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六国人才为何都跑去了秦国?如果六国设置关卡,能否防止人才流失

六国人才为何都跑去了秦国?如果六国设置关卡,能否防止人才流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666 更新时间:2024/2/12 2:48:57

其次就是限制人身自由吗?这种事情,只有现代某些国家才干得出来,我们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的。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子民,还没到全盘翻脸的时候。

再者为什么从秦孝公开始,六代秦王都能够吸引大量人才入秦?这是否才是六国需要反思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想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事情不能都这么办吧?

最后六国自己为啥没有重用这些人才?这是否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大量人才的流失,让六国逐渐衰败,六国自己才需要检讨。

[var1]

一、设置边境关卡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设置关卡究竟有哪些难点呢?我觉得在那个年代,想要彻底封锁边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毕竟没有地雷和电网。

第一,你总不能不让人家出城吧?就算是边境城市,也有小商小贩,也需要来来往往运送粮食物资,这就提供了天然的输送通道。第二,要想把边境给堵上,这需要多少代价,大家算过吗?这就好比是在边境建设长城一样,那规模和代价,一般诸侯国承担不起。第三,就算你承担得起,要想建设这样的边境长城,也必须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如果在你建设的过程中,人家秦国跑过来攻打了,你咋整?岂不是前功尽弃吗?第四,除非你打算放弃最外围的一片城池,在内部建设边境长城。这无疑就是把自己的地盘拱手让给秦国,换谁都不会答应。第五,六国常常被秦国侵占土地,如果某几座边境城市被攻占了,那么你难道要放弃这些长城,重新再建吗?那就是死循环了。而且你常常割地赔款给秦国,这不是破坏了长城的规划了?所以说,在边境兴建长城这一招,实在是不管用,也完全不切实际。防御秦国跟防御匈奴不一样。匈奴人攻占了城池,他们不会赖着不走,所以边境的范围不会有多大改变。

可秦国一直秉持着扩张路线,人家占一座城池,就不会轻易选择放弃。到时候兴建的所有长城,岂不是毁于一旦吗?

[var1]

二、限制人身自由,这一招实在是太损了,不利于六国发展。

早先跟秦国接壤的国家其实有四个,赵魏韩楚,至于燕国和齐国,实际上跟秦国并不接壤。所以说限制人身自由的国家,主要就集中在赵魏韩楚。

可这四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待秦国的方针是不同的。比如说楚国当年可是跟秦国各种联姻,关系不要太好,宣太后芈八子,就是楚国人。

所以你说让楚国在那个时间段禁止百姓入秦,那就是国际纠纷了。这就好比我们跟某个国家贸易非常顺畅,这个时候人家不批准我们公民入境的签证了,你说尴尬不尴尬?这不是搞事情是什么呢?

[var1]

就算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对秦国采取了这种人才封锁政策,只要有一个接壤的国家在某个时期松口,那么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你总不能说赵魏韩楚彼此之间,也实行人才封锁政策吧?那全都躲在家里自己玩好了,出来争霸天下干嘛?

再说了,限制人身自由,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无耻的行为。战国时期的先贤们是做不出这种蠢事情的。

[var1]

三、秦王们为何能够吸引大量人才?

从秦孝公的一张《求贤令》开始,大量六国的人才就源源不断进入秦国,从而开了秦国壮大的局面。

秦孝公时期招揽了商鞅,从而开启了商鞅变法。以军功制鼓励秦国百姓努力立功,最终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异常强大。秦惠文王时期,公孙衍入秦,帮助秦国攻城略地,夺回河西之地。巧舌如簧的张仪入秦,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争取了各种国际利益,而张仪本身是魏国人。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入秦,他为秦昭襄王亲政做出了努力,并且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一统天下的策略,要不是私心作祟,秦昭襄王必然可以灭了赵国。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时期,吕不韦入秦。这哥们不仅帮助嬴异人上台,而且在秦王政初期是秦国所有政策方针的主要践行者,为秦始皇一统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政时期,李斯入秦。李斯为秦始皇谋划灭亡六国的顺序和方法,此后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又在全国努力践行了郡县制,为后世实行郡县制打下了基础。每一代秦王都能够招贤纳士,这是秦王招揽人才的必杀技。人家真正做到了善待人才,所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秦国。

[var1]

四、六国都做了什么?

六国没有明显尊重人才的任何政策颁布,就算有相关政策,那也无法贯彻实行。这就是六国的弊端。

作为人才输出大国,魏国绝对是有资格说两句的。因为公孙衍、张仪、商鞅、范雎等人全部都是魏国人(卫国当时也属于魏国),你说魏国有没有责任?

