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在东线的失当战略导致新罗做大,逐步控制半岛大部

唐朝在东线的失当战略导致新罗做大,逐步控制半岛大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73 更新时间:2024/1/19 9:56:54

首先,唐灭百济、高句丽,新罗成了除了唐王朝之外半岛上的唯一政权

初唐时期,半岛上三国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其中高句丽最强,除了占有半岛北部之外,核心区域是中国东北辽东地区和吉林以东一直到日本海,高句丽和百济是一伙儿的,一起欺负新罗,新罗投靠唐王朝以求自保。

高句丽起源于辽东地区,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后来才逐步发展到半岛,并一直向南压缩半岛本土势力百济和新罗,是区域小霸。倭国是半岛三国关系的一个变数,除了不时支持百济之外,还经常有倭寇入侵半岛东西海岸。

唐王朝从李世民时期开始对付高句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新罗配合下,先灭了百济,再击退了倭国援军,又灭了高句丽,占有了半岛大部分区域,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但新罗不满足于百济和高句丽旧地都被唐王朝占据,就支持高句丽、百济复国势力与唐王朝作对,一边逐步吞并半岛最南端的百济旧地。

唐高宗李治决策失误,放弃了半岛大部分区域

唐王朝在平叛的过程中阻力并不大,恰逢西北的吐蕃开始活跃起来,与唐王朝争夺吐谷浑青海地区和安西四镇,唐高宗李治就把管辖半岛的安东都护府力量抽调到了西北,包括镇守半岛的薛仁贵也被调离,这就使新罗面对的军事压力大为减轻。

刘仁轨

等到唐王朝腾出手来时,新罗已经占据了半岛南部,北部也在新罗控制之下。李治就派刘仁轨挂帅出征,唐军连续取胜,已经进入了新罗核心区域,险些把新罗灭国。

但此时新罗一边拼死抵抗,一边向李治称臣求和,李治正忙于在西域与吐蕃的战事,把刘仁轨也调回长安,面子既然有了,就放过了新罗,唐军撤出半岛南部,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内迁到了辽东,唐王朝只保留了平壤大同江一线以北地区的控制权,以南地区默认由新罗这个大唐藩属国管理。

这是唐高宗李治的一个严重战略错误,放弃了半岛大部分区域。

武则天营州之乱决策失误,丢了契丹,还放出了渤海国这头东北虎,李隆基时期安东都护府内迁,唐王朝在半岛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几十年后,武则天时期营州(辽宁朝阳)的契丹人反叛,武则天镇压不力,只得借助后突厥的力量才得以控制局面。但契丹转投后突厥,借着武周和后突厥战争期间,靺鞨人在东北成立了渤海国,辽西走廊被切断,辽东、辽西、半岛北部地区与中原断绝了陆上联系。这时辽东仍然有安东都护府的驻军,进攻不足自保有余,辽东的局面还能维持。

渤海国形势图

李隆基时期,为了让新兴起的渤海国从东方压制契丹,李隆基把安东都护府治所从辽东内迁到了河北,退回了当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之前的局面,虽然渤海国确实起到了压制契丹的作用,但长远上看也给了渤海国在东北地区加强统治的有利时机,唐王朝在东北和半岛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包括在西域李隆基也是这样做的,放弃了碎叶城给突骑施,让突骑施对付大食,短期有效,长期看问题很大。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东北几乎失去了统治能力,新罗借机夯实了在半岛的统治基础

安史之乱时渤海国没敢打辽东的主意,新罗更是不敢,毕竟大唐这个庞然大物虽然发生内乱,但所有人都没看好安禄山能造反成功。于是,新罗在半岛加强了控制力,渤海国在东北、外东北深耕,都没有被卷入中原安史之乱当中。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北方统治势力是河北三镇等藩镇,虽然名义上这些藩镇也都是管理新罗、渤海两藩的高官,但唐王朝的影响力已经到达不了东北了,新罗和渤海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了与大唐和双方之间的良好关系,一起向大唐学习,共同开展贸易,渤海国被称为海东盛国,新罗也是通过向大唐劳务输出之类的低端产业维持经济上的繁荣。

