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探究隋唐饮食业的发展,及相关市场的形成

探究隋唐饮食业的发展,及相关市场的形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18 更新时间:2024/2/6 3:23:19

饮食商业化自古有之,其大致都是伴随着商品交换而逐步形成的。隋唐政府虽严格控制商业的发展,但随着东西交通发展与南北物流的频繁,使得这一时期的商业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且随着政府管控力度的松弛而呈现出跳跃性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员往来流动的加快,隋唐社会的商业化不断加深,产生了一批以从事商业活动为生的人员,这就使得饮食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经营模式与经营内容也都有了极大地扩充。

一、从业者的身份与生活状态

隋唐时期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身份十分复杂,可粗略地以国别划分为中原人士与域外人士,其中域外人士又以西域胡人为主。隋唐时期在华生活的胡人数量很多,他们主要分布于长安、洛阳两地。

与胡人相比,汉人售卖饮食的记载在这一时期的史籍中较少出现。但大体而言,汉人所经营之饮食与胡人相比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涉及范围较广;二是形式多变;三是垄断茶水销售。

与胡人集中于售卖胡饼、酒水不同的是,汉族经营者几乎涉及了所有可以经营的食品,与此同时,汉族经营者的经营方式也较为多变。既有经营固定饮食摊点者,也有流动性的小食贩。除此之外,与胡姬酒肆不同的是,汉人几乎在茶水售卖方面处于一家独大。

这是因为唐时饮茶之风虽已外传,但不论是在吐蕃,抑或是日本、朝鲜地区,均为上层社会之饮品。下层人民很难接触,更不用说将其商业化。且茶饮为中国之特色,因此,域外之人在此方面毫无特长,经营起来也就没有特色与优势可言,放弃对此的售卖当是客观之选择。

售卖茶水的商业活动在隋唐以前就己经出现了由此可见,到两晋时期,茶饮就己经成为一些人营生的手段了。但就地域而言,仍以蜀地江南为主。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茶水售卖在唐时已经在全国各地皆有出现,并且从提器卖之发展成为拥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茶肆。

到了唐末,这种以售茶为主的饮食行业就已经在全国各地分布开来,即便是乡村道里都有其存在的踪影。但与代综合性茶楼相比,唐代的茶饮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隋唐时期饮食服务业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下,但其从业者大多为小本经营,在经济上毫无优势可言。当然,亦有从事饮食行业而致富者。

二、隋唐饮食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隋唐时期饮食服务业也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多样化、品牌化等发展趋势。这也为宋代以后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市民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发展基调。

1.专业化

到了唐代中晚期,饮食服务业就已经呈现出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态势。专业化不仅是指分工进一步细化,产生了一批以在此行业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人,如服务员、饮食经理人等等;还是指其经营方式开始逐步专业化,并带动了相关附属行业的发展。

这一集团在大中、咸通年间开始活跃起来,并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系统,不仅如此,他们似乎还发展出了预约业务,且插手货源的采购与供应,以保证其筵席质量,此外,唐代饮食业的经营方式也开始专业化。

2.综合化

隋唐时期的饮食服务业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而是将经营范围逐步扩大,形成综合性酒楼或食店,满足了客人的多层次需求。此时的酒店已经不单单售卖酒类,而是走了饮、食合一的综合化的销售道路。

3.多样化

4.品牌化

隋唐时期的商品逐渐以产地作为划分标准,形成了与他地不同之特色,逐步向品牌化靠拢。茶、酒为这一时期品牌化最为明显的两类商品。酒品在地方上还形成了其他小范围认可的品牌。

5.普遍化

隋唐饮食业的普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布的普遍性。隋唐时期以营利为目的的饮食经营场所及相关市场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交通要道处更是食坊、酒肆林立。除交通要道外,山野乡间亦星罗棋布着饮食成品店。

二是经营场所的普遍性。这里所说的场所是指除去专门经营饮食者,旅店、驿站等也兼提供饮食服务。唐代的驿站一般而言都是食宿合一的形式,且驿站根据所处地域的差异,其所供之食亦不相同。有些旅店所提供的食品还因滋味独特而名于当世。

三、饮食相关市场的形成

1.粮市

隋唐饮食行业高度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相关市场的形成与极度繁荣。我国自古为农业社会,随着交通运输水平与农业种植水平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形成了互通有无的粮品交换市场。特别是在市民阶层不断兴起、行业分工不断细化之后,使得从事非农业的城市人口越来越依赖于商业粮品的供应,粮市的规模与分布也就愈加广泛。

而隋唐时期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则为粮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隋唐时期除京城外,地方州县也多有粮市的存在。粮食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其所带来的丰厚利益,极大地刺激了经济活动,加速了粮食的商业化发展,促进了粮食加工业的兴旺。但与此同时,亦带来了不少社会弊端,反过来甚至威胁到农业本身的发展。

2.生鲜市

与粮市相似的是,这一时期的生鲜市场分布也十分广泛。这里所要论述的生鲜,主要分为肉食与水产两大类。尽管隋唐时期的帝中不乏有信仰佛教者,且“禁屠钓”之政策也时有颁布。但这均未成为这一时期生鲜市场形成的障碍。

随着生鲜市场的不断发展与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从事与生鲜行业相关之屠宰、捕捞、运输的人口比重大为增加,成为了饮食服务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果蔬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细化,普通民众的日生活愈来愈离不开商业化的市场经济。因而,作为辅食的果蔬之类也成为交易的重点。

