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英宗朱祁镇,是如何凭一己之力,撼动王朝根基的?

明英宗朱祁镇,是如何凭一己之力,撼动王朝根基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00 更新时间:2024/2/21 16:29:19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经历了洪武和永乐盛世,到了他这一朝,他差不多已经可以安然享受前人为他打下的良好根基。

从这些因素来看,他的“运气”实在算得上好,而这一手“好牌”后来几乎被打了个稀烂。

历史上对明英宗的评价基本上褒贬不一,后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更是逐步走向恶化。

朱祁镇

且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英宗统治时期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

几乎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的英宗朱祁镇,是否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撼动一个王朝的根基?

一、功过相抵?——明君及格线

明朝的主流尤其是成化朝始终将英宗视为至善至美的英主,在官修史书《明英宗实录》中,明英宗的形象被全方位赞扬美化。

认为他在位时勤奋爱民,虔诚孝顺,对贪污腐败有惩治之力,制衡外戚时也有不灭之功。

他个人的美德和他的政治才能被详细地一一列举,此外,还用了对比的手法,用他人来衬托明英宗的各项优点。

但“土木之变”这样的惨烈的事件,他的罪过与责任几乎都被分散给了其他官员,而他依旧是那个英明神武的皇帝。

土木之变

《明英宗实录》不仅是国史,也是后辈所撰的家史,从这一点来说,它本身就有历史的局限性。

既不能过分批评前人,落一个“逾越”的名声,也不能过于平平淡淡,让人觉得明英宗毫无作为。

毕竟封建时代的一部史书身上与生俱来的便是要巩固封建统治,这是它的历史使命,若非要追究撰写他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问题,也是没有过多必要的。

明英宗除了以上这些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的事迹以外,最被人称道的还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

然而到了后来,他的形象发生了转变,甚至可以说是急转直下。

只不过这种演变在表象上反而是平缓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英宗还被视作无功无过甚至功过相抵的君主。

实际上,这种表面的缓慢演变,不过是封建王朝更替不得不遵循历史规律,以及出于维护皇权与统治的需要,而“伪造”出的和平假象。

到了乾隆朝,许多明史著作被重修,其中就包括了《明史》。

在这些史书里,明英宗被视为不折不扣的昏君。后世由此也出现了“清廷诋毁明朝说”。

乾隆皇帝

二、此举何名?——吾心之正道

明英宗被视为“昏君”的原因主要是他宠信奸邪,杀害忠臣于谦等,这确实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小跟在他身边进而获得亲切感和宠信的太监王振,到了后期可以说是“一手遮天”,飞扬跋扈。

在《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王振传》中这样形容他:“振权日益积重,公侯勋戚呼曰翁父。”

他不仅致使朝局动荡,还挑动皇帝亲征,最终走向了无比惨烈的失败。

但客观来说的话,军事实力与打仗成功与否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而且前朝遗留的弊病也并非明英宗一个人可以力挽狂澜。

虽说于谦之死一定程度上也是官僚政治集团斗争导致的消极结果,但作为斗争漩涡的中心——皇帝,朱祁镇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至少他可以让于谦继续活下去。

毕竟在每个朝代杀忠臣都是君王的大忌,他不会不知道,也确实为此犹豫过。

但最终他还是那么做了,因为徐有贞那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回荡在他耳边。

经历了无数黑暗,如今他终于重回皇城,那些皇权旁落、沦为阶下囚的噩梦岁月他不想再经历第二遍。

他是个需要维系统治的皇帝,也是个畏惧死亡的普通人。

那么于谦呢?同样作为普通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正如他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于谦的清白留下了,冤死他的人还坐在龙椅上。

明英宗大概比任何人都明白于谦不该死、是冤枉的,但无论这一事实他是何时知晓,他可能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经历磨难的人会脆弱、恐惧,所以对他人的挑唆之词格外敏感。

但或许也正因为这种敏感细腻,他在临死前做出了“废除殉葬”这一惊人决定。

从这一点来看他似乎算是个好人,可是一个人的一生又如何单以“好坏”而论?更何况他是经历数次沉浮的中年帝王。

但他大概算得上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抛开其他因素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封建时代难得的人性的闪光。

也许一朝跌入凡尘,在痛苦与绝望中熬过无数日夜的人,更能理解什么是无助的悲哀。他以前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并不知道身处黑暗的滋味。

