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末奇人杨度:结识梁启超、徐世昌,去世47年后被揭晓党员身份

清末奇人杨度:结识梁启超、徐世昌,去世47年后被揭晓党员身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140 更新时间:2023/12/17 5:55:50

傅雷:"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优秀的人总能在破碎的现实中找到希望,他们不断突破,不断解锁新的角色,每个时期,都能收获全新的感悟,这样的人的一生往往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清末民初第一奇人——杨度的一生就是如此:去世47年后,世人才知他是我党党员。

一:不断前行,勇于突破

1875年1月10日,杨度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杨度的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村人,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个人的命运往往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0岁那年,杨度的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杨度的母亲忍痛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她把杨度过继给了杨度的伯父。

杨度的伯父杨瑞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总兵,来到伯父身边后,杨度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也因此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天资聪颖的杨度很快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才气。和那个时代的很多有志青年一样,杨度也选择走上了科举的道路。

18岁那年,才学渊博的杨度一举考中了秀才,这次成功的经历加深了杨度的自信,他深深的感到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1895年,杨度又来到了北京参加会试,让人遗憾的是,杨度并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他不幸落榜了。

幸运的是杨度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却结识了梁超、徐世昌等一批优秀的人物,在和这些人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杨度飞速的成长了起来。

1903年,杨度又参加了清廷的进士考试并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成绩,然而,疑心重重的慈禧太后听信了小人的言论,她把杨度视为革命份子,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击,杨度在袁世凯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

在日本的这段时间里,杨度时时会托人打听国内的形势,他迫切的希望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不为人知的秘密

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杨度敏锐的察觉到了袁世凯力量的不断壮大,善于审时度势的他利用自己在日本积累的关系帮助袁世凯分化了南方的革命阵营,杨度解决了袁世凯的心头问题,他也因此获得了袁世凯的重视。

1915年,杨度察觉到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他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君宪救国论》,在这篇章中,杨度极力的陈述了只有君主制才适合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要以洪宪帝制来治理国家。

此文章一出便得到了袁世凯的称赞,在某种程度上,它使袁世凯的野蛮行为变得合理化了,这正是袁世凯所需要的,他希望世人认可自己、拥护自己。

群众的眼睛是的雪亮的,洪宪帝制一出便受到了大众的抵制,刚刚从封建枷锁里挣脱出来的人们不希望再次被禁锢着,大家都渴望自由,杨度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社会的发展,他也因此而遭到了无数的谩骂。

袁世凯死后,从封建思想走出来的杨度又加入了国民政府,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在为国民政府事业奔波的岁月里,杨度立下了好几次大功,然而,这些成绩并不能掩盖他曾经的错误,直到死去,杨度的行为依然在被世人诟病着。

1978年,在杨度去世的47年后,曾任总理秘书的治秋在《人民日报》上撰写了一篇关于杨度身份的报道,他在这篇报道中写道,总理曾托人告诉自己关于杨度的我党党员身份。

三:身份隐藏的原因

清末奇人杨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出生清末又生长于民初。杨度经历了时代的变换也经历了世人的唾弃,他有过错误的判断,也做出过错误的行动。

然而,最终,幡然醒悟的杨度依旧找到了那条正确的道路,他加入了我党,并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杨度为何在逝世47年后才被揭晓党员身份?

1:严谨求真的态度

艾默生曾言:"谨慎的眼睛永远也许永不闭上。"诚然,严谨求真的态度是成事之基,任何伟大事业的完成都离不开严谨求真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高度,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公民的责任。

总理托人把这个杨度的身份告诉了王治秋,他让王治秋把这个消息告诉《辞海》的编辑部,并要求编辑人员把杨度我党党员的身份标注在个人的词目中,这个消息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置信的。

《楚辞》的编辑人员不敢相信这个现实,秉承着认真求事的工作态度,这些编辑人员并没有立即按照总理的要求去做,经过多番的考察之后,他们确定了杨度身份的真实性。47年后王治秋才大众公布了这个消息。

2:身份的特殊性

一直以来,杨度都是以"汉奸"的身份示人的,他拥护袁世凯称帝的形象早已经刻在了人民的心中,固有的形象是最难以改变的,即便是收到总理捎来的信息,王治秋依然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一直在党内活动。

接触了大量秘密信息的人尚且如此,老百姓就更不可能接受这个事实了,如果立即把杨度党员的消息传了出来,人们会认为这只是杨度洗白的手段。

时间能沉淀一些东西,也能冲淡一些东西,过了47年后,人们对杨度的恶行有所忘却了,此时再将他的身份公开,也能增加大众对他的怀念感。

杨度的一生轰轰烈烈,丰富多彩,他曾站在了错误的立场上,然而,杨度并没有在错误和悔恨中过完余生,在仔细的思考和观察后,杨度选择了加入我党。

他的及时回头更给他的人生增加了一笔传奇的色彩。因此,每个人都要认认真真过好当下,不被过去的阴霾束缚,也不被悔恨所缠绕,自信大胆的走向下一站旅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启功章宝琛:一生一世一双人,相濡以沫43载,妻逝他追思30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章宝琛身为满清皇室后裔的启功,平生最恨别人把他和“皇室血统”联系在一起,他曾拿着狼毫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谈起这位国学大师,令人羡艳的,不仅是他琳琅满目的艺术成就,更有他默默守护亡妻30年的矢志不渝。在一众才子为包办婚姻苦恼不堪的年代里,启功却怀着感恩的心,逐渐爱上了这个看起来

