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前朝多以土葬为主,为何两宋时期火葬却十分流行?

前朝多以土葬为主,为何两宋时期火葬却十分流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83 更新时间:2024/1/23 19:43:36

中国的丧葬习惯大部分受到儒家化的影响,自古就有"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说法,并且土葬不管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中都占有很大的丧葬比例,但是现代社会是因为近代社会随着西方丧葬思想的传入。

人们丧葬意识的进步,逐渐开始减少土葬的比例,开始使用更加方便的丧葬方式,而在古代,没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丧葬风俗一直多以土葬为主,但是其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时期。

虽然前朝多以土葬为主,但是两宋时期的火葬却十分流行,那这是为造成的呢?

一、宋朝人口剧增,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有"积贫""积弱"的现象,但这并不能掩盖它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保持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秩序就会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

但是两宋时期由于南方迁徙的原因,国土面积相对于前朝后朝都有很大程度的缩小,本身容纳已有的社会居民就比较困难,对于已经死去的人要进行土葬而土地面积不够的问题更是难以解决。

所以我认为,宋朝的社会比较稳定和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十分尖锐,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火葬方式开始流行。宋朝人地矛盾十分激烈的原因之一就是宋朝国土面积相对于其他几朝相对狭小。

比如唐朝的国土面积是1237万平方公里,元朝的国土面积就是1372万平方公里,而宋朝仅仅有280万平方公里,仅仅是这几个朝的1/6,国土面积缩小剧烈,本身就难以容纳原有的居民生活了,再加上由于北部的小战乱不断。

大部分北方人又开始向南迁徙,虽然在历史上说的是280万平方公里,但实际上能够得到使用并没有这么多,北方人的南迁,使得南方人口呈爆发式增长,再加上,南方的土地又多以山地,丘陵为主,能够提供居住的平原并不多见。

活着的人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还有多少人会再在乎死去的人的居所呢?原因之二就是宋朝的社会相对安定,百姓足以安居乐业,男女婚姻也逐渐增加,人口增长飞速,北宋至道三年,全国户数413万户,天禧五年户数867万余户。

1993万余口,大观四年户数达2088万户4073万余口。由此可见宋朝的人口增长速度之快。人口呈爆发式的增长,而宋朝的土地却仅仅只有那么一点,都不能满足活人的土地需要,更何况是死去的人呢?

所以我认为,宋朝火葬方式能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的国土面积非狭小,可使用的土地非常少,再加上人口增长非常快,导致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活人居住的场所都没有,死去的人的安葬也只能换一种,因而火葬开始在两宋时期流行。

二、佛教文化意识发展,促进火葬流行

宋朝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佛教要发展起来就必然要与当下的文化主流相结合,丧葬仪式也是其中一种,而火葬恰恰又是佛教所倡导的一种丧葬方式。

所以我认为,佛教为了自身能够在宋朝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又间接促进了火葬在宋朝的流行。佛教主火葬,认为只有火神才能把死者引导到死神处,进而升入西方极乐世界。而佛教在宋朝的发展总体上是非常隆盛的。

例如宋朝的统治者对于佛教是十分尊重且支持的,虽然还是有短时间内的排佛运动,但这对佛教的繁荣发展并没有什么影响,因而宋朝的僧尼数量大大增加,甚至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宋朝的僧尼数量长年保持在40万左右。

这样庞大的数量,自然会使得佛教文化在各个阶层传播得非常兴盛,火葬文化也不例外,逐渐成为下层百姓的直接丧葬方式选择。佛教在宋朝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促进火葬流行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佛教的世俗化发展。

因为要想使一个民族接受一种新的思想,那就必然要使得这个民族的最大基数理解甚至是喜爱,而最大基数就是这里的下层普通百姓,唯有百姓接受了,其他的阶层也会逐渐接受,而佛教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发展得越来越平民化。

传播思想的同时,也传播了火葬文化,进而促进火葬的流行。佛教作为一种想要在宋朝繁荣发展的宗教文化,必然要符合宋朝的社会需要,而基于激烈的人地矛盾,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丧葬的问题。

佛教所倡导的火葬正是一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再加上佛教发展得十分平民化和世俗化,下层百姓乐于接受,也就顺便接受了火葬作为主要的丧葬方式。所以我认为佛教文化意识的发展繁荣和世俗化,促进了在两宋时期火葬作为主要丧葬方式的流行。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火葬逐渐普遍

