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灭隋时,因他的死守差点前功尽弃,他投降后,为何封他高官

李渊灭隋时,因他的死守差点前功尽弃,他投降后,为何封他高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166 更新时间:2024/3/9 7:42:02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 六月十四日,李渊眼看天下已是群雄四起,不他再等待观望,自称为大将军,正式拉起革命队伍,随后确定了进军路线,四个字:直取大兴。

然而,李渊要想达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还有一只超级拦路虎要除掉——镇守河东城的屈突通。

屈突通,长安人,其父屈突长卿,是北周刺史。屈突通的个性特点,概括起来有三:

一是有情义。

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三月,屈突通任亲卫大都督,奉杨坚之命到陇西(今甘肃陇西)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屈突通秉公执法,共查出两万多匹隐马。隋文帝闻讯后大为震怒,欲将罪臣太仆卿慕容悉达及一千五百多名管事的官员全部处斩,屈突通于心不忍,便向文帝求情:“人命至重,陛下奈何以畜产之故杀千余人!臣敢以死请!”文帝怒视并且大声斥责屈突通。屈突通继续说:“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隋文帝此时方才明白其宽仁之心,于是说:“朕之不明,以至于此!赖有卿忠言耳!”当即免除了众人的死罪。

经过这件事,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渐重用,升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即便是亲属犯法,也依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整而知名。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二是有胆识。

大业中期,屈突通转任左骁卫大将军。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杨素之子杨玄感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之机,举兵造反。结果屈突通抓住杨玄感不善用兵这个致命弱点,联合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等人,成功镇压了杨玄感的革命。因为镇压有功,迁升为左骁骑卫大将军。

三是有谋略。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延安人刘迦论据雕阴(今陕西绥德)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其众号称十万,与稽胡刘鹞子义军呼应。隋炀帝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发关中兵进讨。屈突通率军进至延安,按兵不动,敌军以为隋军胆怯。屈突通则宣布要撤兵,放松敌人的警惕。同时,屈突通暗中率兵前往上郡(今陕西富县)。刘迦论不明敌情,率部南进,距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屈突通乘其无备,夜率精甲进行偷袭,结果斩杀刘迦论,擒获万余义军。

随后隋朝政治日益腐败,各地革命军不断,而隋军则军无斗志,很多将领皆战死。只有屈突通作战时非常慎重,鲜有败绩,有常胜将军之美誉。也正是因为这样,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杨广南下江都宫,令屈突通率部随代王杨侑镇守大兴,可见杨广对这位名将的器重。

听闻李渊革命后,杨广派屈突通镇守河东城,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阻止李渊的大军向大兴进发。

事实证明,屈突通就是屈突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名将是怎么炼成的。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李渊大军,屈突通采取的战略是不战屈人,虽然他不拥有“天时”(此时天下大乱),但拥有“地利”(河东城城墙高而坚固,易守难攻)和“人和”(手下几万精兵都是经过他多年征战、大浪淘沙淘出的精兵强将)。再加屈突通本人又足智多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渊接连发动几次强攻,非但对河东城毫发无伤,而且还损兵折将。

强攻不是办法,火烧眉毛的李渊顺应形势,召开了一次军事高管务虚会议,参会人员有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等亲信。

最终会议达成如下协议:兵分两路,一路由老弱病残幼组成,在河东城下多修营寨,在山头田野多插旌旗,晚上定时鸣鼓,以迷惑隋军;另一路为唐军的主力,悄无声息地沿河北进,自梁山(今陕西韩城)、龙门(今山西河津)分别渡河,威逼大兴。

事实证明,李渊大军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李渊的主力部队已顺利进入关中,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隋朝的另一大粮仓—永丰仓(陕西华阴)时,屈突通还蒙在鼓里。

对于民不聊生的乱世而言,此时可谓是“得粮仓者得天下。”李密带领瓦岗军连接占据两座大粮仓,开仓济民后,势力日涨千里,才会坐拥革命队伍“大哥大”的地位。此时,李渊夺得永丰仓虽然晚了点,但效果同样是看得见的。

一来李渊大军的粮草供给不成问题了,二来吸引了当地大批贫苦大众参加革命。

这时,李渊又来了个兵分两路,一方面派刘文静带一支精兵扼守潼关,防止屈突通的反扑。另一方面亲率主力部队沿渭水前进直捣大兴。

直到这时,屈突通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于是,马上亲自带领大军北上,自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回救大兴。然而,刘文静扼守了通往大兴的咽喉地带潼关,凭着天时、地利、人和,稳坐城头,任凭屈突通怎么叫骂都不出战。可怜的屈突通空有报国热血,空有报国之志,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望大兴而兴叹。

