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三国两晋时期统治者为何喜欢“讲武”?

“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三国两晋时期统治者为何喜欢“讲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297 更新时间:2024/2/12 20:39:41

所谓“讲武”,指的是起源于先秦时代的一项“军礼”。放到现在,就是我们的“阅兵仪式”,它的出现在战事频繁、统治者重视军事的作用之下。

三国两晋时期,中原大地脱离了两汉时期的大一统状况,重新回到战乱时代,对比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一时期中,由于战乱频发,政权割据、更替频繁,割据一方的豪强更加重视武力,于是关于讲武的记载也不断增多。

这里就以三国两晋这一时期作为背景,探索古代讲武的特征和影响。

一、什么是“讲武”?

1.概述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这句话向来被各个有野心、有雄心的统治者们奉为立国的指导思想之一,前者保障统治得以进行,而后者则是统治得以进行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谓“戎”自不必多说,所指代的正是军事,而“祀”则多见于“礼”。在没有律法的年代里,“礼”充当律法,对统治者下达的政令加以确定并实施。

“戎”与“祀”既然是能够相提并论的,那么两者结合之下便有了“讲武”。

如何理解古代的“讲武”?

简单来说,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现代的“阅兵”或者“演习”。军事向来被看作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历朝历代的军事家门,都会通过各种形式来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比如夏商周时期兵器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层出不穷的战术策略。

而为了激励战士和百姓,统治者们通过举行各种类型的军事活动来激烈军心,并且达到保证军队战斗力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礼》和《礼记》这两部先秦著述中,对“讲武”的记载是不同。

前者将讲武称为“大阅”,主要概括的是先秦时代讲武的程序是什么。

比如《周礼·夏官》中载:“中冬,教大阅。”

意思就是说讲武的时间是在仲冬。

而后者称这一活动为“讲武”,主要说明的是讲武时间,而不言其他。

无论是《周礼》还是《礼记》,根据它们在其中的内容来看,其中不乏有儒学思想存在其中。

这就导致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些关于讲武的礼制的记录,至于到底有没有践行,是不可得知的,这种状况在《后汉书》上得到了终止。

《后汉书》中记载,在天下大乱的时期中,皇帝为了向天下炫耀自己的武力而举行讲武,即举行一个盛大的“阅兵仪式”。

《后汉书》中关于讲武的记载发生在汉献帝年间,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天下滋扰”,皇帝为了震慑四方诸侯而进行讲武。

但实际上,东汉末年的乱象已经隐隐有发展的趋势,这并非一两次讲武就能够阻止的。

公元220年,孙权在江东称帝,这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开始。同年,曹丕废献帝,曹魏建立。

从魏文帝立国至东晋恭帝退位,中原进入南北朝大混战,中间一共度过了200余年。

2.三国时期的讲武

从三国到西晋中间这一段时间,是中原大地诸侯割据混战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中,对比起政治,一方豪强更看重军事和经济。

无论是为了震慑其他势力,还是为了激励军心、练军备战,讲武在这一段时间当中都变成了一方势力的“必备功课”。

《晋书》载:“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骑兵,上合礼名,下承汉制。”

按照《周礼》记载,“大阅”一般发生在仲冬时节,而曹操结合实际情况,将大阅的时间进行更改。

这一纪录从侧面反映出,在两汉时期已经出现过“讲武”,而曹操将这一制度继承了下来。

在此之后,文帝、明帝等也都进行过讲武,譬如文帝时期:

“……魏文帝为魏王……立秋,阅兵于东郊……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阅兵。”

这两段,是曹丕尚未称帝时以及曹睿登基之初的阅兵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之中,无论是蜀国还是吴国,最后都被魏国所消灭,跟魏国注重军事有很大的关系,这种“重视军事实力”的传统一直延续至曹叡即位,仍然还在继续。

陈寿在《三国志》中就记载:

