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最风流的女诗人,六岁作的一首诗便被父亲判定以后将不守妇道

唐代最风流的女诗人,六岁作的一首诗便被父亲判定以后将不守妇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180 更新时间:2024/2/10 7:58:14

今天咱们讲的这位女诗人名叫李季兰,她有着明快而又悲惨的人生。

李季兰的本命叫做李冶,《才子传》中描述李季兰是个大美人儿,年纪小小就长得眉目如画,更兼才思敏捷,心思玲珑剔透,父亲把小季兰视作掌上明珠,爱宠的简直不行—“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拜唐朝开放的风气所致,李父在小小年纪就教导李季兰读书识字,小季兰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在文学上过人的天赋,她吟诗作对,出口成章,颇有骆冰王的风范,父亲对此也极为得意,不过很快,李父想不到的是很快他就要被李季兰的才华给吓了不轻。

这是普通的一天,李父抱着李季兰去后院玩耍,看着院子里含苞待放娇艳欲滴的蔷薇,李季兰心中一阵悸动,作《蔷薇诗》一首,其中两句便是:“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却”谐音“嫁却”,意思是花架子还没搭好呢,这蔷薇花儿已经迫不及待的要绽放了。李父听了颜色大变,这诗细细揣摩其实颇有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调调。小小年纪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娃儿就如此多愁善感,思想早熟到迫不及待的想要婚配,李父看着人小鬼大的女儿充满了担忧,这小丫头这么聪慧早熟,恐怕以后不是个守妇道的女子啊!—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这样的评价当然很过分,等于是绕着弯儿说自己女儿未来可能是个荡妇,现在我们看肯定觉得简直荒谬,六岁的孩子知道啥?您还认真摆起来了!

不过三岁看老,很不幸的是李季兰的一生没有逃离父亲对他的评价。

季兰的这首诗给老爹起了一万点暴击,虽然唐代风气自由活泼,但这也并不代表社会会接纳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为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父亲把李季兰送到了道观去当女道士,那我们问题就来了,父亲好好管教女儿不就行了,为什么要这么狠心送女儿去当道士呢?这就又和大唐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系了,李唐皇室认道教鼻祖李耳为老祖宗,所以在唐代道教成了国教。道士在唐朝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另外唐朝的道士不忌荤酒,更讲究清谈论道,这也就更加受到文人们的欢迎,这样宽松自幼的环境也引的很多后妃公主们也出家修行,像著名的杨贵妃,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都曾经当过女道士,玉真公主当了道士之后还经常和文人作诗唱和,饮酒作乐。

所以在唐朝,做道士并不是过清苦日子,道士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上还能够独立,人生自由上并不受束缚,所以在唐朝很多女性出家当了道士后并不修行悟道,反而成为了交际花一类的人物,著名的鱼玄机、咱们今天讲的李季兰都是这样“风流”的女性。

这样说起来是父亲亲自送小季兰去当道士还是长大后李季兰自己主动加入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既然父亲说了这番话,恐怕心里也有所准备,送女儿去当道士,如果能够清心寡欲自然最好,但若真应了他的话,女儿“不守妇道”,起码这个道士的职业也不至于让她受到太多苛责。所以我认为父亲送她去当女道士的可能性更大。

当了道士的李季兰更是如鱼入海不受约束,她每日里弹琴作诗,自由自在,在这段时间里,李季兰的文学素养突飞猛进,如果说以前季兰的诗还略显生涩,此时已经准备着登堂入室,颇有章法了。

当然,文学上的成功,生活上的清闲并没有让季兰满意,她已经长大了,越发的感觉道观的生活索然无味,她是那样的向往着多姿多彩的世界啊!她是属于热闹,属于风光的,这样平常沉默的生活并不适合她。

对于父亲来说,他最担忧的事情发生了,有文人雅士来道观中游览作诗,看见这样一个美丽的怀春小道姑,这些风流浪子们便与她调笑,而李季兰则含情脉脉,送与秋波,留下了风情和轻薄的名声。—后以交游文士,微泄风声,皆出乎轻薄之口。

如果李季兰只是容颜美好,那些喜新厌旧的文人自然见之即忘,只不过把季兰当做玩物而已,但李季兰不同,她善弹琴,好作诗,尤工格律,性格又潇洒浪漫,容颜绝色俊美,这样一个出色的女子自然引得文人骚客们蜂拥而至,当时著名的文人们有茶圣陆羽、和尚皎然、韩揆、刘长卿、阎伯钧、萧叔子。这些在大唐文坛响当当的人物也成了季兰的闺中密友,他们一起吟诗唱和,饮酒取乐,弹琴辩论,互相引为知己,过着极为潇洒快活的生活。

随着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大,她倡议召开的诗歌集会活动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甚至连广陵这个文人荟萃的诗歌之地都知道了李季兰的名声,刘长卿赞誉她是“女中诗豪”,高仲武夸她“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已下,罕有其伦”。这个时候的李季兰,已经成为了大唐数一数二的女诗人,盛名一时无二。

