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崭露锋芒后便被刘邦视为潜在威胁,其命运始终被刘邦夫妇掌握

韩信崭露锋芒后便被刘邦视为潜在威胁,其命运始终被刘邦夫妇掌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668 更新时间:2024/1/25 9:49:29

身为叱咤风云的将军,韩信创造了无数纵横捭阖的过往,最终却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或是与刘邦裂土分茅,坐镇一方诸侯,而是被一个女人(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死的没有一点儿尊严。

其实韩信被以何种方式处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反抗的余地?他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这可能是一部分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因为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韩信不是一般人,何况还有一个“侯”的身份。

如果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出发,吕后之所以能轻松得手,说明韩信当时的处境很不乐观,与一只待宰的羔羊无异。

韩信的存在一直很尴尬,始终被刘邦“吊”着走。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指点迷津,然后把刘邦从南郑带回关中,降服三秦之王,吞并关中之地,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石。但刘邦一直提防着韩信,如果说刘邦对韩信做到了“用人不疑”,定是掩耳盗铃。

韩信

返回关中后,韩信独当一面,第一战就是灭魏国与代国。

彭城之战前,魏王豹响应刘邦号召,一起进攻西楚国都彭城,可是当彭城惨败后,魏豹又倒向了项羽。在游说未果后,刘邦果断派韩信出击。

韩信出手麻利,不仅擒住魏豹,还顺手攻占了代国,活捉代相夏说。在韩信完成既定任务之后,刘邦便派人把他的精锐部队调往荥阳。“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于是,韩信又重新招募士卒,剑指赵国。很快于“井陉之战”,大败陈余,擒获赵王歇,俘虏李左车,一举占领赵国。

接下来,韩信与张耳驻军修武,准备进攻燕国。可是还没等韩信行动,刘邦又来调兵。但这次与其说“调兵”,不如说“偷兵”,等韩信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腾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这里重点提到了张耳,所以有必要交待一下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张耳

当时,很可能张耳与刘邦已经结了儿女亲家,所以刘邦才将他放在韩信身边,起一个“监军”作用。其实韩信也有甩掉张耳的意图,在打下赵国后,就奏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以安抚治理赵国。

刘邦没有拒绝韩信的理由,封张耳为赵王后,紧接着就来“偷”韩信的军队。

甩掉张耳之后,韩信就“自由”了吗?显然不可能,因为刘邦在他身边安排了一大帮“自己人”,比如曹参、灌婴等等,只是这些人与刘邦没有亲属关系而已。

尽管如此,刘邦对韩信还不放心,在攻打齐国时,他宁愿让郦食其去说服齐王田广投降,也不想韩信借灭齐之际,再次壮大势力。

结果,韩信听从剻彻之言,发兵占领齐国。接下来,又向刘邦讨封“假齐王”。

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刘邦大怒,但已无可改变,于是,他只好听从陈平与张良的建议,接受韩信为齐王的现实。

张良

随后,刘邦派张良到齐国去给韩信送册书印绶。张良不走空,顺便把韩信的军队带回给刘邦,用他们攻击楚军。“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韩信当上齐王之后,刘邦也将项羽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双方在鸿沟议和,罢兵休战,楚汉战争接近尾声。

之后,项羽率军东归,刘邦撕毁和约,尾随到垓下,楚汉双方随即展开决战。由于韩信等人的加入,刘邦实力大增,迫使项羽兵败自刎。

垓下之战结束后,韩信率军立刻返回定陶,安享齐王之乐。让韩信没想到的是,刘邦故伎重施,如上次在赵国修武一样,再次用“偷摸手段”夺了他的军权。“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刘邦步步为营,根本不给韩信任何于他不利的机会。而刘邦之所以屡屡出其不意夺韩信军权,一是内应的作用不能忽视,二是说明韩信的军队没有完全“姓韩”。这也是韩信在武涉与蒯彻轮番游说之下,始终没有叛汉自立的主要原因。

夺掉韩信军权之后,刘邦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暂时落下,然后在诸侯的拥戴下,就地称帝。

刘邦

有了皇帝的尊号,刘邦开始制定天下格局:封韩信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彭越为梁王、韩王信为韩王,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燕王臧荼几人的封国不变。

刘邦改封韩信的理由是,已故楚怀王(义帝)无后,韩信正好又是楚人。可是韩信在楚王位坐了也就一年光景,刘邦就将他诱捕至洛阳,改封淮阴侯。

韩信是淮县人,所谓“淮阴侯”,就是让他享整个淮阴县的食邑,地位和周勃、樊哙等人相同。淮阴侯是列侯,只有食邑,不掌管封地的行政权,没有军队,本人也不用回封地。

到此为止,韩信基本上没了实权。最重要的是,住在京城长安,免不了受刘邦的监视。

从一国诸侯王,变为区区一列侯,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况且还没有充分的自由,因此,韩信过得很郁闷,感觉前途暗淡无光。

回想曾经,豪迈冲天,如今小命却被刘邦攥在手里,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韩信一点儿都不甘心。所以他越想越憋屈窝火,渐渐产生了造反的意念,而且越来越强烈。