隋唐时期的果蔬市场在前代的基础上亦有所发展,形成了乃至西州边陲地区也存在的果蔬市场。也正是由于果蔬行业利润可观、市场需求又大,因而从事果蔬种植行业成为此时众多平民的谋生手段。

四、总结

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深化了饮食行业的商品化。此外,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严重,大量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游离于城市生活之中,这就为商业的发展、行业的不断分工保证了充足的劳动力。加之中唐以后逐渐崩坏的坊市制度,也为夜市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总之,隋唐时期的商业呈现出一种承上下的时代特征,经济市场逐渐摆脱了固定化经营状态,日渐自由;市民阶层也逐步兴起,成为唐宋变革期的表现之一。具体到饮食行业而言,则为经营模式与时间更为自主,地点也更加广泛,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综合化、多样化、品牌化等经营特点,成为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隋唐饮食业的发展,及相关市场的形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末奇人杨度:结识梁启超、徐世昌,去世47年后被揭晓党员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傅雷:"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优秀的人总能在破碎的现实中找到希望,他们不断突破,不断解锁新的角色,每个时期,都能收获全新的感悟,这样的人的一生往往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清末民初第一奇人——杨度的一生就是如此:去世47年后,世人才知他是我党党员。一:不断前行,勇于

  • 启功章宝琛:一生一世一双人,相濡以沫43载,妻逝他追思30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章宝琛身为满清皇室后裔的启功,平生最恨别人把他和“皇室血统”联系在一起,他曾拿着狼毫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谈起这位国学大师,令人羡艳的,不仅是他琳琅满目的艺术成就,更有他默默守护亡妻30年的矢志不渝。在一众才子为包办婚姻苦恼不堪的年代里,启功却怀着感恩的心,逐渐爱上了这个看起来

  • 岳飞与祝允哲唱和《满江红》:南宋时期,三位热血将领曾结缘富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乞以全家保良将富阳银湖街道有座白昇山,山上长眠着一位南宋抗金将领。这个将领名叫祝允哲,字明卿,江山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文化人。祝允哲也继承了家学渊源,不负众望,在北宋元符三年,也就是1100年考中了进士。祝允哲一开始当的是文官,但是随着宋朝和金国的战争越来越频繁,他也开始转向了武官。靖康元年,

  • 山河月明:朱棣被贬为庶人?别急,朱元璋这是欲擒故纵,另有打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就在大家为朱棣感到不值时,其实这不过是朱元璋的欲擒故纵之法,他对朱棣另有安排。该剧由冯绍峰、陈宝国领衔主演,讲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从一名纨绔王爷成长为一代明君的故事。在最新剧情中,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朱棣作为锦衣卫头脑,为深入调查“军屯案”,也就是之前胡惟庸向太子提出的“通过商人运军

  • 晋朝末年匈奴人也建立了个刘汉国家?五胡乱华从此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晋时期为何匈奴还在,晋朝怎么守住五胡乱华的,西晋为何没有阻止五胡乱华

    刘汉的大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了将近40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因为司马氏内部的争权夺利,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八王之乱。在经过两轮生死搏杀之后,剩下的三个实力最强的王,是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其中,司马颖和司马颙经过自我的兼并融合,势力逐渐合流,主要盘踞在晋朝的东南部。而司马越则在弟弟司

  • 南诏在唐高宗时期得到承认,在唐朝和吐蕃间纵横捭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乌蛮、白蛮属今彝语支各族之先民。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白蛮众多部族与部落。约武则天时,形成六大部落,即六诏。诏,意为王或首领。其中蒙巂诏在今云南巍山北部至漾濞一带;越析诏在今云南宾川的宾居街一带;浪穹诏在今洱源;邆赕诏在今洱源、邓川一带;施浪诏在今洱源至

  • 山河月明:文武双全“贤内助”,靖难之役立首功,不简单的徐妙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巨制《山河月明》剧照“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是后世对于大明王朝的评价,结束了游牧民族所建立政权对汉人的分等级统治,让华夏之天下重回汉民族的掌控,这份荡气回肠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自南而北发起的统一战争,建立了多民族的王朝,这是绝无仅有的壮举,那么这个“天子守国门,

  • 朱元璋询问明朝国运,刘伯温说了4个字,两百多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为明朝的建立做出很大的贡献。在历史上,刘伯温甚至能与诸葛亮齐名,民间有句古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单从这句话看刘伯温似乎还要强于诸葛亮,诸葛亮在茅庐中就能料到天下会被三分,而刘伯温却能用一句话推测出明朝几百年后的国运,两个人都有神机妙算的能力,这也成了后世广为流传

  • 郑和七下西洋,带三万人马,看起是和平行为,其实他是有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郑和,就是俗称的三宝太监,明成祖时代,他奉命率人通使西洋,足迹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客观上讲,对发展中国的航海技术、传播中华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可谓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要称之为和平使者,则言过其实了。郑和本人虽然是个太监,但在战场上立过不少战功,本身就算得上是个武将,他率领的下西洋将卒人数

  • 玄武湖湖神庙与大明黄册库遗址,藏着朱元璋和毛老人的一段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墓简介,赞美玄武湖的句子,玄武湖玄圃简介

    湖神庙里虽然藏着传说的底色,与朱元璋、曾国藩都有些许渊源,但放在历史中,更多地是一个“衍生品”。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立刻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全方面的大改革,推行“黄册制度”。黄册是户籍和赋役合二为一的册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户口本和纳税记录。黄册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文件,为了保管好黄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