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又快到了,我想起了当年苏轼参加“高考”的逸闻轶事。
大家知道,苏轼是千古有名的学霸,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诗文写得好,琴棋书画酒诗茶无一不好。
苏轼18岁结婚,第二年便启程上京赶考,也就是去参加当年的高考。
事有凑巧,那年正巧欧阳修被任命为主考官,那个时代流行的是华丽奢靡的文风,苏轼的父亲苏洵最讨厌,他告诫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要他们从小就要坚持文章的质朴性、写实性,我们不得不感叹老苏的高见,这一招还真用上了。
因为苏轼殿试的那一年,正赶上欧阳修发起的古文改革运动,又正巧欧阳修是主试官,评卷的时候,欧阳修一看到那些华而不实的文章就扔到了一边,正烦恼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篇题目是《论为政的宽与简》的答卷,不禁拍案叫好。
如今的高考,考生姓名地址要写在密封线里边,苏轼的那个时候比现在还严,考生答完卷子,朝廷害怕评卷老师认识笔迹作弊,就专门派人重新誊抄一遍,字迹千篇一律,看不出来是谁的笔迹。
欧阳修评这篇答卷时不只是赞叹,他还在猜,这是谁写的呢?看文风像是老朋友曾巩写的,对,就是曾巩的文风。
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跟欧阳修是文友。
欧阳修认定这篇文章出自曾巩之手后,为了避免被别人戳脊梁骨,欧阳大人就忍痛把这篇深度好文判为第二名。
开榜后才知道,欧阳大人张冠李戴了,那篇文章不是曾巩的,是苏轼的,本来苏轼该得个第一名的,这下可好,弄了个第二。
欧阳修点苏轼第二,苏轼便拜他为终身老师,欧阳修也时常把这个事情拿出来说道说道,他说自己很后悔。
两个人是不是都有点矫情?
实际上他俩是在互相抬轿子,你使劲吹我,我使劲捧你,这轿子就越抬越高,通过这件事,人们都说苏轼是个学霸,有才,欧阳修大度,慧眼识才,两个人就美得不要不要的。
欧阳修和苏轼借这个事情,互相吹捧,互相炒作,得到了人们赞扬,这也是人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