两宋时期的动乱经常发生在北方边疆地区,在这一地区,经常混杂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宋朝自己的文化,至于哪种文化更占上风,完全取决于当时那里居住的百姓的选择。

例如火葬就是百姓们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所选择的最好的最适合的方式,不然就以上面所说到的,宋朝本身就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人地矛盾,如果此时再选择传统的土葬形式,自然不会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即便说是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影响,也是百姓自己的选择。所以我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北方逐渐传播,符合宋朝百姓需要的火葬形式也就逐渐流行起来了。

四、土葬随社会动乱崩坏,火葬趁虚而入

虽说两宋时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王朝,但是两宋时期所处的唐宋至五代的时间段却是一段非常动乱的时期,这一时期,列国纷争,割据混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儒家思想文化所构成的社会秩序。

至于丧葬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改变,儒家强调的土葬文化开始崩坏,急需一种新的丧葬形式。所以我认为两宋时期的土葬形式和文化随着整体的社会动乱有所崩坏,火葬的形式和文化就可以趁虚而入了。

五代十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动乱最不稳定的时期了,政治的变革严重影响到了传统文化所构成的礼乐文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间的丧葬风俗,这也自然就影响到了两宋时期的丧葬习俗,火葬开始在两宋时期流行。

五、火葬本身有简便,卫生,省钱的优点

火葬能够逐渐替代土葬,不仅仅是基于以上的外部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火葬本身比土葬更加方便,简洁,卫生,还有成本低。这对于当时的下层百姓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

所以我认为火葬自身的优点被百姓发现且需要,是火葬能够流行的重要原因。首先,早在五代十国的时候,社会局势非常的不稳定,而且在那个时候,自己都过不太好的情况下,就不会再去在意那么多的礼节问题。

还是要先关注自己的生活啊,而且随着佛教的传入,火葬也慢慢的开始流行了。而这种也恰恰符合当时宋朝百姓的需要,毕竟在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最先考虑的是自己,是还活着的人,因而火葬成为当时百姓普遍选择的方式了。

其次,火葬这种方式的成本很低。宋朝的人口基数比较大,如果每个人都要土葬的话,很快土地就不够用了,各行各业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宋朝的时候,土地兼并的情况也很严重,粮食都快吃不上,自然是无暇顾及土葬的事情。

再加上本身如果硬要选择土葬,买一块用来下葬的土地就能够一家四口一年的口粮了,这对于宋朝的百姓来说无异于天价,所以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经济实惠火葬。

火葬与土葬比起来,程序比较简单,不需要特别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于当时被迫需要拮据生活的百姓是非常好的选择,所以我认为火葬本身的优点也是宋朝百姓基于自己的情况而选择的重要原因。

结语

中国古代大部分的王朝都是土葬为主,但是两宋时期就是一个例外。两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非常迅速,而国土面积又相对比较狭小,人地比例非常不均衡,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同时宋朝的佛教文化又十分兴盛,佛教的世俗化,深入下层百姓心中,丧葬风俗也不例外,所倡导的火葬也就成为了当时流行的主要丧葬形式。少数民族经常侵扰边界的百姓,火葬文化自然而然地也就传入了宋朝的百姓心中。

当时人地矛盾又非常尖锐,活人都没有地方可以居住,所以在丧葬习俗上会选择消耗更小的火葬,传统的土葬又随着社会的动乱开始崩坏,火葬本身又具有程序简洁,成本低的优点,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大宋百姓的选择了,变得逐渐流行起来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灭十族的人,方孝孺究竟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方孝孺被灭十族为什么还有后代,唯一被诛灭十族的人,方孝儒诛我十族什么歌

    显然诛灭九族就是为了斩草除根,因为秦朝是被六国旧贵族起兵灭亡的。所以以后的统治者们往往热衷于诛灭九族,这样直接斩草除根,彻底除去了子报父仇、孙报祖仇的实力和人脉,不为自己留下一丝一毫的后患。明朝有这样一个人,他由于忠于建文帝朱允炆,不肯向朱棣就范,于是被朱棣诛灭十族(加上学生和朋友),这个人就是大名

  • 南京出土锦衣卫墓,发现“天之蓝”酒瓶,专家看完:10多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京锦衣卫墓发现蓝瓶,江苏出土的锦衣卫墓,南宋长颈瓶真相

    对于绝大多数盗墓贼而言,盗墓的初衷是为了财。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十分发达,有钱没钱的人在死后都会将自己的一些财物一同放入墓中,表达对已故之人投胎重生的美好祝愿。出于对丧葬文化的重视,墓地就如同发财宝地,所以很多盗墓贼为了发家致富,铤而走险去盗坟掘墓,可见其里面宝物的诱惑力有多大。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化

