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绘画艺术中的再现现象探析——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明清绘画艺术中的再现现象探析——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174 更新时间:2023/12/19 16:54:05

关键词:重演、明清画作、清明上河图、复古

《清明上河图》画题的兴起与发展

《清明上河图》此画名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以下简称宋本)的作品。季风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最高水平。迄今为止,《清明上河图》已有数十件仿制品和仿制品。在这么多《清明上河图》中,宋本、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仇英本)、清朝宫廷《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清宫本)被认为是最具艺术性的作品。《仇英本与大清宫》取材于明清时期相对繁华的苏州地区,比较真实地刻画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风土人情。

1个

《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再现

形象的一般艺术观感的创造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使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

[1]

.三本书《清明上河图》的长短宽窄和画中人物的数量各不相同,所描绘人物的形象和比例也各不相同。与仇英本和清宫版相比,宋本形象显示500多人,人物数量最少,人物身高约2.7厘米,尺寸最大。人物的表现比其他两本书更加细腻和严谨。仇英本的广度比宋本更广。图中有2000多人。人物比例缩小,高度约1.9cm。清代宫廷版的视野较其他两款更为开阔,字数最多,高约1.4厘米。人物成为画面中的点缀,彰显了江南地区的繁华与辉煌。在构图上,宋本强调人物之间的联系。画中人物常成群结队出现在街道两旁,分布得当。仇英本和清宫的身影错综复杂,分布在街道中央,气势磅礴。以虹桥为例,宋本人物多分布在虹桥两侧;而仇英本的身影遍布虹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清宫版受到西方焦点视角的影响。人物和建筑的布置,兼顾了近大远小、近实远空的绘画规律,画面整体层次感强,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效果。观点。说到线条和色彩,宋本多用战扫帚来形容他的画作。线条流畅,富有变化。造型有些幼稚,但运动感很强。比如在虹桥期间11名船员的动态各不相同,没有任何重复,清楚地显示了船舶即将撞虹桥时的紧张时刻。宋本以水墨赋色,以墨色浓淡表现人物形象,古朴中透着端庄。仇英本的人物以铁笔为主,笔触凝重,没有一丝柔弱,刚劲流畅。仕女刻画以兰叶为主,用笔波浪形,富于变化,粗细适宜,工笔设色平画,色彩鲜艳。如青楼弹歌女子,其面刻三白。仇英根据人物的性别和职业使用不同的颜色,体现了明代再造绘画的创新。例如,普通人主要以石蓝、石绿描绘;士大夫多以赭石、茶褐描绘;仇英受吴派以人物点缀山水的影响,对人物的刻画不讲究细节,比较观念化、程式化。大清宫廷版的人物大多是陈梅画的,在线条上继承了仇英本的铁笔。人物个性和地域特色鲜明,特别善于表现仕女形象。为迎合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形象过于简朴,缺乏生活情趣。配色比仇英本的要丰富,用色也更大胆。

《古画品录》

图1“虹桥号11名船员动态各不相同,无重复”

2个

《清明上河图》再造建筑风貌

绘画必须通过空间的构造来体现内在的气势

[2]

.以虹桥为例,特鲁普桥为单拱木结构,无墩无柱,横跨汴河。这座桥由五排巨大的横杆像骨架一样连接在两端的横杆上,五排横杆相互叠加形成拱骨,称为“叠梁拱””。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桥上无柱,皆以参天大树为框,点缀红鱼,宛如飞虹。”

[3]

可以看出,宋本的虹桥与袁老孟对虹桥的描述是一致的。仇英本版和清宫版的虹桥是一座石桥。桥头与桥头地面有清晰的石缝。建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本区平民的住所、房屋和店铺朴实无华,大多是单层的平房,外挑山墙,偶尔还有山墙顶和脊兽。仇英本和清宫建筑高耸入云,重檐歇山顶楼是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立面宽敞,反映了明清时期较高的社会生活水平。对于贵族豪宅的描述,宋本以赵太成的房子为例。外面是五头门,也就是地上两根木柱子,柱子上挂着旌旗,里面是双门。中间的通常用碎砖砌成,以方便推车,布局以前厅后卧为主。对仇英本官邸和清宫的描写非常精彩。例如:仇英本斜体字描绘的金明池宫,色彩高雅,尽显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清代宫廷版描绘了染坊旁边的贵族府邸和青砖高楼,散发着阿拉伯式建筑的感觉;ETC。。这一切都是对宋本建筑风格的再创造。宋本的城门呈方形,是典型的宋代城门样式;仇英本城门为圆拱形,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余氏和吴越《徐显卿宦迹图》也有相似之处。清宫版城门与仇英本类似,陆门与水门并列。