日日夜夜对死亡迫近的恐惧,直到他重登帝位,这种惊惧才渐渐退场。

而到了他将死之时,这种感觉又重回脑海。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的心已经比那时平静了。

同样都是聆听死神的脚步,如今的朱祁镇大概已经释怀。

心中有个声音对他说:“罢了,结束吧。这种对死亡无尽的恐惧与心悸,从我这里结束吧。”

死亡本身就是一件饱含哀痛的仪式,又何必让这个过程被按下强制快进。那些妃嫔等人都是无辜的人,他们本可以善终——这是一个普通人多么朴素简单的愿望啊。

他或许无数次想过自己也许不可能再重见天日,但他何其幸运,虽屡屡陷入危难,但又次次逢凶化吉。

徐有贞

这是上天的眷顾吗?那时的朱祁镇或许已经无力去思考这些,无论是出自对前人意志的补救还是自己的意愿,他做出了这个重大的决定,也许只希望不再有无辜的人受难。

弥补这半生的过失,哪怕可能无法弥补。挽救那些无辜的人,即使杯水车薪。

但是重视生命,对无辜的人发自内心的悲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不就是作为一个统治者或者说作为一个人最大的功绩与初衷吗?

虽然对于废除殉葬制这一点,也有质疑他的声音。因为他之前还想让弟弟的后宫殉葬,所以问题的核心又回到“朱祁镇作为一个人”这个客观事实上面。

他被裹挟在前朝遗留问题、官员斗争、历史演变中,不夸张地说,他能维持生命就已经算得上艰难了。

一个要忧心自己脑袋的封建帝王,如果硬要他还得兼顾别人的脑袋,想来对他也是过于严苛了。

当然,黑暗的经历也可能激发出人性的阴暗面,他也并没有义务必须废除殉葬。可他在临死前还是把手压在了天平光明仁慈的那一边。

明英宗朱祁镇

三、悔否愧否?——留后人评说

无数的帝王形象我们可从史料探得一二,然而史书本身的政治性与历史局限性,以及视角的单一性,无法全面透彻理解一个已逝之人。

即便不看史料,从常识判断,也能略知一二。只不过对于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依旧是个复杂有争议的问题。

人民网曾评价他:“……事实上他应该不算是个坏人,他的政务处理能力也并不差,为人也很勤快,……并不能完全抹煞他的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人”,一个想要活下去的人。

虽然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但明英宗朱祁镇的人生也只维持了三十八年。

明朝皇帝平均寿命并不算高,大概四十岁左右,但若以一个完整人格成长脉络来看,三十多岁依旧算比较年轻了。

且他年少继位, 三十几载对一个人来说尚且算短,而那么多东西压缩在这三十八年里,对一个皇帝来说几乎失去喘息之机,他没有太多成长的时间。

到了后来,他也反省了夺门之变以及之后的事,也惩处了部分官僚,并且安抚流民。

只是这些还能否抵消他心中似有似无的愧疚?我们不得而知。

而其他皇帝也未必不能理解殉葬的残忍,但并没有人开先例。

结语

皇权最终会轮换,身为皇家男儿,后来身世沉浮,陷入逆境,又重回皇位,他追求的还是握住权柄,维系这台机器。

而临死时身体被摧残得奄奄一息后,本可以完全抛开一切,享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最后的“荣光”。

但他选择死后不要无辜的人殉葬,并且直接废除了这个制度。

他似乎是只轻描淡写地挥了挥手,将一身风霜疲惫带进棺木,留与自己咀嚼,至于其他,便留给后人评说罢。

他的一生复杂难评,厄运与幸运交织,冷血与温柔共存。

无论如何拨那历史的迷雾,大概也只能窥得那时一缕微光罢了。

参考资料

《明史》

《英宗·王振·土木之变》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姐姐与其姐妹情深,却与唐高宗做出这事,最后被武则天陷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原本是养在父母身边的一个乖乖女,从小就长的很好看,遗传了自己母亲的容貌。正是因为武则天的花容月貌,唐太宗李世民才会将她招进自己的后宫之内。但是说来也奇怪,李世民将武则天召进宫来后没有给她很高的位份,只是封了一个才人,也就是“武媚娘”。她的时来运转是通过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李世民在最后那段日子里,

