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是怎么对待朱祁钰的后妃和孩子呢?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是怎么对待朱祁钰的后妃和孩子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075 更新时间:2024/1/27 11:58:24

朱祁镇发动的夺门之变,终于重新夺回了皇位,他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两次当皇帝的人。而面对将自己囚禁起来,过了七年被囚生涯的朱祁钰,即便是亲兄弟,朱祁镇也不愿意放过他,朱祁钰也成为三个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当中的皇帝之一。不过在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又是如何对待朱祁钰那些后妃的呢?还有朱祁钰的孩子,朱祁镇对他们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朱祁镇如何对待朱祁钰的后妃

公元1457年,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已经被软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在一场被后世称为夺门之变的政变当中,再次登上皇位。

在此之前,因为一场土木堡之变,原本作为大明天子的朱祁镇,被瓦剌大军俘虏。一年之后,虽然被放了回来,但接下来回到北京之后,却又被软禁了七年。直到这场夺门之变后,才再次从弟弟朱祁钰手里夺回了帝位。

皇帝打了败仗被俘虏后,能重新活着回来,然后还能登上帝位的奇葩,翻遍几千年的史书,也就只有这么一个了。

这场夺门之变的发生,固然是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荒诞的一幕。不过,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后,对待亲弟弟朱祁钰的几个妻子,在对待的方式上,却截然不同。

对于被朱祁钰废掉的前皇后汪氏,朱祁镇极力善待,不但恢复了其王妃的名号,还允许她在邺王府安度晚年,一直活了八十岁才寿终正寝,那已经是正德元年了。

而对于朱祁钰另一位皇后杭氏,则是极为狠辣。尽管杭氏在夺门之变发生的一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但朱祁镇复辟后,仍是下令废其皇后尊位,捣毁其陵墓,连尸体都毁掉。

对于这两位皇后,自己亲弟弟的妻子,朱祁镇复辟之后,为什么会如此不同的区别对待呢?这还得从八年前的土木堡之变说起。

2.一场土木堡之变,打光了明朝的半数家底

要想知道为什么朱祁镇会如此区别对待,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因为受宦官王振的蛊惑,当时仅仅二十三岁的朱祁镇,毅然决定御驾亲征。

朱祁镇之所以会听信宦官的谗言,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他自己。二十三岁的年纪,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崇拜前辈们的文治武功,想要建立一番自己的功业,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年五次北伐,将残存的北元王朝彻底打得烟消云散的永乐大帝,正是朱祁镇的太爷爷。

但是,年少即位的朱祁镇,心气虽高,但实际上却只能算是志大才疏。相比他的几个前辈,自由长于深宫的朱祁镇,实在是没什么军事才能,对领兵打仗更是一窍不通。

可以说,这次御驾亲征,完全是朱祁镇脑袋一热,便下令开始的。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整整二十五万的大军,仅仅准备了不到五日,便直接开拔,杀向瓦剌。如此草率的行动,不失败才怪呢!

果然,在朱祁镇的英明领导下,整整二十五万的明军,在土木堡地区(今张家口怀来县)被人数不足三万的瓦剌人打败。明朝当时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在这一战当中损失殆尽。作为皇帝的朱祁镇,也成了瓦剌的俘虏。

而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瓦剌曾想用朱祁镇做人质,从明朝换来大量的财富。奈何这时明朝内部,已经把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推上了皇位。对于这位过了期的皇帝陛下,明朝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一个铜板都不给你!