“……‘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

这一段记载的是在魏国一郡中,人民实现富裕的同时,郡守鼓励全郡上下共同习武,文武并重。以小见大,以这一郡之象,足以窥见当时魏国全国上下是怎么样的。

除了魏国之外,蜀国和吴国也不遑多让,尤其是蜀国。吴国盘踞江东,占据天险,而魏蜀之间则没有这些顾虑。

最关键的一点是,刘蜀一直以正统自居,那曹魏在蜀国看来就是“窃国之贼”。

因此,曹魏之间战争不断,蜀国想要“光复汉室”,而魏国则想要将蜀国收归己用。所以,蜀国对军事的重视程度完全不亚于魏国。

《三国志》中载:“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可惜的是,蜀国虽然上下一心,将“光复汉室”作为自己的人生指明灯。但到底还是与魏国差距甚大,这里不仅土地少,人口更少,既没有雄厚的军事实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为了抵抗魏军,蜀国全国上下,除了老弱妇孺之外,几乎全民皆兵,明明人口只有94万,但士兵人数却达到了10万余人,这样“全民皆兵”的状况隐隐有了当年秦国的影子。

但可惜的是,秦国“全民皆兵”是因为不上战场就活不下去,全国上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蜀汉的“全民皆兵”带有一定的缥缈。

诸葛亮在时还好,他一人就可成为蜀军的信仰,诸葛亮死后,蒋琬等人转攻为守,蜀国至此进入防守阶段。

公元263年,姜维、蒋琬等人去世后,后主刘禅听信奸臣,终被司马昭所灭。

至于吴国,吴国本身就是靠着战争发家的,上至孙权的父兄孙坚孙策,下至孙权本人,全都是军旅出身,哪怕是文官,也有部分是在战场上厮杀过的。

不过,文献中关于吴国的讲武记录却不多,只有两条:

一是“秋冬,则射猎讲武”。二是“肃体貌魁奇……往来南山1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3.两晋

曹魏并没能持续多久,曹丕死后,曹叡虽有野,却无能力,何况还有司马懿一家在旁虎视眈眈。于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立晋,西晋建立。

关于两晋的讲武记录是比较多的,《晋书》一到三卷中,均有关于讲武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晋之前,讲武一向都是军队中人的事,但是到了晋朝,普通百姓也可参加。

从这一点可以得知,在这时候开始,讲武除了操练兵士之外,有多了一个用处,那就是“显耀朝廷的威武”。

二、三国两晋讲武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没有固定的名称

事实上,对于这种类似于阅兵的军事活动,在当时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称号的,比如汉末称“大阅”、曹魏称“讲武”等。

不仅如此,哪怕是魏蜀吴这三国之中,关于“讲武”的名称都是不一定的、是多变的。

之所以会如此,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一阶段关于“讲武”的历史记录太少,导致我们今天的学者无法从只言片语中,找到当年各国对这种“军事活动”的固定称谓。

不过这也侧面证明了,尽管“讲武”这一军事活动诞生得早,但是到了这一时,也只是还在发展当中。

(2)“讲武”与“讲武礼”

既然“讲武”可被看作是礼制中的一种,但“讲武”和“讲武礼”是不同的。

后者指的是由国家统治者参加的、具有表演性质的一种军事检阅仪式;而前者则是对军队将士的一种锻炼,是真切为了军队进步而举行的一种军事活动。

“讲武”不讲究时间,而“讲武礼”则不一样1,毕竟有国家领导参与,无论是举行的时间、程序还是内容,都非常讲究。

2.意义

今人看“讲武”,亦可自观吾辈之“阅兵”,本质上的作用只有两个。

一是对外:向外邦展示国家的军事实力,以起到震慑的作用;二是对内,向人民展现国家的战斗力,增强人民对国家的信息以及民族自信。

三国两晋时期的“讲武”的意义跟上述所说差不多,不过除了这些以外,对于时人来说,“讲武”更是对军队的一种训练,最终目的与前者也不过是殊途同归,同样是为了在与异邦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结语

综上所述,“讲武”是诞生于先秦时代的一种“军礼”,主要形式有两种:

一是带有表演形式的“讲武礼”,主要作用是为了昭显朝廷的威严;二是为了训练军队的“讲武”,主要作用是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时代,后者居多,西晋建立之后,“讲武”的主要作用便是为了显现朝廷军队的力量。

但无论是哪一种,“讲武”发展到三国两晋时期,也只不过是还在发展阶段,该礼制距离成熟,尚有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左传》

《晋书》

《后汉书》

标签:

更多文章

  • 11本已完结诸侯流三国同人小说,从历史注脚起步,占据史册的一页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最近的三国同人小说,三国历史架空爽文小说排行榜,经久不衰的三国穿越类小说