自己有人才,自己不仅发现不了,而且还留不住人家。这就是魏国之所以由强变弱的重要原因。其他各路诸侯国,其实都这么个德行,他们不懂得尊重人才,也觉得好像没有人才国家依旧可以运转,结果只能吃哑巴亏了。

[var1]

总结:人才真的想走,你根本留不住。

这就好比现在,你无法直接到达某个地区,但是你可以通过火车、飞机、汽车甚至轮渡等等方式,到达这个地区。

只要你想去,那么总会有办法可以抵达。这就是当时诸国人才所面临的现状。六国本身不重视人才,所以也没有刻意堵住这条路。

就算堵住了这条路,你总不能闭关锁国吧?只要随便跟一个国家互相开通贸易往来,那么人才流失就是必然的事情。

人才在你这里,得不到发展,那就是废柴。与其死死地攥在自己手里,倒不如让人家飞出去寻找那片天空好了。

参考资料:《史记》

标签:

更多文章

  • 日本人眼中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海外新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德川幕府对于这场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十分关注,认为“今清国大乱,难保何时波及日本”,颇有唇亡齿寒之感。同时,鸦片战争的消息在民间也不胫而走,也出现了许多以中国鸦片战争为主题的书籍。其中,由岭田隽所写的《海外新话》很受欢迎。岭田隽,名右五郎,字子德,号枫江,在出版的《海外新话》上署名“枫江钓人”。他是丹后

  • 蒋介石手下有9位一级上将,他们是谁,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一、冯玉祥冯玉祥,西北军阀首领,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冯玉祥有“倒戈将军”之称,一生至少参与过8次倒戈背叛之事。1912年,冯玉祥参与滦州起义,背叛了清廷。1915年,袁世凯称帝之后,唐继尧、蔡锷等人发动护国运动,起兵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派冯玉祥率兵去镇压蔡锷等人,但冯玉祥却私下和他们议和,通电反对袁世凯

  • 叮!“天命·努尔哈赤”邀请你进入群聊!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书名:《历史太好玩了!古代帝王群聊(清朝篇①②)》

  • 为什么郑经不投降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郑经个人简介,郑经哭,郑经为什么喜欢陈昭娘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郑经不投降大清?郑经投降大清,国安民乐仍不失封侯之位,他们怎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去抵抗大清呢?”经过查询资料,郑经不投降大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继承了他父亲的抗清志向和延平郡王的爵位。郑成功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亲眼目睹了清军的暴行和南明的衰落。郑

  • 从晋商第一商号大盛魁一次会议看清朝商业势力划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蒙古草原赊账买卖随着大盛魁的发家,已经成为了涉足草原商号的标配,作为八大皇商之首的孙家,孙文举自然不甘居于大盛魁之后。在历经楚古拉大会、茶叶霸盘等争斗之后,终于通过卖铺子给大盛魁三掌柜钱宽子使得大盛魁陷入内斗,从而让大盛魁丢失了部分草原买卖。孙家在孙文举的带领下又一次拔得了草原买卖的头筹。正当孙文举

  • 他是蒋介石的心腹,杜聿明临死前还在问他:你当年究竟是不是共产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其实早在淮海战争打响前夕,杜聿明就来到老蒋办公厅,严厉的指责郭汝瑰是共产党卧底。老蒋要他说出原因,杜聿明就指出郭汝瑰为人十分清廉,从不捞油水,就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补着补丁。老蒋听罢,气怒的反怼杜聿明说:“按你这话,难倒我国民党上上下下都是蠹,唯有共产党人才算清廉吗?”经过这事后,杜聿明便不敢再提起这

  • 文艺阅读季丨大家谈《河图》:如果我们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夜的1911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那时的李希霍芬有没有在自家饭馆歇脚休息,常芳不确定,但李希霍芬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脚印是实实在在的。后来,李希霍芬撰写了《中国》一书,这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面对波澜壮阔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是需要庆幸的是,我们没有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没有与这个波澜壮阔的

  • 48张珍贵老照片看辛亥革命真实场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1911年正在渡江的国民革命军军队。1911年湖北,国民革命军部队准备出发前往战场。1911年汉口的国民革命军准备参战。1911年汉口,火炮坠入民居引发大火的场景。1911年汉口国民革命军战士运送火炮的场景。1911年汉口国民革命军战士用火炮射击的场景。1911年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后大量外国势力派驻

  • 清朝贝勒,裹脚女子,看看这些一百多年前清朝封建社会的老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今天这期历史镜像馆将通过一组老照片带你看看一百多年前清朝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生活百态和风土人情。这是曲阜的街头,百姓看到相机都很好奇,围观了上来。但在那个年代,因为对相机的不了解,加上民间总有流传照相会将人的魂魄摄入相机内的说法,很多百姓是害怕拍照的,愿意拍照的只是少数。这是晚清时期在拾粪的老人。那时候

  • 历史评论丨韩建业:八千年前中华文明起源迈开第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来源:宁夏固原博物馆)中华文明形成是从中华大地上最早出现早期国家算起,而形成之前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起源过程。距今8000年左右,南稻北粟两大农业体系初步形成。中国有着广大的适合发展农业的地理空间和自然环境,加上其特有的二元农业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保障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