  • 两宋战胜不了游牧政权,是因为没有骑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肃南游牧骑兵,两宋发展史,秦兵对付北方游牧骑兵

    纵观漫长的中国历史,其中曾涌现出诸多辉煌灿烂的王朝,周秦汉唐,无不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也正是因为这些朝代的出现,才使得整个中华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中华文明也因此更显古朴。而在众多的朝代当中,宋朝则是其中相当特殊的一个。虽然同为大一统王朝,但宋朝却以其“出色”的军事实力成为其中的另类,直至灭亡也未曾在与

  • 历史上的高俅:从苏轼书童逆袭成宋朝太尉,从未带兵与宋江交过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俅书童,高俅退役了搞笑段子,高俅之死视频

    应该说,高俅是施耐庵笔下刻画相当成功的一个文学反面人物,在传统戏曲中,高俅的反派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无人可挡的。老百姓们在听戏时,每每听到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三败高俅”,都会拍手叫好。然而到近代以来,人们对高俅的印象却有了改观,起因是1939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的一块珍贵石碑上的墓志铭。这是北宋末年一个叫范

  • 八年的执政生涯,伴随着无休止的政治交易-明代宗朱祁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重生到朱祁钰然后力挽狂澜的小说,朱祁钰和汪美麟吻戏,郕王朱祁钰重生的小说

    故宫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代兄监国的朱祁钰满脸惊惧地看着大殿里,正歇斯底里疯狂地殴打着马顺的大臣。皇兄亲征瓦剌,于土木堡大败被俘。消息一传回来,就出现了眼前的一幕。这一天,王振余党,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的马顺被朝臣殴打致死,也开启了对王振一党的清算,史称“午门血案”。同年十月,蒙古瓦剌少帅也先率

  • 蒙古灭金后,对待被俘女眷的手段,要比靖康之耻还要残忍的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美女,靖康之变免费观看全集

    对于“靖康之耻”,相信很多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们都是非常清楚的,每每提到这一段历史,一定也是感到非常的气愤和羞耻。当时宋朝的两个皇帝都被大金俘虏,皇宫内的女眷们也都被押送到了五千公里以外的上都。 在去上都的路上,天气已经非常寒冷了,大金的士兵们都传的暖和,而这些大金的俘虏们却是一个个穿着单薄,冻得浑身颤

  • 蒙古灭金后,对待被俘女眷的手段,要比靖康之耻残忍的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亦菲靖康之变,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之变免费观看全集

    而在这样庞大的队伍里面,女性所占的数量是非常多的,而且她们所受到的屈辱也都是惨绝人寰的。当时宋钦宗的皇后也只有25岁的年龄,她实在是忍受不了金军的调戏,还被逼迫献唱助兴,甚至还遭受了“牵羊礼”最终实在是忍受不了,愤然自尽了。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风水轮流转,或者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在百

  • 朱祁镇为救王振,竟对孙若微说这两句话,被俘虏八年才知错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祁镇王振的小说,朱祁镇真的受王振影响吗,王振和朱祁镇是什么关系

    自从太皇太后接走朱祁镇留在身边养后,他就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仅宠信王振,任由他收干儿子,还用朝政赚钱,最后被孙若微发现要杀了他。可朱祁镇不满母亲的决定,为救王振,竟对孙若微说这两句话,“你从哪里来的我知道,我从哪里来的,我也知道,我的人我自己管”,孙若微没有想到这两句话会从儿子的口中说出来,当年靖

  • 余桂元:岳飞、文天祥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应将其移出历史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岳飞文天祥是永远的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文天祥ppt,文天祥和岳飞认识不

    岳飞的这首词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有志之人,也让人们对他多有敬意,这位活跃于战场之上的将军,用自己的魄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至今,依然还留有岳家军的故事,供后人学习。而文天祥也同样是一位很有气节的人物,面对亡国之危,本可求和保命,但心中的底线让他从容赴死,发生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 元丰改制后宋代中央学官的迁转:官员无为,选拔能力和素质兼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元丰九年,宋朝科举制背景,元丰改制后的官职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进行大规模改革的例子,其中尤以商鞅变法最为著名和影响最为深远。而这些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宋朝时期,当宋神宗即位后,目睹宋朝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他毅然决然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元丰改制中的中央学官迁转便是其中的内容。一、元丰改制的发生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