡元培与同济大学二十周年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同济大学校史,蔡元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在1927年学校面临被改组、停办之际,力挽狂澜,使同济大学不仅得以继续办学,更由私立大学改组为国立大学。蔡元培1927年是同济大学建校20周年,理应有些纪念活动,但一直以来,关于同济大学建校20周年校庆语焉不详,连具体时间也说法不一。这段往事,在史料中

  • 乾隆时期漆器真品图片和鉴赏技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漆器的发展史上,乾隆朝可谓是黄金时代。百工炫巧争奇,漆器种类繁多,制作上工不厌精、料不厌细。那是因为乾隆皇对自家的漆器特别上心,对漆器的胎骨、样式、色彩、髹漆工艺等方面亲自指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总汇》记载,乾隆皇帝对于自己不满意的漆器会用『蠢』和『粗糙』形容,这些漆器会被要求往『秀气』、『细微

  • 十分难得,清朝版本的中国历代钱币样式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海报正面描绘了中国朝代历史上每个朝代发行的每一枚钱币。插图包括每枚硬币的正面和背面,以及硬币表面图案的清晰图像。下面为局部截图:上半部分一段注释是有关历代钱币称谓的文字介绍。其内容如下: “按通志,太昊氏谓之金,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谓之布,齐莒谓之刀,周九府圜法始谓之钱。又按管子上古

  • 被光绪视为父亲的翁同龢,为什么在死后,却连个谥号都得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位帝王的老师。他温文尔雅、举止有礼,被光绪当作父亲一样的存在,甚至在翁同龢告假的时候,光绪也曾哭闹着不让他离开。然而翁同龢死后,光绪却连一个谥号都不愿给他,为什么?据说主要还是因为翁同龢在甲午战争时的表现。为了扳倒李鸿章,不择手段,连国家利益都不顾,这样的翁同龢,确实让光绪很失望

  • 彩色老照片!坐船看花的慈禧太后,穿高跟鞋的青楼花魁,称帝前祭天的袁世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大帅哥,有不认识的吗?科普下他的逸闻趣事】晚清,四位公子哥在雅舍抽大烟,功名已是身后事,“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成了当时流行的谚语。清末,大清王朝已经让鸦片搞得乌烟瘴气,大烟瘾风靡全国,再殷实的家也会被倾家荡产。在清朝有点手艺,基本不会挨饿,哪怕是小小的一点手艺,就像图片上这位给人剪

  • 王阳明是个怎样的人?他提出了哪些观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怎样,观点,王阳明

    王守仁,字阳明,他在我国的政治历史、思想史、军事史、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教育史上,都是一座无法绕过去的丰碑。历史资料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般的历史人物,能够在以上任何一个领域当中,取得一些成就,就足以名留青史了。能够在两个领域取得成就,那绝对是我们耳熟

  • 朱棣在位22年,为何没能再生下一儿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再生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一生先后育有四子五女共九个孩子,从子女数量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查阅这些子女的出生日期却很容易发现蹊跷,那便是九个孩子全部生于靖难之役之前,而在其登上皇位后的二十二年中,却再也没有诞下子女,这是为什么呢?历史资料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

  • 朱亮祖作为明朝开国猛将又有丹书铁券,为何被朱元璋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猛将,丹书铁券,朱亮

    朱亮祖是明朝开国猛将,历史资料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亮祖本为元朝将领,甚至还曾击伤猛将常遇春,战败后归降朱元璋,后参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夏政权等战争,因功获封永嘉侯,获赐丹书铁券,位列钦定三十四功臣第二十七位。而朱亮祖后来之所以被杀,可以

  • 荀彧被曹操逼死之后,他的孩子们最后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结局

    历史上的荀彧出身高贵,极具才华,是有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但后来因为和曹操理念不合而被逼死,那么他死了之后,他的孩子们受到曹操的迫害了吗?结局如何?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话说当荀彧选择加入曹操的那天开始,他就与曹操约法三章,发誓只做汉朝的忠臣,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