在这种情况下,恼羞成怒的瓦剌人,率领大军进攻北京城,但最后却大败而回。后来,瓦剌人大概是觉得,把朱祁镇放回去以后,朱祁镇能够和朱祁钰争夺皇位,让明朝内部混乱起来,让瓦剌有可乘之机。于是,便将朱祁镇重新送回了明朝。

但是,被瓦剌人放回北京的朱祁镇,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冷遇。

作为一个被俘虏了的皇帝,如今虽然再次回来,但皇位已经是自己弟弟的了。所以,朱祁镇归来后,被给予了一个太上皇的虚衔。弟弟朱祁钰,大概是怕哥哥和他争夺皇位,在朱祁镇回来后,直接把他软禁在南宫当中,一直软禁了七年。

直到七年之后,朱祁钰病重,膝下又无子嗣。这时在一些大臣的帮助下,朱祁镇重新走出南宫,再次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整个夺门之变,发生的全部背景和过程了。

3.废皇后汪氏

至于说朱祁镇为什么会对两位弟媳妇如此区别对待,这还得从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钰登上皇位一事说起。

因为土木堡事变发生的太过突然,整个明朝都没有任何准备。而当时朱祁镇立下的太子朱见深,年仅三岁。主少国疑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大家更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让太子朱见深即位,就意味着朝廷内根本没有一个能说话拍板的核心。那样的话,明朝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在这种前提下,大臣们和太后商量过以后,决定让朱祁镇的弟弟,当时作为邺王的朱祁钰即位。但同时,朱祁钰要保证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不动摇。等到朱祁钰将来去世后,还是要有朱见深继承皇位。矛盾就是在这个时候埋下的。

面对瓦剌人的进攻,整个明朝同仇敌忾,终于答应了北京保卫战,让明朝度过了这次危机。但是,没了瓦剌人的威胁后,已经登上帝位的朱祁钰,开始有别的心思了。

自己为什么要继续让自己的侄子做太子?而不是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出于这种想法,景泰三年,在登上皇位两年之后,同时也是他将哥哥朱祁镇软禁两年之后,朱祁钰终于开始行动,废掉了侄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坐稳了皇位的朱祁钰,却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大臣们的反对自不用说,单说在皇宫内,母亲孙太后就坚决反对。而当时作为皇后的汪氏,在此事上同样坚决持反对意见。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朱祁钰恼羞成怒。一怒之下,直接废了这位汪皇后。

所以,当朱祁镇在重新登上皇位后,愿意善待这位弟媳妇,自然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当初的废储风波中,这位汪皇后是极力站在他儿子这边的,朱祁镇当然不能忘了。

这位汪皇后,虽然暂时失去了皇后之位,但是却得以善终。在被朱祁镇恢复了邺王妃的尊位后,接连活过了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知道正德元年,才终于寿终正寝。

汪氏去世后,以妃礼下葬,以皇后礼仪祭祀,正德二年,更是被重新恢复了皇后的尊号。

4.早死一年的皇后杭氏

相比汪氏的善始善终,朱祁镇对待另一位弟媳妇杭氏,手段就非常残暴了。哪怕杭氏当时已经去世,而且已经被安葬。朱祁镇仍然下令,把杭氏的陵墓给刨开,再把杭氏的尸首给毁掉。朱祁镇之所以会对待杭氏,同样是因为之前的废储风波。

因为那个被朱祁钰立为太子的朱见济,就是杭氏的儿子。在那场废储风波当中,杭氏是坚决站在朱祁钰这边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杭氏在背后吹枕头风,朱祁钰或许还未必能下决心,废掉自己的侄子朱见深。

杭氏这样做,当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为朱祁钰的正妻汪氏无子,也就是说,朱祁钰没有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要立太子的话,当然只能立她的儿子。如果将来她的儿子能够当上皇帝,她可就是太后了。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杭氏最后虽然成功把自己的儿子扶上了太子之位,让自己也当上了新皇后。但是仅仅一年之后,这个可怜的小太子,就因病死掉了。而杭氏本人,也因此忧思过度,不久就去世了。

