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广三下江南看琼花,历史上真是这样吗?

杨广三下江南看琼花,历史上真是这样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698 更新时间:2024/3/18 13:24:46

杨广三下江南看琼花,历史上真是这样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隋炀帝杨广,本名杨英,小字阿??,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任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

史书记载,杨广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杨广早在南征陈朝的时候,就对江南风物十分欣赏。杨坚得势后,杨广又做了九年扬州总管。扬州在隋唐两代十分繁华,号称“人生只合扬州死”。后来更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把到扬州与当大富翁和做神仙相提并论,可见扬州城的魅力之大。杨广对这样的锦绣风流之地,自然是十分沉迷。后来,他当了皇帝,依然很怀念在扬州的日子,连看到宫中挂着描绘扬州的图画,都注目久之,流连不已。于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扬州,他去扬州到底干什么呢?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宋朝的张问在《琼花赋》中,这样描述它:“俪靓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尘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的确,琼花以那淡雅的风姿,独特的风韵,以及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迷人的趣闻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稀世的奇花异卉,“中国独特的仙花”。因此,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隋炀帝三下扬州是为了赏琼花。

关于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虽然版本很多,但归纳起来,大体上是以下几种:

其一:隋朝扬州东门外有一座小村落,住着一个名叫观郎的小伙子,一天,观郎正在河边散步,突然见到一只白鹤被箭射伤后,跌落在水面挣扎。他赶紧跳下水,把白鹤救上岸,并带回家替它包扎伤口。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白鹤很快就养好伤,重新飞上了天。后来,观郎结婚时,白鹤衔来一粒种子,表示祝贺。种子埋入土里,长出了一株琼花,每隔一个时辰就变换一种颜色,流光溢彩,赏心悦目,世上独一无二。隋炀帝听说后,便来扬州看琼花,待到隋炀帝一行到了土台前,琼花却突然凋谢了。隋炀帝气得拔剑欲砍琼花,琼花树突然放出万道光芒,刺瞎了隋炀帝随从的眼睛。接着,天上飞来一只白鹤,驮起观郎飞向天空。隋炀帝吓得连夜逃回城里。没过多久,观郎聚集了一些开运河的苦工,投奔了瓦岗军。他带着一支人马赶回城里,把隋炀帝和大臣们杀了。后来,人们看见白鹤又飞来,把观郎带到西方去了。

其二:隋炀帝有个妹妹叫杨琼,十分美丽。荒淫的隋炀帝居然打起了妹妹的歪主意,但杨琼坚决不从,羞愤自尽。隋炀帝为掩盖真相,把妹妹的尸体运送到扬州安葬。杨琼埋葬的地方,长出了一株奇异的花卉,开出了几十朵盘子大的花朵,颜色洁白如玉,花团锦簇,花香袭人。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花,便称之为“琼花”。后来,隋炀帝来看,琼花迅即凋落。隋炀帝大怒,用剑砍树。奇怪的是,隋炀帝死后第二年,琼花老根上又长出了新枝。

其三:汉代有一个道号叫蕃的道姑来到扬州,把白玉埋在地里,后长出一棵仙树,树上开的花洁白如玉。后来,人们在此建造道观取名“蕃观”,又因种玉得花,所以把这花称为琼花。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时,琼花却奇怪地衰败,炀帝大怒,砍倒琼花树,暴君死后,琼花抽枝发芽,重新绽放。

其四:有一天夜里,隋炀帝梦见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却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产在什么地方,醒来以后,他命人把他梦中的花画成图形寻找。官员王世充对隋炀帝说,图上所画之花叫做琼花,生在扬州,隋炀帝听后,很想见一见,便开运河,造龙舟,与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但是,隋炀帝赏花之时,满树琼花皆落,隋炀帝始终没有看到琼花的芳姿。

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故事,都出自明清以后的小说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有《隋唐演义》、《说唐》等。如《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在这里,琼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名花,而是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它对劳动人民无限同情,对昏君隋炀帝无限憎恨;它不畏强暴,不畏权势;它爱憎分明,有灵有情,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其影响远远超过正史,成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直到隋炀帝死在扬州之前,琼花还没有出现。琼花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在宋代。宋代诗人王禹偁一直被公认为描写扬州琼花的第一人,他是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来扬州当知府的。这时候,离隋炀帝死亡的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已有三百七十八年了,所以说,隋炀帝来扬州是不可能看到琼花的。隋炀帝三下江南看琼花,不过是后人为了发泄对昏君的不满,而杜撰的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宋著名隐士潘阆,有哪些生平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著名隐士潘阆,有哪些生平趣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潘阆[làng]是北宋初年的著名诗人、隐士,生年不详。听听他的名字就很奇葩,字梦空,号逍遥子,江苏扬州人(一说为河北大名人),性情疏狂豪放,放荡不羁。潘阆年轻的时候,在汴京讲堂巷开了一家药铺,按说你一个卖药的好好做买卖才是正事儿,可