关于园林的描写,宋代文人云集园林庭院。比如李公麟和马远都画了《西园雅集图》。宋代皇家园林的成就同样辉煌,但宋本没有表态,因为张择端更关注人民的生活,在创作上也做出了相应的选择。仇英本斜体所描绘的金明池宫园是皇家园林的代表,《武陵一歇》现场所展示的私人庭院是标准的苏式园林,但画家对庭院的描述并不完全准确

[4]

.清宫的构图仿照仇英本风格。五位画师皆出身民间,久居宫廷。它们在长江以南的园林、公园设计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宫殿建筑和园林的描写充满了皇家气派。

3个

《清明上河图》风俗礼仪的再创造

宋本的阴谋围绕着清明节的习俗展开。上段是汴京郊外的春景,马帮、郊游归来的花轿、扫墓等。中段是繁忙的汴河码头,有人在茶楼休息,有人在看相。《过虹桥》是整部作品中最紧张的一段。船上的人与桥上的观者相呼应,更烘托了画面的气氛。后部是一片热闹的街区,小店鳞次栉比,有肉铺、饭馆、茶馆、药房等,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俗生活。剧情中,仇英本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和手工业,并通过青楼歌女的刻画,展现了明代妓女的风采。清元本在综合各家之长的基础上,还融合了清代社会风俗,如灵猴戏、木偶戏等,可见当时杂剧和戏曲的盛行。

图2轿子出游归来扫墓

作为再现油漆的《清明上河图》

1个

《清明上河图》恢复更改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两个属性。一是世俗性,充分体现在形象的内容上。《清明上河图》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它的社会史研究价值,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像素材等史料。宋本展示了《东京梦华录》所描绘的繁华都市风光,有力地证明了汴京商品经济的繁荣。同样作为世俗题材,明代仇英本和清代宫廷将表达主题改为苏州,实际上是宋代国民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体现。和清代。苏州虽不是明清都城,但北临长江,西临太湖。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地理环境优越。明朝初年,皇权加强,统治者对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征收重税,长期不聘用苏州地区的士人为官。永乐以后,政策稍微宽松了一些。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繁荣,苏州市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为吴门画派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一些富商在苏州地区生活奢侈,收藏品大受欢迎,为艺术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力地支持了画家的创作。

二是政治性的。在解决“清明上河”问题时,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清明”指的是这幅画所描绘的清明前后的四季,“上河”指的是汴河。按照这种说法,明仇英本本和清元本所描绘的对象,已经不是汴京、汴河了,似乎有点不妥。另一种说法认为,“清明”具有江河大海、政治清明、表扬功德的政治意义。清元本的五位作者均为宫廷画师,其中不少人参与创作了其他歌颂皇帝功绩的作品。由此看来,画名《清明上河图》具有浓厚的盛世颂扬清明之意。

图3《清明上河图》(局部)

2个

再创作之风盛行的原因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强化,高压环境促进了复古浪潮的兴起。复兴主张“文称左迁,赋犹曲颂,古风似汉魏,近法李杜”

[5]

,这种复兴主义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如明中叶前后以“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兴,明初以“三歌”、“二神”为代表的“太阁体”书法,“观阁”等风格”清代书法等。在绘画方面,明清时期盛行再创作之风。例如:明代仇英的《美人春思图》和清代丁观鹏的《摹顾恺之洛神图》都是以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蓝本的再创作;谢桓的《杏园雅集图》沿用了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的创作风格;王建的《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是临摹黄公望的画作。与原画相比,这种再创作更能体现师法师法的创作态度。

[6]

,他认为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董其昌曾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然优秀,来此当以天地为师”。

[7]

.可见,模仿前人的画风是明清两代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1)

