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钦定回疆则例》是嘉庆十六年由清政府理藩院徕远清吏司开始编纂的针对回疆等地区所制定的法规

《钦定回疆则例》是嘉庆十六年由清政府理藩院徕远清吏司开始编纂的针对回疆等地区所制定的法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88 更新时间:2024/2/16 4:12:04

《钦定回疆则例》(简称《回疆则例》)是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由清政府理藩院徕远清吏司开始编纂的针对回疆等地区所制定的法规,是对回疆等地政治制度、经济、宗教、司法等方面问题做出的详细规定。并于道光年间进行过一次大型调整。道光年版《回疆则例》共8卷,134条。

背景

清政府确立了在新疆的统治地位后,设立伊犁将军开始管理南北疆各项事务,伊犁将军与驻札大臣、陕甘总督等官员上奏当地事务及建议,交由皇帝御批或交由军机处等部门议定。后因为军机处事务繁多,开始由理藩院兼办回部事务,乾隆二十七年,专门管理回部的军事及民事事务的徕远清吏司设立。在回疆的管理形式上是立法的形式对回疆地区进行管理,在筛选完善当地旧有法规的基础上,将一些当地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臣工条奏认可并上升成法律。然而案件逐步增多,却没有可供徕远司参考的通行则例,徕远司不得不仅按照旧案比议的方式解决回疆出现的一切案件。这就导致了一些结果不合时宜、缺乏权威性,对清廷对回疆地区的统治也有伤害。

编撰过程

嘉庆十六年,理藩院开始编纂《蒙古律例》。在编纂过程中发现,有关回疆事务“积案繁多”,如果纂入《蒙古律例》中会导致“条款混淆”,所以在当年七月,理藩院上书建议另行编纂《回疆则例》,并提出由熟悉例案、通晓翻译的主事尼克通阿、岳禧二人承办所有应行纂入则例事件等事宜。嘉庆帝批准后,理藩院正式开始编纂《回疆则例》,由堂官托津、理藩院供事章甫、主事尼克通阿、岳禧等二十人草拟办理。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二月,《回疆则例》初版缮写完成并以汉语、满、蒙古文三种文字黄册的形式上呈。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嘉庆帝批准了《回疆则例》的刊刻印刷颁发回疆地区且永远遵行,并决定十年一次开馆增纂。这时的则例署名则为当时的军机大臣、国史馆副总裁的赛尚阿以及吉伦泰、恩华、玉明等部院大臣。至此,回疆事务开始有例可循,此版本《回疆则例》共分为四卷。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12月,理藩院对《回疆则例》开始进行一次修纂,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理藩院认为这次《回疆则例》修改并不多故决定暂缓刊刻。格尔之乱平定后,道光帝为加强地方管理,于道光十三年开始对《回疆则例》进行大规模调整,新《回疆则例》于道光十七年正式颁行。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5月完成刊刻板片开始印刷。此版本内容有1卷原奏官衔以及8卷例文,满文及汉字共计18卷。咸丰年间仅有清内府抄本的四卷《理藩院修改回疆则例》。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清政府开始在新疆设置州县,次年开始施行州县制,伯克制逐步废除,《回疆则例》不再全然适用。

性质及适用对象

早期学者在对《回疆则例》的研究中将其简称为《回律》并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后有学者因则例与律在性质上有所不同,认为这种称谓不确切也不规范。有学者简称其为《回例》,但因“回例”在一些文献中专指维吾尔习惯法,使用此简称会造成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的混淆。关于《回疆则例》的性质的看法并不统一,其观点分别由认为《回疆则例》是一部单行行政法规,是单行刑事法规,是民族行政立法或是一部有关民族自治地区的综合性法规。“回疆”在清朝指的是今维吾尔族先民回部所聚居的南疆地区,但《回疆则例》适用范围除了回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先民外,适还包括哈萨克人、甚至大小金川的藏人等民族。

法源及内容

道光年版《回疆则例》由嘉庆年版的4卷增至8卷,条文从89条增至134条,其中分别为原例保留26条,修改65条,修并9条,删除4条,增纂5条,续纂卷7和卷8共38条。条款内容主要来自皇帝的谕旨以及皇帝批准的臣工条奏。

《回疆则例》在制度上确定了伯克制为主的原则,134条条文中有54条是对伯克制的规定。《回疆则例》确定了伯克制的辖区、任用、升迁、品级划分、待遇、禁限以及为避免贪腐问题的出现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回疆则例》在经济贸易上确定了内外有别的原则,在内部管理上首先规定了负责管理农作物及当地市集中伯克的名称和职责以及具体管理内容。也通过改铸货币为铸有乾隆通宝等字样的新疆红钱,确定了其与当地的价值等方法统一了买卖标准,同时确定了税制、赋役、贸易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在对外贸易政策上规定了回疆藩夷进出贸易施行免税政策,而赴藩外贸易的话则禁限给票。《回疆则例》在宗教上为了减少伊斯兰教在当地的影响,除了禁止阿訇干预政治事务外,专门设立伯克管理宗教事务以及教习念经馆务等事务。并明确规定“禁止诵念黑经”、“慎选回子阿訇”。不过在民事事务上,阿訇的权利得以保留,依据《古兰经》和《圣训》为法律的“喀孜法庭”在解决民事纠纷上起了不小的作用。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回疆则例》确定了汉回分治的原则。为避免各民族共谋推翻中央统治,清廷在回疆地区施行民族隔离政策,在各地修建“满城”、“汉城”、“回城”。《回疆则例》中规定了回汉禁止通婚,若有擅娶回妇的则按例定罪,监视汉人在新疆的经商,每月检查各城人口等具体实施民族隔离政策的内容。