总之,以上这些标志性事件使新罗发展壮大,更认清了自己的地位,老老实实向中原政权称臣是最佳选择,这样才能守住半岛这块自留地。于是,坚持这个原则的新罗得以和平发展,几乎未经战乱,一直到内部发生叛乱才改朝换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和新罗进行七年战争,由于内部斗争和吐蕃的干扰导致丧失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和新罗友好关系的起源以及新罗人的逻辑唐王朝东征高句丽,最初的理由之一就是应新罗邀请,保护新罗不受高句丽、百济以及倭国侵略。高句丽又臭又硬,百济还一直和高句丽绑在一起,唐王朝于是把百济和高句丽列在灭国名单上。耗时近三十年,在新罗协助下终于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整个半岛大部分领土归属大唐,新罗保持了其

  • 唐朝五代时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导致当时假子制度十分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而这种特殊行为之所以会逐渐蔓延开来,是因为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人口大幅度降低,每家每户都缺少男丁,所以会经常性的出现这种收养子的情况。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些养子在过继后,会改姓,并且不会受到区别对待,而是和养父的亲生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因此,这些养子也通常会被委以重任。唐、五代的

  • 唐太宗十四个儿子仅有两人善终,还有三人夭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都属于惨死,只有两个儿子算是善终。善终者——两人九皇子——唐高宗李治(55岁,病死)李治不用多说了,大唐皇帝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之一。别的皇帝怕老婆,比如隋文帝、明孝宗等,起码皇权都还能抓在自己手上。李治倒好,被武则天拾掇得服服帖帖。武则天不仅管

  • 吐蕃与唐朝战和不断并不断扩张,频繁的战事使其分裂为四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羌(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国(在今藏西、葱岭南)、附国(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在

  •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与唐朝征战不断,最终分裂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

  • 南诏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士兵选拔有严格标准,冶金水平也不下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的盛世之朝,在对外战争上从不手软。打突厥,打吐谷浑,打高丽,打吐蕃......周边的国家几乎被大唐打了个遍。那么为何一个小小的南诏国,就让唐军折戟马下了呢?下面就来看一下南诏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军事制度均田制,据《蛮书》记载:每家每户按“双”(即为唐

  • 中国最牛的6个姓氏 如果你的姓氏在里面 你可能和唐太宗是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我国最牛的八大姓氏,中国历史上最旺的七大姓氏,古代最厉害的八大姓氏

    在古代这五个姓是人数最多的姓,分别是王(6.7%)张(5.97%)李(5.5%)陈(4.55%)刘(4.35%)这里面出了张姓以外,其他的姓氏在古代都当过最尊贵的国姓。5:陈姓,陈姓是古代至今从未衰败的姓氏,历史上的陈姓政权不少,而且占据汉族人口达到4.53%,在现代的台、广两省陈姓约占了本省的十分

  • 唐朝外交是出于什么目的展开的,对当时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外交表现在哪方面内容,描写唐朝外交盛景的诗句,唐朝的外交出现怎样的空前盛况

    前言#历史开讲#唐朝是我们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的政治、文化、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唐朝外交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地方的地位和国际声誉,同时也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新的的贡献。本文将探讨唐朝外交的目的、方式和成就,以及其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外交的目的唐朝的外交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全

  • 武则天真的很残暴吗?相比较秦始皇,其实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武则天的政治背景。唐朝时期,官僚集团已经壮大,朝政愈发腐败,导致朝政不稳定。此时,武则天也不过是一名小官,但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后来,唐高宗驾崩,她嫁给了唐中宗,成为了皇后。之后,唐中宗被杀,她被封为皇太后,但她并不满足于此,最终发动了政变,成为了唐朝的女

  • 唐朝除了贵妃诃子裙还有帏帽仕女,半遮半掩的娇羞谁看了都心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我们说到关于唐朝的汉服之时,从前人们可能只会想到襦裙或衫裙,但是对着人们对于唐朝服装的不断开发,有关于唐朝的汉服也在不断与同袍们见面。其实,除了襦裙或衫裙之外,唐制汉服当中的诃子裙更是收获了一种同袍的芳心,但是除了诃子裙之外,唐制汉服当中的帏帽也是别有一番风情,那股子半遮半掩的娇羞,无论是谁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