  • 钟会的出身如何?他为何要起兵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钟会,历史解密

    钟会出身士族名门颍川钟氏,他的父亲是曹魏重臣钟繇。钟会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炼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别看当时钟会年纪不大,却与王弼齐名。二十几岁时,钟会就成为司马师的幕僚,司马师说他有王佐之才。钟会为司马师、司马昭出谋划策,平定淮南的叛乱,深得信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

  • 古代丫鬟的卖身契一般都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丫鬟的卖身契一般都写了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剧里面常有这种情形,大小姐身旁总会跟着一个保镖丫环侍奉着,因此能够跟仇敌说说笑笑,没事两人还能一起嬉戏嬉戏,但这在古时是真实存有的吗?答案很大是否定的,假如是这种,那潘奥尔的封建制度就并非潘奥尔的封建制度了,直接就晋升为成法治,百姓还

  • 清朝御膳讲究“食不过三”,皇帝真的会照做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御膳讲究“食不过三”,皇帝真的会照做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甄嬛传》当中,皇帝前去景仁宫陪皇后用膳,尝到了一道鸭子汤觉得味道很好,于是就让剪秋帮自己再盛一碗,但被皇后宜修拦住,宜修的说法是“老祖宗的规矩,食不过三,这道鸭子汤虽好,可已经是第三碗,皇上若再要动筷,恐怕这道汤十天半

  • 西汉第九位皇帝,汉元帝生平有哪些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西汉第九位皇帝,汉元帝生平有哪些事迹?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宣帝之后的西汉第九位皇帝汉元帝刘奭,陵墓又回到了咸阳塬,位于今天咸阳周陵镇新庄村东南,称作渭陵。汉元帝刘奭是刘询和民女许平君的儿子。刘询做了皇帝以后,不忘糟糠之妻,顶着霍光的压力,立许平君为皇后。 对于他们爱情的结晶刘奭,汉

  • 太平天国是“四不像”政权,为何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是“四不像”政权,为何这样说?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洪秀全原名仁坤,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官禄布村一户普通农家,兄弟三人,长兄仁发,次兄仁达。父亲洪镜扬有几亩土地、两头牛,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洪秀全希望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光耀门第。嘉庆二十四年

  • 李存勖有哪些功绩?为后唐改善官制、开疆拓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五代,李存勖,历史解密

    同光元年(923年)闰四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袭破郓州,而后在德胜城、杨刘城等地与梁将王彦章、段凝交战数月,将梁军主力拖在山东一带。是年十月,李存勖采取降将康延孝之策,轻骑直取汴州,一路连破中都、曹州,仅用八天便进抵汴州城下,逼得梁帝朱友贞绝望自杀,灭亡后梁。后梁将帅纷纷来降,所属节镇州府尽归后唐所

  •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成语“画工弃市”记载了王昭君的生平典故,大家对她的了解一般也都停留在这则成语上。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据《西京杂记》记载,由于汉元帝后宫佳丽太多,实在看不过来,遂命画工画图来看。宫人为了亲近天颜,争相贿赂画工,只有王嫱(即王昭君)倔强,不肯行贿,导致被画得惨不忍睹,多

  • 历史上公孙策是什么样子 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包拯,历史解密

    说起北宋,在历史上想不起什么伟大的事件,但是在北宋的一个名臣就不得不提,那就是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的包拯,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之后一直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最后做到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廉洁公正,为百姓打抱不平,而不畏惧权贵,为北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的

  • 晋国智氏是怎么灭亡的?同宗相残天命难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智氏,春秋,历史解密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源出一家,都是荀氏,所以,智氏的发展轨迹和中行氏多少有些相似,巧合的是:他们的覆灭竟然也如出一辙。智氏到底缘起缘灭?且往下看。智氏的开基祖荀首和中行氏的开基祖荀林父是亲兄弟,他们都是荀逝敖的儿子,算起来,中行氏是大宗,智氏是小宗。所以,直到中行氏覆灭,智氏都屈居中行氏之下。智氏的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