李渊大军如天神般降临大兴城后,大兴城顿时炸开了锅。城内,代王杨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吓得尿湿了裤子,成天只知道流着眼泪唱儿歌。好在留守的刑部尚书卫文升、右辅翊将军阴世师等人凭着大兴城高而坚,厚而硬,拼死守城。

对此,李渊采取糖衣炮弹的攻心战术,想利诱卫文升、阴世师等人投降。但卫、阴两人不为所动。无奈之下,李渊只好采取了高举高打的人海战术,最终几乎是用尸骨填平了大兴城的外城墙。

李渊攻克了隋帝国首都大兴消息传来,被“卡”在潼关的屈突通反应有二:

一是哭,大哭,痛苦地大哭。哭大隋王朝即将随风飘逝,哭自己的家眷落入敌手,从此和亲人两隔,再难续血肉之情。伤几许,悲几许,长歌当哭,泪如雨下。

二是退,退兵,无奈地退兵。既然大兴已被攻陷,也就失去了“救”的意义了。更重要的是,李密乘他北上解大兴之围时,带领瓦岗军包围了洛阳。此时不早点退兵,去支援东都洛阳,一旦洛阳失陷了,隋朝就彻底玩完了。

于是,他马上采取“去”和“留”两步走。留桑显和在潼关与李渊军周旋,拖住李渊军。他带领主力部队回救洛阳。

应该说屈突通的想法是好的,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屈突通前脚刚走,桑显和就投入了李渊军的怀抱。其实这不能怪桑显和,原本他是不折不扣的大忠臣,但自大兴失陷,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天意不可违。既然隋朝气数已尽,与其苦苦支撑,不如放下屠刀,回头是岸。因此,当刘文静对唐军进行招降时,桑显和几乎想都没有再想就投入了他的怀抱。

这样一来,李渊马上派刘文静、窦琮、段志玄及刚刚归降的桑显和去追击屈突通。

刘文静追上屈突通后,并不急于交战,而是做了这样一件事:劝,苦口婆心地劝。劝屈突通识时务,早点投降。

为此,刘文静上演的是“三招定乾坤”。

第一个出场招降的是一个“农民工”—屈突通的家仆。当然,这个家仆其实也不简单的,跟随屈突通多年,是个不折不扣的“为屈家服务者”,屈突通常常夸他是“活雷锋”。此时刘文静派这个家仆出场,显然是想达到对屈突通手到擒来的目的。然而,这个家仆不会料到,等待他的是死神的降临。屈突通听说家仆是来劝降的,根本没给他劝说的机会,二话不说,叫人把家仆拖出去斩了。

大义灭亲,刘文静的第一次招降宣告失败。

第二个出场招降的是一个“官二代”—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屈突寿显然吸取了家仆失败的教训,改说为唱。屈突寿原本以为,自己的歌曲声情并茂,肯定能彻底征服父亲,然而,屈突通大声喝道:“你我以前是父子,现在是仇人,给我放箭。”吓得屈突寿如跳梁小丑般狂逃而去。

大公无私,刘文静的第二次招降再度宣告失败。

第三个出场招降的是一个“大将军”—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有了前车之鉴,桑显和对劝降一事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然而,他现在是人在李营,身不由己,刘文静派他上,他不上也得上。他思来想去,觉得温柔一刀显然对屈突通是行不通的(家仆温柔的话都没有说出口,屈突寿温柔的唱也不起作用),在吸取教训后,他决定另辟蹊径,改劝降屈突通为劝说屈突通手下的士兵,改说唱为骂,毒辣地骂,痛快地骂,往死里骂。

骂什么呢?桑显和对着士兵们大骂道:“你们都是关西人,你们还不知道啊,京师陷落,天下之大,已没有你们的容身之地了,你们还要这样白白等死么?”这两改果然收到了奇效,屈突通手下的士兵闻言,开始心动了,心动之后开始行动了,纷纷扔下手中的兵器,举起了双手。等屈突通回过神来时,手下士兵几乎都扔下了兵器,举起了双手。

哀莫大于心死,这一刻屈突通心痛如麻,心如刀绞,也心如死灰。他知道,此情此景,单凭他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了。

屈突通长叹一声,抛下手中大刀,跳下马来,向江都方向跪拜不起,大哭道:“微臣无能,力屈至此,不负陛下,天神共鉴。”

刘文静的招降战术终于取得圆满成功。

李渊和屈突通这对老朋友再度见面了,只不过和上次不同,这一次李渊是站着的,而屈突通是跪着的。一个高高在上,宛若天神,一个垂头丧气,低若尘埃。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此时对于屈突通来说,他不跪不行,成者为王败者寇,自古天经地义,亘古不变。