明清时期字画赝品盛行

宋元以来,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江南地区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画派也在这一地区不断发展和成熟。私人收藏大行其道,出现了王士珍、向元卞、董其昌等收藏家。同时,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不少富商热衷于收藏字画。

[8]

.字画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字画伪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历代名家的画作都被仿制,如苏轼、米芾的书法,董源的画作,无不为收藏家所喜爱。这些作品的伪作,在江南更是举足轻重。号,“米氏之类者,江南伪书不知其人。”以艺术着称的李日华曾连看多幅画作,但全都是假的,没有一幅是真的。,三叹之”,甚至“内府倪记,不无假立”。在字画赝品比较普遍的情况下,文人对一些赝品比较宽容,肯定其艺术价值。宋年《颐园论画》中指出,高水平的赝品比真品更具有收藏价值:“如果能超越前作,即使是赝品,也是好的。在真伪对比和评价方面价值,此类型字画非常难得。字画鉴赏。

[9]

(2)

仿旧习俗

魏晋以来,“师古”、“师法自然”成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途径。在《魏晋胜流画赞》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详细论述了临摹古画的问题,他说:“凡临摹者,先求其所,而后循之”。

[10]

唐代张彦远、北宋黄博思、元代陆友仁、赵孟俯,明代董其昌,清代王元等艺术家都论及了仿古的重要性。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他们的理论著作中。明代中叶以来,文人画家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其作品追求神秘和虚无。明末,返古思潮开始滋生,艺术家们选择继承前人童趣、踏实的风格进行艺术创作。“四王”是清初崇尚仿古的一群画家。王世民的《西庐画跋》和王元启的《麓台画跋》都强调了仿古画的重要性。他们提倡学习古人的作品,总结大师笔法的形式和符号,掌握大师的笔墨和构图,严丝合缝。图像被重组为媒体,最终成为我。明清时期,仿古现象屡见不鲜,如明代仇英的《西园雅集图》、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王元启的《山中早春图》等。

图4王元琪《山中早春图》

方文曾说,要了解中国书画及其历史,就必须发展适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批评模式。他进一步强调,中国传统艺术史是建立在谱系模型之上的,张彦远称之为“授师”——根据模型大师的风格传统来考察书画史,后世的艺术家通过这些模型来学习或“教学”。这些传统风格。精神回响”,提炼出与旧风格相比的变化

[11]

.巫鸿认为:“谢何首先提出优秀的画家可以‘传摹’。因此,在屏风上题写‘仿人笔’成为后世文人画的必备特征之一……在这一传统中,原作和模型之间的严格区别不仅存在,而且被有意解决和消除;画家的创造力和意图必须根据他的画有助于构建的‘画面背景’来衡量。”

[12]

结语

《清明上河图》作为全景式构图的纪实风俗画,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文章以《清明上河图》为切入点,探讨明清绘画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万庆利曾说:“在中国艺术史上,没有一定的‘重复’就没有创造。”“艺术史不是社会政治斗争的历史,也不是科技发展的历史。中国艺术史不同于欧洲艺术史,两者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轨迹,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使困惑。”

[1.3]

.明清两代,由于政治、文化、赞助人等因素的影响,复古主义和考证主义盛行,复制画得到迅速发展。画家借鉴前人题材进行积极创作,在向大师致敬的同时,使画作符合时代审美。绘画复制现象反映了中国绘画发展的自给自足,反映了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参考:

[1]简生宇.中国审美现象学与“象”概念的现代解读——从杨春石教授的象论说起[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2):193-205.

[2]简胜玉对“意境”范畴的现代诠释——从20世纪中叶的一系列争论看[J].中国文艺评论,2021(1):71-80。

[3](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四外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韩海丽.宋、明、清三个版本比较研究《清明上河图》[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19-20.

[5](明)李贽.丛书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南齐)谢何,等.古画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明)董其昌着,屠有祥编。禅修画文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8]姚洋.明代江南民间艺术藏品赝品探析[J].城堡博物馆学报,2013(2):72-83。

[9](清)宋年.颐和园论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10]于建华.中国古代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1]擒文.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研究[M].李维坤,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12](美国)巫鸿.双屏:中国画的媒介与表现[M].文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3]万庆礼.不衰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资料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编辑:凯斯威尔

点评:清明上河

结尾

▲清明上河图研究会推出“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持续更新中……

▲清明上河图研究会正在全国招募会员,期待加入!

