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和新罗进行七年战争,由于内部斗争和吐蕃的干扰导致丧失半岛

唐朝和新罗进行七年战争,由于内部斗争和吐蕃的干扰导致丧失半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362 更新时间:2024/1/6 1:36:31

大唐和新罗友好关系的起源以及新罗人的逻辑

唐王朝东征高句丽,最初的理由之一就是应新罗邀请,保护新罗不受高句丽、百济以及倭国侵略。高句丽又臭又硬,百济还一直和高句丽绑在一起,唐王朝于是把百济和高句丽列在灭国名单上。耗时近三十年,在新罗协助下终于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整个半岛大部分领土归属大唐,新罗保持了其在半岛东南部的传统区域,并成为大唐藩属国。

整个战争过程,新罗也就是带带路、搞搞后勤,战斗力和唐军比较可以忽略不计。

战争后期以及战后,新罗认为大唐来帮助自己抵御高句丽、百济和倭国,就应当不求回报。而打下来的疆土都归了大唐,新罗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新罗人的逻辑。

唐朝新罗七年战争

于是,新罗先是侵吞百济旧地,唐王朝在百济旧地设置的熊津都督府名存实亡,这是继李治在西域丢失中亚十六州都督府之后又一个区域成建制的被外族势力占领。李治并没有意识到熊津都督府丢失的问题所在,仍然继续持续在半岛的策略。

新罗借机又在高句丽旧地支持高句丽复国势力,唐王朝当时在半岛驻军数量有限,仅有薛仁贵率领的2万唐军,主力集中在半岛北部,主要在辽东和半岛北部对付高句丽复国势力。

钳牟岑

高句丽灭国后第二年,也就是总章二年(669年),一个叫钳牟岑或者叫剑牟岑的起兵造反,拥立高句丽王后人为主。叛乱被唐军镇压,并俘虏了新罗援军2000人,钳牟岑也被高句丽王杀掉,高句丽王逃到了新罗。新罗接纳了高句丽王,标志着唐王朝与新罗同盟关系的破裂。

之后薛仁贵被调往西域对付吐蕃,半岛本来唐军处在压倒性的优势,薛仁贵一走,虽然对付少量叛军仍然没有问题,但全面战争就实力不足了。

新罗借机发动了对唐王朝的正式进攻,这就是长达七年的唐朝新罗战争。战争时间为咸亨元年(670年)到仪凤元年(676年)。战争前四年,仅凭安东都护府留守部队就稳定了半岛北部,消灭了全部高句丽叛军,“左监门大将军高侃大败新罗之众于横水”,新罗人在半岛北部占不到便宜,但彻底占领了南部没有唐军驻守的熊津都督府。

这里要着重说一点,有人说新罗打败了唐军,那么怎么解释在唐军主力没来的时候,新罗军为什么没能进入半岛北部?反而是唐军大举进攻新罗本土的时候取得大胜逼迫唐军退军?

唐朝新罗战争的第二阶段是刘仁轨为帅,唐军主力继消灭百济、高句丽后再次进入半岛。刘仁轨渡过汉江,攻破新罗北方重镇七重城,“斩获甚众”,新罗经营多年用来抵御高句丽的战略防线被唐军突破。

刘仁轨

之后,刘仁轨被调回国内,继任唐军将领暂缓了攻势,“诏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买肖城,三战,虏皆北”。同一事件,《三国史记》中记载却是李谨行率领的唐军二十万在买肖城败于新罗手中,新罗缴获战马三万三百八十匹。当年李世民东征辽东的时候不过“士十万,马万匹”,李谨行一个从三品的左监门卫将军竟然能统御二十万大军、战马四五万匹,《三国史记》未免夸张得太厉害了。

还是看中国人写的正史吧,当时新罗人吓坏了,唐军驻扎在买肖城,买肖城位置不详,但肯定是在汉城以南,已经深入新罗境内,虎视眈眈盯着新罗腹地,新罗已经无险可守,只等唐军准备好了就能一举灭了新罗。即使不增兵搞决战,像以前灭高句丽一样分兵袭扰,新罗这种小国也承受不起。于是新罗一边把所有能拿刀拉弓的人都送上了前线,拼命攻打了买肖城三次,又“遣使入朝献方物,伏罪。”

于是,李治“赦之,复其王金法敏官爵”,唐军退军,李谨行也被调往西北,双方实际控制线为平壤、大同江一线,唐王朝失去了半岛南部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李治和武则天为什么做出如此的战略决策?