  • 公元1140,年,南宋大将刘倚率军坚守顺昌,以阻止金兵的大举南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刘琦见敌人初來乍到,便决定趁敌立足不稳,先发制人。这天马云密布,雷声隆隆,闪电不时划破夜空。刘奇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雨夜杀敌的计策。黄昏,天下起倾盆大雨,刘琦派出的500 精兵趁着雨夜摸进村庄,河人金营,一阵刀斧挥舞,正在酣睡的金兵被砍得鬼哭狼嚎,乱作一团。金将怕中了宋兵的埋伏,下令金兵后退15里扎

  • “狸猫换太子”主角!蜀地孤女如何逆袭两宋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狸猫换太子后传简介,狸猫换太子之郭槐最终的结局,狸猫换太子中救李妃有几个人

    01蜀地孤女的逆袭刘娥(968—1033),益州华阳(今成都华阳)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其祖刘延庆,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刘通,宋太祖时任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乐山)刺史,刘家也因此举家迁到益州华阳。▲北宋成都地区一府三州二军图 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对于刘娥的出身,《宋史·列

  • 唐诗三百首中杜牧唯一一首五律,看到第三联10个字就让人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杜牧最著名的40首古诗,杜牧代表作10首古诗,杜牧经典十首诗词

    不过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杜牧对于七言绝句最熟悉,他所留下的最经典的诗篇几乎都是七言绝句,而他所留下的律诗作品,则就少了很多。不过,唐诗三百首中所收录的杜牧唯一一首五律,看到第三联10个字就让人想家。且看: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今

  • 唐朝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丝绸之路是指连接中国和地中海沿岸的重要贸易路线,它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其中,唐朝丝绸之路是指以唐朝时期为主要交往时期的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为中国和世界贸易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将围绕唐朝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展开探讨。二、唐朝丝绸之路的

  •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后,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宋太祖赵匡胤,在最早的时候,曾经是郭荣麾下的一员大将,后来郭荣成为一代帝王。后周王国以郭荣为首,首先对南唐国发动了攻击,以绝后患。他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一路上,他几乎是横扫一切,夺回了瀛洲,夺回了莫州,原本郭荣还打算将自己的生意做完,结果自己生病了,不得不停下了进攻。在他返回京城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浅析唐高宗李治最终当上皇帝的背后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在隋唐交接时的表现,堪称英雄好汉,虽然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名声一落千丈,但是好在他在位二十三年期间,多有建树,国泰民安,创“贞观之治”,死后庙号“太宗”谥号“文皇”,也算是一个英明君主了。正所谓老子好汉儿好汉,李世民的儿子中,长孙皇后所出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等,要么是优秀的储君,要么是

  • 距今1270年!河南一考古现场发掘出唐代墓志铭,墓主年龄不超过16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大象新闻记者 张子琪 文 受访者供图近日,在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宋国故城南城墙北坡上发现了6座唐代墓葬,并在其中一个墓葬内发现了两块保存完好的墓志铭。“维天宝十二载,岁次癸巳九月……睢阳郡柘城县故人阎大娘记”。根据现场发掘的图片可以看到,被清理出来的两块墓志铭字迹清晰可见。上面清

  • 黄润玉:明朝前中期官员,路遇黄金而不想捡,侍奉病母而不敢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润玉cut,侍奉润玉的侍女叫什么,润玉锦觅cp合集

    黄润玉不仅是个孝子,还是一个拥有操行的人,在其年仅十岁的时候,在半路上看到金子都不想将其捡走。永乐初年,朱棣决定将来要迁都北京,便派人在北京城内大肆建造新宫殿,同时下令要将南京城内的一些富民给迁徙到北京去居住,黄润玉的父亲就在迁徙名单中。然而黄润玉觉得自己的父亲已经年老了,承受不了这么远距离地迁徙,

  • 大唐高官狄仁杰,不仅仅是断案高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狄仁杰简介,狄仁杰断案传奇演员表,83版狄仁杰断案血溅屏风

    (图片来自网络)出身东羌豪族?狄仁杰的高祖狄湛,字安宗。狄湛祖父与曾祖都曾为北魏略阳公。《魏书·吕罗汉传》: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仇池氐、羌叛逆遂甚,所在烽起,道路断绝。…略阳公伏阿奴为都将,与罗汉赴讨,所在破之。”伏阿奴应该是狄湛的祖父或曾祖父。依据现有资料,天水狄氏确切无疑是羌人或者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