当然,诗歌文学只是李季兰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就像她父亲所担忧的那样,风流浪漫才是李季兰的天性。与盛唐其他的女诗人不同,李季兰的一生都缺乏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对,就是爱情,她追求的是风流浪漫的恋爱体验,享受的是那种热烈青春的感觉,她与这些才子们更多的是在谈恋爱,恋爱,就远远达不到爱情,一旦上升到了爱情,那就是心中眼中只有你。而恋爱呢?那就是花团锦簇来者不拒。

在对李季兰有限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和才子们谈恋爱热情高涨,但在她风流浪漫的表面上,则是对男女感情冷静到乃至冷酷的认识,她知道以色侍人并不能长久,更知道这些才子口中的山盟海誓有多么的靠不住,李季兰对于爱情的相守是蔑视的,也是不信任的,这也可以从她的诗句中可以看到: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在李季兰看来,夫妻的感情是不可捉摸的,是生疏的,把自己的幸福托付给其他人是靠不住的。所以李季兰的一生,更多的是享受男女热恋时的幸福快感,而不是男女相知相得相守的平淡生活,这个女子,既多情又绝情。

我们可以看到她和才子们热烈的恋爱。她的绯闻男友包括才子朱放、茶圣陆羽。李季兰给朱放写的诗缠绵悱恻,极尽思念之情:

《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但当朱放前去外地为官后,两人虽常有书信来往,互相寄托相思之情,但李季兰很快又和陆羽来了一段风流浪漫的感情。李季兰甚至和陆羽身边的和尚皎然还有过一段奇闻异事。

皎然和尚是陆羽的挚友,这和尚长得玉树临风而又学识渊博,李季兰很快被这个和尚的风采所打动,也不知是李季兰给了皎然什么样的求爱信号,让皎然和尚写了一首诗回复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皎然和尚心如止水,虽然与李季兰过从甚密,但压根就对季兰没有任何男女之情,纯为文学之友,李季兰感慨:“禅心已如沾呢絮。不随东风任意飞。”,不过对于李季兰来说皎然并不是自己的唯一,虽然没有撩到皎然,但李季兰丝毫没有因为皎然的拒绝而生气,而同样皎然也没有因为李季兰的多情而看不起她,两人依然还是好朋友。

我们看李季兰写的诗句,有很多是抒发忧思怀念之情,比如:“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但与诗句中的这份思念不同,现实中的这个女子从不会给出自己的真心,她更多地像是和大家逗乐子,与皎然的这个行为很难判定她是不是和皎然恶作剧。因为她经常会和诗人们开些恶作剧的玩笑,有一次聚会,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患有疝气(涉及到别人的隐私部位),而李季兰写诗调笑:“山气(疝气)日夕佳”,刘长卿也是个嘴上不吃亏的,回了一句:“众鸟欣有托”(额,就是把男人的隐私部位比喻成鸟,这个意思您就懂了吧),在座诸位无不大笑,从侧面来说,李季兰是风流的,她从不在意山盟海誓,只是在享受着男女之间的欢愉,而且这个姑娘估计还是个“千人斩”......

随着李季兰越来越出名,连唐玄宗都知道了她的名声,于是召唤她入宫觐见,这个时候的李季兰已经年老色衰将近五十,她一方面自得自满,一方面又因为年华不再而自怜自伤,也许自己年轻二十几岁,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在这种喜哀参半的情绪中,她写下了诗句:“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入宫的李季兰一展自己的才华,受到了玄宗的高度评价,唐玄宗甚至说李季兰的文采能够和李白相提并论,受到皇帝赏识的李季兰就此在长安定居,而历代的皇帝们也对李季兰颇为照顾,李季兰还被唐德宗称为“俊妪”。

如果是这样,李季兰也许就可以安安稳稳的过着自己的晚年生活,最后寿终正寝的死去。但是与时代相比,个人的命运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晚年的唐玄宗昏庸无道,荒废朝政,大唐的江山被安禄山的铁蹄踏碎,李季兰优裕的生活被打破,她的人生也和帝国一般动荡不堪,等到泾原兵变,朱泚自立为帝占领了长安,不知道是朱泚的胁迫还是李季兰为了生活,这个在大唐享有盛名的女诗人和叛军过从甚密,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李季兰还为朱泚写诗,歌颂朱泚所立下的功业,从李季兰抛弃大唐王朝的这一刻起,她的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

等到朱泚叛乱被平定后,李季兰作为叛党的一员被抓捕,曾经称赞她的唐德宗愤怒的指责她为什么不“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而要去为叛军呐喊助威,李季兰无言,是一念之差还是生活所迫?但人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她最终被唐德宗下令杀死,一代诗坛才女,就此死去。

