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物篇——范仲淹

【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物篇——范仲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259 更新时间:2024/2/6 3:22:11

(来源:康县岸门口镇)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宋端拱八月二十九日诞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是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

他出将入相,主持庆历新政成为一代名相,他在国家危难之机,52岁挂帅西征,成为使敌人闻之丧胆的四路大元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其实,范仲淹不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

政治家(做官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是宋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改革家(曾主持过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军事家(曾参加过对西夏的作战,为保卫边疆,建立了功勋)

教育家(曾执掌过南京应天学院,以身示教,使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

水利专家(曾主持过对泰州海堰的修固和对苏州水患的治理)

大慈善家(晚年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为族人修建了一个义庄)

“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这是朱熹写给范仲淹的赞词。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如孔子说的“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栋梁之材。范仲淹用他63年的生命历程,完美地书写了辉煌的人生。

01 划粥断齑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其父范墉,博学而善文,历任多地节度掌书记。989年,范仲淹出生于父亲任职的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市)官舍。然而,天有不测,范仲淹仅两岁时,父亲便因病去世,母亲贫无所依,带着他改嫁时任澧州安乡县县令的朱文翰,继父为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yuè)。

安乡位于洞庭湖畔,在洞庭湖的涛声光影里,范仲淹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接受了蒙教育,开启了他的苦读生涯。 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史后,年届弱冠的范仲淹回到继父的故乡淄州长山县,潜心读书于县南长白山的醴泉寺,生活极为困苦。他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却后用刀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为食,然后将腌菜、酱菜之类切成碎末,加半杯醋,少许盐,烧熟拌粥,如此这般苦读了三年。这就是范仲淹“划粥断齑(jī)”典故的由来。

后来,范仲淹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内心的痛苦与忧愤积聚而发,毅然离开朱家,求学南京,唯一的目的就是发奋读书、学成迎母。在应天书院,范仲淹孜孜求学,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五年未解衣就枕,读书求学之苦,达到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程度。一次,当朝皇帝宋真宗幸临南京,南京万人空巷,应天书院师生也倾巢而出,争瞻圣颜,只有范仲淹岿然不动,埋头于书海。同学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风采,范仲淹毫不在意地回答说:将来觐见也不晚。

范仲淹一时如此,一世如此,既不在意生活的艰苦,清贫自甘,清苦亦乐;也不关注眼前的得失,心若止水,久久为功。 1015年,他终于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朝廷即授他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步入仕途。而他领到俸禄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到了身边。两年后,他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从八品的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在同母亲商议之后,他上书朝廷,正式归宗父姓,恢复了范仲淹的名字。

02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传说,范仲淹曾问卦,问自己将来能否成宰相或良医,于他,只要是为黎民百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若干年后,他终凭一己之力达成夙愿,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操守不改半分。

范仲淹先后历职州县,政绩斐然: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赈济江淮灾民,疏通苏州河渠,范仲淹事事亲力亲为,为老百姓干了不少实事。尤其因在泰州修堤治理洪水,泰州再也没有遭受过海潮威胁,逃难在外的2000多户百姓纷纷回归。人们感念范仲淹的功绩,把大堤称作“范公堤”。一些百姓甚至抛掉祖宗姓氏,改姓范。

范仲淹为官,可谓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崇尚品德,勤勉督学,议论时事。但由于秉公直言,喜欢给高层提意见,范仲淹的仕途就像坐过山车一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且看他这三次贬谪经历。

第一次:范仲淹因刘太后把持朝政,而且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费用、出动百官为太后祝寿,写了《乞太后还政奏》,要求垂帘听政的刘太后退居幕后,请仁宗早日归政,并要求仁宗取消年年为刘太后祝寿的待遇。刘太后怒不可遏:贬!范仲淹被贬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担任通判。

第二次:仁宗要废郭皇后,此时担任右司谏的范仲淹想到史上轻易废后,轻则引发各派系冲突,重则引起天下大乱的事情,便上书反对仁宗废后之举。仁宗也一个字“贬!”范仲淹被远放江外,做了睦州知州。

第三次:在苏州因治水有功,范仲淹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随后被调回京师,升吏部员外郎,兼任开封知府。但在人事任用上,他发现很多问题,经调查得知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人唯亲,于是因绘制百官图,直斥吕夷简任人为私,升迁不公,从而得罪吕夷简被贬饶州。

臣曾写了首长长的《灵乌赋》,语重心长地劝诫这位不肯装糊涂的老朋友乖乖地做一只报喜鸟,不要像乌鸦那样只会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对此,范仲淹回复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官场沉浮数十载,逆境多于顺境,贬谪盖过升迁,但他始终保持初心,保持锐气,保持勇气。就像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因为罢免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官员,触碰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施行了一年多之后,以失败告终。

然而,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局势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宋史》评价范仲淹,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一个能影响时代风气的人,尽管在当时失败了,但在后人眼里,又何尝不是成功了?“虽千万人吾往矣”。浩然正气,至今凛凛!