    第一本《三国好孩子》作者:吴老狼 字数:271.3万 简介:曹操,郭嘉,荀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乐进、李典、于禁、典韦!他们是来要我命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好像还有陈到,那个没在《三国演义》里留名,实际武力却丝毫不在赵云之下的猛男!他们是来抢我地盘的。老天爷啊,我不是董老大,没

  • 霸王别姬并不是美好的爱情故事,如果虞姬不自杀,项羽就会杀掉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原文如下: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摘自《史记·项羽本纪》)看项羽的最后一句话:“虞兮虞兮奈若何!”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虞姬,你怎么办呢?

  • 唯一可以与秦国交锋的赵国,有机会统一六国吗?它哪里比不上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主要是因为从秦孝公开始,六代君王都很英明,吸引了大量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努力,才使得秦国有了统一六国的资本。秦孝公时期,有商鞅对秦国进行变法。秦惠文王时期,有张仪连横六国,司马错、公孙衍等人开疆拓土。秦武王时期,虽然打下了宜阳,可有打酱油的嫌疑。秦昭襄王时期,有范雎提供远交近攻

  • 战国头号跳槽达人:从浪人成30万石大名,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

    [var1]倒霉达人“长宗我部家”作为四国话事人的他们先后几次站错队,接连被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点名和征伐,最后一次站错队后,在大阪之战中彻底被打成狼人和灭族。同样倒霉的还有毛利家,因为站错队在关原合战后被德川家康清算。除了这些反面例子之外,正面例子也是有很多人,其中靠着老婆一步步往上爬山内

  • 王莽为什么能够篡汉?他为什么敢?读懂了才明白皇权的建设与保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世界上本没有什么天子,争夺统治权的人多了,也就慢慢产生了天子。可是,最开始的王位完全是强食弱肉的自然法则的产物,理论上是人人都可以觊觎的,人人都是有机会的。这就导致王权的防御成本太高,谁都是理所当然的竞争者,防不胜防呀。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口的,充满智慧的古人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为了给王权上一道安全可靠

  • 张仪背叛了魏国,戏弄过楚国,一切都是为了秦国,他是英雄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战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贵族已经无法垄断上层权力的时期,只要你有才华,就能够实现华丽的转身。底层的人才在自己的国家,基本上都不受待见,因为本国的贵族集团都极力想要垄断官场。所以战国时期出现了跨国任职的现象。张仪本是魏国人,他却终身为秦国献计献策。[var1]01魏国臣服于秦

  • 项羽为啥被评为千古无二?因他3个世界第一的记录,至今无人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项羽是一位年轻而勇猛的将领,他统帅着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势如破竹地攻占了许多城池。刘邦则是一位胆识过人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着一支由百姓组成的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尽管两人的背景和地位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渴望成为天下的霸主,互相竞争着。在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和项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

  • 班超麾下汉军一千,当真可抵贵霜十万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永元二年(90),贵霜帝国的七万大军翻越了葱岭,气势汹汹直奔西域而来。这个欧洲史学家笔下赫赫有名的“四大帝国”之一——贵霜帝国,究竟是何方神圣?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所寻找的大月氏国。大月氏人被崛起的匈奴杀得含泪西逃后,在中亚草原落地生根。当年张骞找到他们时,本想劝他们同仇敌忾对付匈奴

  • 孙膑: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你忘了我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春秋战国门·孙膑》风,依然刺骨。夜,依然寂静。庞涓看着齐国士兵的仓皇逃窜,心里狐疑不已,因为他知道自己最为忌惮的师弟孙膑,就在齐军败退的方向,坐在那辆黑布隆冬的战车里,齐国难道如此不堪了?[var1]这次带领魏武卒攻打韩国,庞涓不

  •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龄才造反,司马懿究竟在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其实司马懿只是一直在等待机会,不怕有反贼,就怕反贼有心机。魏国的建立者曹操,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代枭雄。慧眼识人,虽然表面上信任,但是心底里的算盘打得比谁都厉害。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曾经立过不少功劳。但是曹操依然时刻提防着司马懿,还曾经告诫曹丕,一定要小心司马懿。但是曹丕毕竟年轻,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