1、吐蕃当时在西域的入侵,这是原因之一。

之前吐蕃消灭了依附唐王朝的吐谷浑,把疆域扩展到了青海,河西走廊情况危急。之后与唐朝新罗战争同步开始的薛仁贵远征吐蕃之战失利,唐王朝已经感觉到了吐蕃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之后若干年,唐王朝一直在西域与吐蕃争夺安西四镇,安西四镇数次易手。在唐朝新罗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唐军聚集了十八万大军再次攻打吐蕃,但大败而归。李治和武则天当时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吐蕃,才匆忙从半岛撤军的。

2、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使得李治和武则天都没有把新罗当作要被解决的主要问题。

李治

当时李治和武则天都没有把新罗放在心上,而且新罗表面上仍然对大唐臣服,新罗王接受唐王朝册封,同时也是大唐鸡林州大都督,理论上半岛整体上仍然是唐王朝疆域范围。因此,与自己地位相比,新罗只是一个小问题,无论是对李治还是武则天。

这时李治正在拼命地想办法压制武则天。之前不久,李治把郝处俊提拔为宰相,在朝堂之上发动了对武则天的攻势,借着支持武则天的许敬宗谥号问题向武则天发难。同时郝处俊负责重新编制国史,目的是借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来提高李治的地位,这是李治时期唐帝国对武则天的一次集中的大规模反击。上元二年(675年)“二月,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大破新罗之众于七重城,斩获甚众。新罗遣使入朝献方物,伏罪。赦之,复其王金法敏官爵。三月丁未,日色如赭。丁巳,天后亲蚕于邙山之阳。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

唐朝新罗战争的主帅刘仁轨是支持武则天的,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武则天把刘仁轨调回长安,目的之一就是要借刘仁轨的资历和战功压制郝处俊,解决武则天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否则朝堂上一旦形成让武则天停止干政的决议,武则天就非常被动了。“八月庚子,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乐成侯刘仁轨为左仆射,依旧监修国史。中书门下三品、大理卿张文瓘为侍中。中书侍郎、同三品、甑山公郝处俊为中书令,监修国史如故。吏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监修国史李敬玄吏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依前监修国史。”

3、新罗占有地利优势。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战线就发生在自己的自己的核心区,而半岛并非唐朝的核心区域,唐朝的首都长安才是当时的核心区域。从长安到战线需要大约2000公里距离,相比直线新罗仅需十分之一的距离。新罗相当于以逸待劳,唐朝确实经过长途跋涉,客观上降低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

4、当时落后的生产力限制了长距离的军需供应及作战。

唐朝新罗形势图

当时生产力落后,老百姓基本是一日两餐的标准,可以供应长期战争的结余本就不多,再加上军需供应需要考人、马等的劳力来运输,运输的损耗比例是非常大的,输送100石粮食能到达前线的仅有不足30石,基本上像唐朝这种如此长距离战争的投入就不能会很大,且持续时间长的大量兵力也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唐朝限于当时的情况,无法完全把兵力放在新罗战事中,导致无法取得绝对性的优势,后期由于新罗向唐朝称臣,考虑到战争的巨大消耗也就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去消灭新罗了。

于是,在李治和武则天的领导下,唐王朝在东西两线全部失利。武则天篡唐建立武周之后,控制通往东北和半岛通道的契丹、奚族反叛,渤海国建立,唐王朝在半岛的实际控制区域再次减少,新罗借机又向北发展,基本控制了半岛大部分地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更是彻底失去了东北地区。