  • 岳飞与祝允哲唱和《满江红》:南宋时期,三位热血将领曾结缘富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乞以全家保良将富阳银湖街道有座白昇山,山上长眠着一位南宋抗金将领。这个将领名叫祝允哲,字明卿,江山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文化人。祝允哲也继承了家学渊源,不负众望,在北宋元符三年,也就是1100年考中了进士。祝允哲一开始当的是文官,但是随着宋朝和金国的战争越来越频繁,他也开始转向了武官。靖康元年,

  • 山河月明:朱棣被贬为庶人?别急,朱元璋这是欲擒故纵,另有打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就在大家为朱棣感到不值时,其实这不过是朱元璋的欲擒故纵之法,他对朱棣另有安排。该剧由冯绍峰、陈宝国领衔主演,讲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从一名纨绔王爷成长为一代明君的故事。在最新剧情中,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朱棣作为锦衣卫头脑,为深入调查“军屯案”,也就是之前胡惟庸向太子提出的“通过商人运军

  • 晋朝末年匈奴人也建立了个刘汉国家?五胡乱华从此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晋时期为何匈奴还在,晋朝怎么守住五胡乱华的,西晋为何没有阻止五胡乱华

    刘汉的大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了将近40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因为司马氏内部的争权夺利,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八王之乱。在经过两轮生死搏杀之后,剩下的三个实力最强的王,是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其中,司马颖和司马颙经过自我的兼并融合,势力逐渐合流,主要盘踞在晋朝的东南部。而司马越则在弟弟司

  • 南诏在唐高宗时期得到承认,在唐朝和吐蕃间纵横捭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乌蛮、白蛮属今彝语支各族之先民。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白蛮众多部族与部落。约武则天时,形成六大部落,即六诏。诏,意为王或首领。其中蒙巂诏在今云南巍山北部至漾濞一带;越析诏在今云南宾川的宾居街一带;浪穹诏在今洱源;邆赕诏在今洱源、邓川一带;施浪诏在今洱源至

  • 山河月明:文武双全“贤内助”,靖难之役立首功,不简单的徐妙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巨制《山河月明》剧照“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是后世对于大明王朝的评价,结束了游牧民族所建立政权对汉人的分等级统治,让华夏之天下重回汉民族的掌控,这份荡气回肠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自南而北发起的统一战争,建立了多民族的王朝,这是绝无仅有的壮举,那么这个“天子守国门,

  • 朱元璋询问明朝国运,刘伯温说了4个字,两百多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为明朝的建立做出很大的贡献。在历史上,刘伯温甚至能与诸葛亮齐名,民间有句古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单从这句话看刘伯温似乎还要强于诸葛亮,诸葛亮在茅庐中就能料到天下会被三分,而刘伯温却能用一句话推测出明朝几百年后的国运,两个人都有神机妙算的能力,这也成了后世广为流传

  • 郑和七下西洋,带三万人马,看起是和平行为,其实他是有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郑和,就是俗称的三宝太监,明成祖时代,他奉命率人通使西洋,足迹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客观上讲,对发展中国的航海技术、传播中华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可谓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要称之为和平使者,则言过其实了。郑和本人虽然是个太监,但在战场上立过不少战功,本身就算得上是个武将,他率领的下西洋将卒人数

  • 玄武湖湖神庙与大明黄册库遗址,藏着朱元璋和毛老人的一段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墓简介,赞美玄武湖的句子,玄武湖玄圃简介

    湖神庙里虽然藏着传说的底色,与朱元璋、曾国藩都有些许渊源,但放在历史中,更多地是一个“衍生品”。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立刻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全方面的大改革,推行“黄册制度”。黄册是户籍和赋役合二为一的册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户口本和纳税记录。黄册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文件,为了保管好黄册,朱

  • 朱棣打到京城,建文帝仍不敢动用的王牌军队,因朱元璋有密令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生前大肆捕杀功臣、权臣,为的就是给儿子朱标留一个顺畅的江山大道,因为朱元璋性格狠辣,领导能力也超群,因此只有他能镇得住那群桀骜的部下,朱标性格软弱,自己一死这天下就不是朱家的了。没想到朱标命短,比自己死的还早,皇位就自然落到孙子朱允炆手里。这朱允炆性格还不如爸爸朱标,更不适合当皇上,但是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