跟着我们

关注《清明上河图》

进入另一个世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物篇——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康县岸门口镇)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宋端拱八月二十九日诞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是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他出将入相,主持庆历新政成为一代名相,他在国家危难之机,52岁挂帅西征,成为使敌人闻之丧胆的四路大元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朝为相的大宋名臣,书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韩琦撰并楷书《大宋重修北岳庙记》 此碑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正月十九日树立,原碑现存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县城北岳庙院落中,除了碑身下端已有文字残泐之外,龟趺碑座、盘螭碑额等均完好。碑额篆书“大宋重修北岳庙之记”3行9字。碑文(碑阳)楷书,首题“大宋重修北岳庙记”,连题署凡计22行。因无界格,故此碑

  • 《揽辔录》:范成大笔下的宋金都城,东京梦华,繁华不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沧海桑田,如今人们已经很难寻觅金中都时期的建筑遗存。而金中都兴建的重要参考范本——北宋东京城,也就是靖康之变的发生地,同样旧迹难觅。所幸南宋时期的著名文臣范成大,将自己出使金国时的所见所闻写成《揽辔录》一书。这些文字也给后人留下了关于两座都城的珍贵记忆。靖康之变后东京城遭到了怎样的破坏?海陵王兴建的

  •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一、科技成就1.农业方面宋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农民生产的粮食和棉花等农作物产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江南的水稻产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水利工程方面宋朝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项目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

  • 李世民: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果真如此?专家:李世民太过分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李建成,功亏一篑的大唐开国皇太子,是唐朝最令人惋惜的历史人物。《旧唐书》中李建成被描述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纨绔子弟,“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按照李世民的说法,如果

  • 宋史:山不就我、我来就山,状元逆袭之路,他让大文豪欧阳修傻眼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欧阳修励志故事简短,读宋史哪本书最好,宋史列传完整版

    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当年有一期科举考试,参与殿试评选的欧阳修对一位士子所写的文章大加赞赏,并亲自选为第一名。经过宋仁宗的复核,该文章的作者如欧阳修所愿成为头名状元,启封糊名后,大家得知这名士子名叫刘辉。当时,有知道刘辉底细的官员赶紧向欧阳修说了一句话,让欧阳修傻眼了。欧阳修为什么会傻眼?

  • 李世民英雄一生却常落泪,一哭造就了大唐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晋阳起兵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多次征伐高丽,搞得天下民变四起,江山眼看不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心灰意冷的隋炀帝巡幸江都,从此没有再回到江北,大半个隋朝相当于失去了主宰。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有心争霸天下,可是又顾虑身边有隋炀帝的眼线,迟迟下不定决心。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起兵的热情上

  • 朱是明朝国姓却与“猪”同音,那明朝人怎么叫猪?答案有点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四郎简介,明朝不让姓朱吗,朱的来历

    朱元璋起义前是个贫农,有多穷呢?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因为瘟疫都死掉了,但是朱元璋却连埋葬他们尸身的地都没有,最后田主刘继祖看不过眼,给他了块地。之后,朱元璋为了讨口饭吃,投奔了城郊的皇觉寺。但皇觉寺的情况也不妙,寺庙委婉的把朱元璋打发下山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乞讨。朱元璋乞讨了3年,在这段时间里,他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其中有何玄机?来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许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多变的。比如朱元璋,比如李善长。与秦末的泗水亭长刘邦一样,草根阶层造反的他们成功的“秘诀”里,有一点是惊人的相似:有稳定的后院(根据地)!那谁在打理后院呢?前有萧何,后有李善长。李善长人如其名,善长擅长善于善舞善终,正是由于李善长这个多面能手的苦心经营,才使朱

  • 李世民和死囚间的“死亡之约”,为何没人爽约?学者:我们被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十二月辛未,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贞观七年九月,纵囚来归,皆赦之”、 “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三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说的是贞观六年(632年)年底,唐太宗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约定第二年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