然而,李渊很快就让屈突通也超越了自我,不但亲自为屈突通松了绑,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接风宴,而且还立马封他为兵部尚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雄才大略的李渊敢于如此超越自我,不得到天下才怪呢。

更多文章

  • 齐国在战国中期国力仍超秦国,为何不能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齐国能与秦国抗衡吗,齐国女子到秦国买裙子,现代版秦国和齐国

    [var1]然而反观战国时期,另外一个具有统一天下能力的大国——齐国,在姜子牙立国后,采取妥善的安民政策,并大力发展商业,提倡思想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使齐地很快变得富庶、强大。齐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由此看来,齐文化与秦文化正好相反,前者向来主变合时,看上去似乎更加具有优越性,更

  • 太平公主送一人给武则天,迎来人生转折,也因一人离去成就女强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97年某日,大唐太平公主看着身前帅气逼人的张昌宗,非常满意地点了点头。感叹地说:果然与众不同,你可愿意侍奉陛下?听闻公主的话语,张昌宗高兴地答应了。时隔不久之后,武则天收到了一份来自女儿太平公主的大礼,张昌宗。收完礼物之后的武则天大悦说:还是太平公主最有孝心啊。 (武则天) 一:聪慧非常巧言获

  • 秦国总共有几任相国?结合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来给你答案:十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火热,观众们对于秦国的历史也越来越了解,但却出现了把商鞅误认为是秦国相邦的错误认知。那么,今天咱们就依据史料文献和各地的出土文物,来谈谈战国时期的秦国,到底有过几任相国?第一位:樛斿(liáo yóu)。秦史文献中没有见过这个人,他任秦国相邦的根据是出土文物"相邦樛斿戈"

  • 秦国最长待机秦昭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孝公发求贤令,任用商鞅变法这事儿大家都知道,秦国强大的种子就是他种下来的,但让这棵树长到遮天蔽日程度的是秦昭襄王。我说两个数据大家就明白了,第一,昭襄王在位返56年,这期间秦国对外征战,总共消灭了96万敌人,我们熟悉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他在位的期间,比如最著名的长平之战,而“虎狼之

  • 唐代最风流的女诗人,六岁作的一首诗便被父亲判定以后将不守妇道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咱们讲的这位女诗人名叫李季兰,她有着明快而又悲惨的人生。 李季兰的本命叫做李冶,《才子传》中描述李季兰是个大美人儿,年纪小小就长得眉目如画,更兼才思敏捷,心思玲珑剔透,父亲把小季兰视作掌上明珠,爱宠的简直不行—“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拜唐朝开放的风气所致,李

  • 李世民死前要杀掉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李靖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一起参与了唐朝的建立,他在平定隋朝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对于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曾经任职为太子太保,辅佐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教育李世民。据历史记载,李世民非常尊重李靖,甚至有一次在战场上,李靖受伤倒下,李世民亲自护送他回到安全地带,表现出了他对李靖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关于李世

  • 秦国灭亡之际,曾经的百万秦国虎狼之师到底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虎狼与广西狼兵,秦国大将军列表简介,国外评价秦国虎狼之师

    想当初,势不可挡的秦军锐士,黑压压的秦军方阵,让无数对手心惊胆战。然而,当秦国遭受如此大难的时候,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var1]秦始皇在横扫六国,统一中国后曾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北方防御匈奴。另外派任嚣率领五十万大军去岭南开荒,那时候岭南地区还是蛮荒之地,还没有归入秦朝的版图。在中原地区各地农

  • 盘点战国时期四位武安君,虽然全都名震天下,下场却十分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史作咏者[var1]武安君是古代封号名,而得此封号者,无不是以武功治世安邦而闻名于世!战国时期曾有四位获此殊荣 ,但他们的下场却十分凄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var1]第一位 白起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 “擒贼先擒王”原来出自杜甫的这首诗,真正含义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756年,盘踞幽州的安禄山举兵反唐,15万铁骑,只用了34天时间就攻下了洛阳。安禄山气焰更甚,连忙下达总攻命令:夺取潼关,直取长安!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进攻睢阳。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只要守住睢阳,相当于就守住了江、淮两域。因此,睢阳之战十分重要。当时驻守睢

  • 小隐隐于野,武则天身后,为何单单武攸绪逃过了李唐皇族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一名女子,最终能够破除万难、身登帝位,成为千古第一女帝,按说武则天的人生已经十分完美,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但人总是会老的,再倔强的人,也不得不在时间面前服输。当鬓边的白发越来越多之时,武则天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身后的这个王朝,该向哪里去。武则天的身份很尴尬,作为武周的开国皇帝,其本身还是李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