03 “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说到文武奇才的历史名人,范仲淹必须榜上有名。不但能下笔千言而且知兵善战,他以文官兼武职,在陕西卫国戍边,有效抵御了西夏入侵。当时的西北广为流传一句民谣:“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这“一范”指的就是范仲淹。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夏战争爆发。战争之初,宋军惨败,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和韩琦经略陕西、河东,抗击西夏。在经略陕西边防时,范仲淹将指挥权不相统一的驻兵分为六将,将各三千人,练兵、戍守、教阅,统一指挥权,号令明确,总领不贰。此即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制定的“将兵法”所继承,“盖本范公之遗意也”。

同时,范仲淹爱抚士卒,安抚蕃民,积极备御,成功扭转了宋军初期不利的被动局面。“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正写于此时。与“来者御之,去时勿追”的防守不同,范仲淹的主守思想较为积极,即所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也就是说在战略上防御,在战术上则以攻为守,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从而解除边患危机。他针对西夏小国寡民、缺乏补给、不擅攻城的现实,在边境大量筑城,形成对西夏的碉堡封锁。这一“囚笼政策”相当奏效,大大压缩了西夏的回旋空间,使得西夏只能无奈地步步后退,从而扭转了宋朝屡战屡败的局面,迫使西夏停止入侵,与宋议和,时有语曰:“范公在,不敢犯”。

04 忧乐关天下,悲喜超物外

就在新政被废止不久,人在邓州的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让他帮忙为重新整修的岳阳楼作记一篇。刚刚经历过一场人生打击的范仲淹,此时或许有太多话想说。一生的荣辱成败,满腔的家国情怀,在那一刻,一齐涌向了笔端。

于是,面对想象中的岳阳楼和洞庭水,范仲淹写下了那篇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结尾他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他一生的追求,更是他一生的注脚。如梁衡所说,“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在写完《岳阳楼记》七年之后,范仲淹去世,享年64岁。

往期回顾

◆ 【醉在乡村游】春满古镇,悠悠花香

◆ 【警方提示】加了这种微信群,赶紧退!

◆ 【“三抓三促”进行时】从“一片美”到“全域美”,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监制 | 杨新颖

审核 | 左峥嵘

编辑 | 左守康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我知道你 在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朝为相的大宋名臣,书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韩琦撰并楷书《大宋重修北岳庙记》 此碑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正月十九日树立,原碑现存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县城北岳庙院落中,除了碑身下端已有文字残泐之外,龟趺碑座、盘螭碑额等均完好。碑额篆书“大宋重修北岳庙之记”3行9字。碑文(碑阳)楷书,首题“大宋重修北岳庙记”,连题署凡计22行。因无界格,故此碑

  • 《揽辔录》:范成大笔下的宋金都城,东京梦华,繁华不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沧海桑田,如今人们已经很难寻觅金中都时期的建筑遗存。而金中都兴建的重要参考范本——北宋东京城,也就是靖康之变的发生地,同样旧迹难觅。所幸南宋时期的著名文臣范成大,将自己出使金国时的所见所闻写成《揽辔录》一书。这些文字也给后人留下了关于两座都城的珍贵记忆。靖康之变后东京城遭到了怎样的破坏?海陵王兴建的

  •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一、科技成就1.农业方面宋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农民生产的粮食和棉花等农作物产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江南的水稻产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水利工程方面宋朝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项目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

  • 李世民: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果真如此?专家:李世民太过分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李建成,功亏一篑的大唐开国皇太子,是唐朝最令人惋惜的历史人物。《旧唐书》中李建成被描述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纨绔子弟,“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按照李世民的说法,如果

  • 宋史:山不就我、我来就山,状元逆袭之路,他让大文豪欧阳修傻眼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欧阳修励志故事简短,读宋史哪本书最好,宋史列传完整版

    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当年有一期科举考试,参与殿试评选的欧阳修对一位士子所写的文章大加赞赏,并亲自选为第一名。经过宋仁宗的复核,该文章的作者如欧阳修所愿成为头名状元,启封糊名后,大家得知这名士子名叫刘辉。当时,有知道刘辉底细的官员赶紧向欧阳修说了一句话,让欧阳修傻眼了。欧阳修为什么会傻眼?

  • 李世民英雄一生却常落泪,一哭造就了大唐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晋阳起兵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多次征伐高丽,搞得天下民变四起,江山眼看不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心灰意冷的隋炀帝巡幸江都,从此没有再回到江北,大半个隋朝相当于失去了主宰。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有心争霸天下,可是又顾虑身边有隋炀帝的眼线,迟迟下不定决心。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起兵的热情上

  • 朱是明朝国姓却与“猪”同音,那明朝人怎么叫猪?答案有点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四郎简介,明朝不让姓朱吗,朱的来历

    朱元璋起义前是个贫农,有多穷呢?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因为瘟疫都死掉了,但是朱元璋却连埋葬他们尸身的地都没有,最后田主刘继祖看不过眼,给他了块地。之后,朱元璋为了讨口饭吃,投奔了城郊的皇觉寺。但皇觉寺的情况也不妙,寺庙委婉的把朱元璋打发下山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乞讨。朱元璋乞讨了3年,在这段时间里,他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其中有何玄机?来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许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多变的。比如朱元璋,比如李善长。与秦末的泗水亭长刘邦一样,草根阶层造反的他们成功的“秘诀”里,有一点是惊人的相似:有稳定的后院(根据地)!那谁在打理后院呢?前有萧何,后有李善长。李善长人如其名,善长擅长善于善舞善终,正是由于李善长这个多面能手的苦心经营,才使朱

  • 李世民和死囚间的“死亡之约”,为何没人爽约?学者:我们被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十二月辛未,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贞观七年九月,纵囚来归,皆赦之”、 “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三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说的是贞观六年(632年)年底,唐太宗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约定第二年秋天

  • 李世民为何不杀掉李渊后再做皇帝?李世民:呵呵,我可没有那么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渊为什么不杀李世民,大唐王朝李渊和李世民谁厉害,李渊把兵权交给李世民

    关于玄武门之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事件发生时,李世民可很可能早已经“囚慈父于后宫”。有读者就留言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不等李渊死了再做皇帝? 史书记载,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禅位李世民。但是,李渊是在贞观九年才去世的。李渊这边一让位,李世民立即就登基了。兄弟都杀了,全天下都知道了,大家都在等着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