至于说除了这两位皇后之位,朱祁钰当然也有别的妃子。但是,那些妃子的下场,就更加凄惨了。因为朱祁镇在重新登上皇位后,直接按照明朝旧制,让她们全都去给朱祁钰殉葬了。

5.朱祁钰的儿子

朱祁钰的这个儿子,是朱祁钰的一个妃子李惜儿(一般古代女子都没有名字,李惜儿这个名字,应该是后人同情她的遭遇,给她加上去的)所生。不过,因为李惜儿是景泰五年入宫的,景泰七年怀孕的,一般来说,妃子如果生育了,就会给她封号。但由于李惜儿还没有生育,因此景泰帝还没有来得及给她封号。

但这时候,明英宗已经发动“夺门之变”,把景泰帝囚禁起来了。而这时候,李惜儿也即将临盆了。

李惜儿既然即将临盆,这便意味着,朱祁钰已经有后人了。虽然当时明英宗已经夺取了皇位,但是朱祁钰还活着,又有了儿子,这显然是朱祁镇不能忍受的。

因为这样一来,便意味着朱祁镇身边,有两个巨大的威胁。万一又有大臣想投机,拥戴朱祁钰或者朱祁钰的儿子夺位,就像当初拥戴他他夺取了朱祁钰皇位一样,那样的话,朱祁镇可就危险了。

正是有这样的担心,所以朱祁镇当时做了两件事。一是不久后,朱祁钰就“被去世”了。史书上并没有说朱祁钰是朱祁镇杀掉的,但是暗示了朱祁钰死得很蹊跷。二是李惜儿被朱祁镇逐出了皇宫。

李惜儿是怎么被朱祁镇逐出皇宫的呢?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大约是说,李惜儿其实是个娼妓。当时钟鼓司内官陈义、教坊司左司乐晋荣奉命为景泰帝搜罗民间漂亮的娼妓,因此李惜儿被选中,带进了宫中。

这件事显然是朱祁镇黑朱祁钰的,朱祁钰有多重的口味,要让大臣去民间搜罗娼妓?但不管怎么说,志在黑朱祁钰的朱祁镇,便以此为借口,杀掉了陈义、乐晋荣,并且把李惜儿逐出皇宫。

逐出皇宫后,朱祁镇把她和她即将临盆的孩子,安顿在凤阳建庶人朱文圭的名下。

这个建庶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第五子。朱允炆被推翻死掉了,他的儿子当然会被废为庶人。安顿在建庶人的名下,这个生下来后,就被称作“见庶人”。之所以叫做“见庶人”,是因为他们是“见”字辈。

这个叫“见庶人”的小孩被生下来后,就一直过着被囚禁和监视的生活。而他的母亲李惜儿,则在吴太后(朱祁钰生母)去世的时候,被拉去殉葬了,也因此过完了她悲惨的一生。

这个见庶人被囚禁着,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得到了特赦,因此得到了娶妻和生育的机会。虽然他此后只活了几年,但好歹有孩子留下来。

留下来的这些后代,就以“见”为姓,传延下来。

在后来见姓在桓台的兴旺谱上,记载着第一代叫见葆真。这个“葆真”二字,后世学者分析,应该是表明,朱祁钰还不只是一个儿子,而是两个儿子,一个叫“朱见葆”,一个叫“朱见真”。联想到当时朱祁镇把李惜儿逐出皇宫的时候,同时也把李惜儿的哥哥李安给削爵。一起被削爵的,还有一个叫孙震的人。怎么会有这个人呢?这说明,当时朱祁钰的妃子中怀孕了的,还有一个孙妃,因此是两个妃子被逐出了皇宫。这两个妃子,也就生了两个儿子。

如果这种分析正确的话,当时朱祁镇可不是只有一个儿子,而是有两个儿子。有两个儿子,你说朱祁镇如何能放心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金龟婿的由来和典故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金龟婿是古人用来指身份高贵的女婿,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李商隐的《为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根据古人的习俗,女婿进门要送给老丈人一个金龟,寓意岳父能够长命百岁。不过金龟的价格可不低,普通百姓结婚还真送不起,也只有名门富商才拿的出手,所以金龟婿也就有了女婿家境比较好的意思。不过民间对于这个