之后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都是源于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给后人留下的大麻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五代时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导致当时假子制度十分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而这种特殊行为之所以会逐渐蔓延开来,是因为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人口大幅度降低,每家每户都缺少男丁,所以会经常性的出现这种收养子的情况。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些养子在过继后,会改姓,并且不会受到区别对待,而是和养父的亲生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因此,这些养子也通常会被委以重任。唐、五代的

  • 唐太宗十四个儿子仅有两人善终,还有三人夭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都属于惨死,只有两个儿子算是善终。善终者——两人九皇子——唐高宗李治(55岁,病死)李治不用多说了,大唐皇帝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之一。别的皇帝怕老婆,比如隋文帝、明孝宗等,起码皇权都还能抓在自己手上。李治倒好,被武则天拾掇得服服帖帖。武则天不仅管

  • 吐蕃与唐朝战和不断并不断扩张,频繁的战事使其分裂为四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羌(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国(在今藏西、葱岭南)、附国(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在

  •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与唐朝征战不断,最终分裂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

  • 南诏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士兵选拔有严格标准,冶金水平也不下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的盛世之朝,在对外战争上从不手软。打突厥,打吐谷浑,打高丽,打吐蕃......周边的国家几乎被大唐打了个遍。那么为何一个小小的南诏国,就让唐军折戟马下了呢?下面就来看一下南诏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军事制度均田制,据《蛮书》记载:每家每户按“双”(即为唐

  • 中国最牛的6个姓氏 如果你的姓氏在里面 你可能和唐太宗是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我国最牛的八大姓氏,中国历史上最旺的七大姓氏,古代最厉害的八大姓氏

    在古代这五个姓是人数最多的姓,分别是王(6.7%)张(5.97%)李(5.5%)陈(4.55%)刘(4.35%)这里面出了张姓以外,其他的姓氏在古代都当过最尊贵的国姓。5:陈姓,陈姓是古代至今从未衰败的姓氏,历史上的陈姓政权不少,而且占据汉族人口达到4.53%,在现代的台、广两省陈姓约占了本省的十分

  • 唐朝外交是出于什么目的展开的,对当时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外交表现在哪方面内容,描写唐朝外交盛景的诗句,唐朝的外交出现怎样的空前盛况

    前言#历史开讲#唐朝是我们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的政治、文化、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唐朝外交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地方的地位和国际声誉,同时也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新的的贡献。本文将探讨唐朝外交的目的、方式和成就,以及其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外交的目的唐朝的外交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全

  • 武则天真的很残暴吗?相比较秦始皇,其实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武则天的政治背景。唐朝时期,官僚集团已经壮大,朝政愈发腐败,导致朝政不稳定。此时,武则天也不过是一名小官,但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后来,唐高宗驾崩,她嫁给了唐中宗,成为了皇后。之后,唐中宗被杀,她被封为皇太后,但她并不满足于此,最终发动了政变,成为了唐朝的女

  • 唐朝除了贵妃诃子裙还有帏帽仕女,半遮半掩的娇羞谁看了都心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我们说到关于唐朝的汉服之时,从前人们可能只会想到襦裙或衫裙,但是对着人们对于唐朝服装的不断开发,有关于唐朝的汉服也在不断与同袍们见面。其实,除了襦裙或衫裙之外,唐制汉服当中的诃子裙更是收获了一种同袍的芳心,但是除了诃子裙之外,唐制汉服当中的帏帽也是别有一番风情,那股子半遮半掩的娇羞,无论是谁看到

  • 撞见姐姐从李治房间出来,身怀六甲的武则天笑称:你活不了几天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武则天怀孕时对姐姐说了哪六个字,武则天秘史武则天与李治吻戏视频,范冰冰武则天与李治高清图片

    武则天是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贞观11年,唐太宗听说武氏很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那时她才14岁。但武则天陪伴唐太宗12年,并未得到李世民过多的宠爱。贞观33年,唐太宗去世了,没有孩子的妃子,都得去寺庙里面出家,武则天也不例外。武则天在削发为尼的日子里偷偷和太子李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