李季兰,这个我很难评价的女诗人,也许有人会斥责她为“荡妇”,对,这个女子的故事既不美好也不典雅,她追求的是思想的共通和肉体的欢愉,对于礼教名节根本就不在意吗,这和我们歌颂的女子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差别,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

作者:胡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死前要杀掉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李靖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一起参与了唐朝的建立,他在平定隋朝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对于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曾经任职为太子太保,辅佐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教育李世民。据历史记载,李世民非常尊重李靖,甚至有一次在战场上,李靖受伤倒下,李世民亲自护送他回到安全地带,表现出了他对李靖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关于李世

  • 秦国灭亡之际,曾经的百万秦国虎狼之师到底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虎狼与广西狼兵,秦国大将军列表简介,国外评价秦国虎狼之师

    想当初,势不可挡的秦军锐士,黑压压的秦军方阵,让无数对手心惊胆战。然而,当秦国遭受如此大难的时候,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var1]秦始皇在横扫六国,统一中国后曾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北方防御匈奴。另外派任嚣率领五十万大军去岭南开荒,那时候岭南地区还是蛮荒之地,还没有归入秦朝的版图。在中原地区各地农

  • 盘点战国时期四位武安君,虽然全都名震天下,下场却十分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史作咏者[var1]武安君是古代封号名,而得此封号者,无不是以武功治世安邦而闻名于世!战国时期曾有四位获此殊荣 ,但他们的下场却十分凄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var1]第一位 白起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 “擒贼先擒王”原来出自杜甫的这首诗,真正含义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756年,盘踞幽州的安禄山举兵反唐,15万铁骑,只用了34天时间就攻下了洛阳。安禄山气焰更甚,连忙下达总攻命令:夺取潼关,直取长安!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进攻睢阳。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只要守住睢阳,相当于就守住了江、淮两域。因此,睢阳之战十分重要。当时驻守睢

  • 小隐隐于野,武则天身后,为何单单武攸绪逃过了李唐皇族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一名女子,最终能够破除万难、身登帝位,成为千古第一女帝,按说武则天的人生已经十分完美,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但人总是会老的,再倔强的人,也不得不在时间面前服输。当鬓边的白发越来越多之时,武则天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身后的这个王朝,该向哪里去。武则天的身份很尴尬,作为武周的开国皇帝,其本身还是李唐王朝

  • 秦国统一华夏,蒙古统一中国!究竟歌功颂德易还是万世唾骂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国统华夏,为什么秦国统一华夏,秦国灭齐大一统

    [var1]我觉得其实最关键的一点,已然给出答案,那就是我们的统一,以及对统一的认知,还是以民族为界的,秦国统一秦国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本质上是华夏民族的内部战争,这场战争是自己人解决自己人的家事,并且秦国开创了亘古未有的郡县制和大统一的政治文明,这是之前历朝历代不曾拥有的,也是古今中外不曾拥有的。

  • 秦人五万,戎人八万,镐京一战定江山,东周及秦国的立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人先祖是帝颛顼的后代费。费辅助禹治水有功,舜帝赐给费皂旗,并赐氏为嬴,取名伯益。大禹因治水有功成为夏王,禹死前禅位给伯益,但禹的儿子启杀了嬴族的伯益,自立为王,并用家天下取代了禅让制。嬴族因此怨恨夏朝,远离夏朝。商汤灭夏,嬴族全力帮助商族,商朝建立后,嬴族成为商朝的大族望族。周武王灭商

  • 嗜权如命的武则天只因得罪一牛人被逼退位?这2个细节隐惊天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704年,83岁的武则天正在长生殿养病,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带领禁军闯进宫中,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随后,威逼武则天退位,让太子李显即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嗜权如命的武则天走到退位这个地步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酷吏政策的影响。武则天在执政期间,大杀李氏皇亲,与之相

  •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为何迅速灭亡?几段史实或许能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懿西晋统一过程,司马懿最经典三句话,司马懿儿子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沾祖父、伯父、父亲两代三人的“光”,终于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晋,开创一个大帝国,并在15年后一统南北。然而,统一后的西晋只存在36年时间便走进历史,为何衰亡如此之速,下面几段史实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1.君无远略,沉湎美色。一个王朝能否维持的久,跟开国帝王的规划谋略有很大关系。都说

  • 秦二度灭赵未果,却因娼后这一战术调整,致使赵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国起,赵国毛遂简介,养敌为患赵国公主

    [var1]将直接让侍从下旨,召庞煖班师回国救赵,没想到在半途,竟中了秦军的埋伏,二十万将士损失殆尽,庞煖自觉无颜面面对赵国百姓,于是投河自杀了,假如倡后不下命令,那么当时庞煖就会继续攻打燕国,燕国离亡国就不远了,到时候打败燕国后,在回国支援也不迟,毕竟秦军想要攻下邯郸也件容易的事,可是事与愿违,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