近现代出版版本及展出

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中将道光二十三年理藩院刊本《钦定回疆则例》收录。2012年,《钦定回疆则例》作为“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的一部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

标签: 清朝钦定回疆则例

更多文章

  • 《喇嘛说》是清朝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撰写的一篇阐述针对喇嘛教政策的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喇嘛说

    《喇嘛说》是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撰写的一篇阐述针对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政策的文章。该文刊刻于北京雍和宫内的石碑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在派军队击退侵入后藏的廓尔喀军、大将福康安依照谕旨“酌定凯旋事宜”,随后汇总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之后,撰写了《喇嘛说》一文

  • 后燕由鲜卑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五胡十六国,后燕

    后燕(384年-407年或409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慕容氏诸燕之一,由鲜卑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权。后燕建国之初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后迁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全盛时统治范围“南至琅琊,东讫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读史方舆纪要》),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

  • 前燕是十六国时代由鲜卑人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五胡十六国,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国时代由鲜卑人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至慕容儁正式称帝建国,其国号为“燕”。其统治地区曾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全盛时控制12个州,157个郡,1579个县,人口近千万。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

  • 明代墓碑佐证“永乐大移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探索

    本报石家庄5月15日电日前,一块明朝嘉靖年间的墓碑在河北省赵县东部梨区完整出土,关于赵州“永乐大移民,迁来山西人”之说又多了一个佐证。该石碑深埋于梨区大夫庄村的一块农田里,是当地农民起土时发现的。该碑长186厘米,宽77厘米,厚20厘米,重约500公斤。碑的阴面书有&ldqu

  • 辽宁发现珍贵档案文物:国内唯一完整的清代廷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探索

    辽宁省档案馆近日在筹建特藏室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一件完整的清代廷寄。国家档案局档案司司长杨继波说,这件档案文物在档案界是极为珍贵的,是国内唯一完整的廷寄。据辽宁省档案馆副馆长赵云鹏介绍,廷寄是清朝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后,廷寄又成为一种文书制度。凡内容涉及告诫重臣、指授方略等机密事项,

  • 江西发掘东周大墓 一坑葬有40多具楠木古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探索

    经过考古人员3个多月的细致发掘,一座有着约2500年历史的东周大墓,正在江西靖安县被逐步揭开面纱。在这个约200平方米的东周墓中,葬有至少40多具名贵的楠木古棺。专家认为,这种一坑多棺的葬俗极其罕见,并存在一系列的待解谜团。鉴于古墓发掘价值重大,国家文物局将专门派人来赣参与并指导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东

  • 周代大墓堪称珍宝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探索

    古墓中出土的金剑鞘。去年12月19日,本报报道了陕西韩城3座周代大型贵族墓发现惊世珍宝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做好接待工作的同时,加紧了对这3座大墓的发掘清理工作,又有一大批珍贵文物面世:30件周代鼎、簋、鬲、编钟等青铜器,大量金器和品类繁多的玉器以及距

  • 千年前《古兰经》手抄本现身东乡或为世界最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探索

    12月上旬,在我省东乡族自治县哈穆则岭拱北发现了一部极其珍贵的约千年以前的《古兰经》手抄本。近日,由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邀请7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该手抄本进行初步鉴定,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可能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这部手抄本《古兰经》所采用的封面风格、彩绘艺术、书法字体及纸张均

  • 辽宁阜新发现辽代平原公主墓 墓志铭还保存完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探索

    走进墓道,只见两侧白灰抹面的墙壁上绘有生动的侍者、车骑出行仪仗图,所有侍者窄袖长衫,一头髡发,或牵引马匹,或执手伫立,契丹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壁画至今虽已1000多年,但依旧轮廓清晰、色彩鲜亮,尤其那匹枣红马,更是色彩明丽、栩栩如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乡乌兰木图山下,一座辽代公主的墓葬被考古人员发

  • 盘点2010年十大考古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探索

    据美国考古学杂志报道,近日,《美国考古学杂志》最新评选出2010年十大考古发现,比如:赫卡托穆斯陵墓、克利特岛旧石器时代工具、秘鲁2800年前的早期金字塔、破译穴居人基因密码等。人类的近亲穴居人可能会再次行走在地球上。科学家们通过在欧洲发现的穴居人骨骼解开了他们的基因密码,可能会为我们提供穴居人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