  • 信陵君早已料到魏国会亡于秦国之手,强行替魏续命数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魏国非常厉害的政治家、军事家。当时魏国已经不在巅峰,并且持续走衰,东边的秦国却日益强大,对魏国虎视眈眈。信陵君便想效仿孟尝君,开始养士,后来两次击败秦军,将魏国从死亡边缘给拯救回来。其实以信陵君的才智,他早就知道魏国会被秦国所灭,但他依然拼尽全力替魏国续命数十年。只可惜最

  • 西泠印泥的历史制作工艺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在很多古代的书画作品上面,都会留有一个红色的印章,或许是作者本人留下来的,或许是后世其他人留下来的,比如盖章狂魔乾隆。而这个印章,就需要有印泥才能够使用,而且印章再好看,没有一个好的印泥,效果也是很差的。而在印泥当中,有一种西泠印泥,价格非常昂贵,我们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究竟为什么西泠印泥那

  • 双鱼玉佩事件5张真实图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双鱼玉佩事件在网上的热度一直很高,这个玉佩是在内蒙古通辽市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中发现的。其造型是一对鱼,鱼的嘴部还用金链穿在了一起,故名为双鱼玉佩。双鱼玉佩目前藏于内蒙古博物馆,不过关于双鱼玉佩似乎还有很多别的说法,这个玉佩到底表示着怎样的寓意呢?目前在网上也是众说纷纭。这次就为大家还原双鱼玉佩事件

  • 《祭侄文稿》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祭侄文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少人都是冲着颜真卿的书法才去欣赏《祭侄文稿》,但他们却不知《祭侄文稿》背后隐藏着一个悲壮的故事。实际上《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颜季明的草稿,当时安禄山发动叛乱,颜杲卿夫子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安禄山,最后却遭到灭门。难以想象颜真卿写下《祭侄

  • 古董收藏有5个级别,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人生是什么,就是为了不断去适应生活,而不是生活来适应你。在古董古玩收藏界中,光怪陆离的奇怪事是屡见不鲜,说到底还是没有看透古董收藏的本质区别。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总结下着其中的五个级别,来看看喜欢收藏古玩的你已经修炼到了哪个级别了呢?1、人云亦云级这一级别的藏友大多是刚开始接触收藏,而且是被动接受

  • 朱棣皇后死后还有妃嫔,为什么让太子妃管理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大明风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棣还在世的时候,他的皇后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后宫中还有几个妃子,一般来说,皇帝的后宫不是应该交给皇帝的后妃来管理吗,皇后没有还可以立一个贵妃来管理,但是为什么朱棣要把管理权交给自己的儿媳,也就是当时的太子妃呢?其实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发生的,那为何当时是太子妃的张

  • 历史上各行业的祖师爷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每样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发明者,每种思想也有自己的创始人,而每个行业也 同样也有自己的祖师爷。现在很多行业看似比较前卫,但其实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说不定也能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祖师爷,而现在的很多工作可能也是从古代的很多行业当中新衍生出来的。那么,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各行业的祖师爷分别是谁?你

  • 三国有哪些恐怖的地方?思极恐的5个细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有句俗话说得好:“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所以“老不读三国”,那是因为三国中太多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这要是给上了岁数的人读了岂不是更加的老谋深算?其实,作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除了有战法谋略、阴谋算计之外,还有一些刻意描绘的细节,让人细思恐极,很多人仍有阴影。英雄人物天生异相或异能刘备相貌奇

  • 汉朝和唐朝审美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和唐朝也就隔了不到400年时间,为什么这两个朝代的审美差异会如此之大呢?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女性们也不再那么保守,但很多人都会觉得唐朝是以胖为美,不过这个“胖”也是有尺度的,并非越胖就越受欢迎,这可能是对唐朝审美的一个误解。汉朝人的审美或许同我们现代相当,但肯定也存在一些差异,不过关于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