陈豨

手里没有军队,谈何容易?原来韩信手里有一张重要的牌可打,那就是外援。韩信的外援是陈豨。汉高帝八年(前199年),陈豨出任代国丞相,掌管代赵两国军权。

陈豨上任前,曾向韩信辞行,二人进行了一番深刻的交流。按韩信的说法:“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位高权重,掌天下精兵,不久便会遭人弹劾,引起刘邦的猜忌,到时由不得不反,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

韩信是陈豨最崇拜的偶像,他的话字字珠玑,如雷贯耳,陈豨牢记于心。

两年之后,陈豨举兵,刘邦前往平叛。韩信对陈豨寄予厚望,所以等刘邦失利的消息传来,他立刻用矫诏释放监狱刑徒,进攻吕后与太子刘盈。如此,里应外合,大事可成。

但就在韩信坐等刘邦兵败的消息时,他的一个家臣却向吕后告密,把他的谋反计划全盘托出。于是,吕后请来丞相萧何商议对策,最终决定由萧何以“庆功”为由,把韩信诱骗入宫,将其诛杀。

事后证明,吕后这招非常好使,没费吹灰之力就将韩信擒获。这种方式成本最低,如果吕后大张旗鼓地去抓韩信,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骚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行事,如一次小小的外科手术,干净利落,刀到患除。

韩信

事实上,韩信谋反的成功几率不大,就算他矫诏纠集起了监狱的刑徒,武器从那里来呢?还用矫诏骗开武库的大门吗?显然不大现实。

另外,吕后手里还握着南北两大禁军,监狱那帮乌合之众怎么能是禁军的对手。所以,韩信有些异想天开,这也是一大部分人不相信他谋反的原因。

总之,韩信的命运一直被刘邦掌控,从他追随刘邦,锋芒毕露的那一刻起,刘邦就将他视为潜在威胁,且用且防。在这种主观意识驱使下,刘邦只会将韩信牢牢控制在手里,又怎么可能让他拥有亲兵呢?即便有,也是刘邦一手安排,用意不是让他们帮着韩信造反,而是做他的“保镖”。

因此,不管韩信反意是否存在,但他必然混得很惨,能受他驭使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家臣。而如果主人韩信被擒,这些人就失去了主心骨,只能坐以待毙,或寻求自保,甚至做出污主之事,根本不可能有其他指望。

标签:

更多文章

  • 从细节看本质:宋江一人饮酒醉,酒桌上可看出宋江并非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一、重建的浔阳楼,按照名著描绘的样子,也在楼前树了一根望竿,上书“浔阳江正库”。浔阳即长江的旧称。“库”在宋代是官方经营的酒楼,正库是浔阳地方官营酒楼的总店,与“正库”相对应的“子库”,就是分店了。酒在宋代属于官方专卖之物,在浔阳地方私人酒店,必须从浔阳楼正库去买酒,再进行销售。二、宋江一人去浔阳楼

  • 韩信在背水一战的同时设置奇兵给赵军极大心理压力故可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楚汉争霸”时期,为挽回战略颓势、扭转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方针,命韩信、张耳等人率兵开辟北方战场。在击败魏王魏豹、平定魏地后,韩信率兵于汉三年(前204年)“后九月,破代兵”,攻占代地。代地被攻破后,代王赵歇率残兵逃入赵地。同年十月,按照

  • 汉武帝的政绩使其虽有很多过失但仍有很高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高度注重道德,是儒家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而所谓的德,其实可以分为私德与公德两个层面。德在私人领域的表现,就是私德;而表现在公共领域的部分,自然就是公德。按照儒家传统理论,前者属于“齐家”范围,包含帝王家族及后宫的内部事务;后者则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等更高级范畴,涵盖了帝王在治理国家等相关公共事务领域

  • 张献忠在四川恶行累累?一块石碑揭开谜底!专家:别抹黑张献忠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天启年间,陕西灾荒不断,不久之后便爆发了农民起义,高迎祥、王和尚、王大梁等人纷纷拥兵自立,此时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公元1630年,张献忠崭露头角,在家乡自己拉起一支队伍,自称八大王,由于张献忠有文化又足智多谋,在军中很快就树立了威信,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从此之后张献忠率部南征北

  • 汉武帝的一系列改革为后世夯实基础,汉宣帝则将此成就进行巩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

    汉武帝跟秦始皇很像,是中国帝王圈里的“巨人”;后世王朝的兴盛、帝王的成功,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汉宣帝就是第一个受益者。从秦到汉初,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模式曾经长期处于摸索状态。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并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为后世封建王朝打造了疆域的基本轮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消除

  • 朱元璋至少开了5次历史倒车?废除宰相制,为何还要搞内阁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首先,朱元璋恢复了分封制。好家伙,分封制还是汉朝、西晋那个年代的事情,明摆着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可老朱为了子孙享受荣华富贵,为了明朝江山永远姓朱,还是搞了分封制。老朱分封的儿子们,除了政权、财权以外,还有实实在在的兵权。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就是因为他有实力和朝廷抗衡。其次,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这也是没谁

  • 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为有为,表面重儒实则儒法并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可是,在他初即位之初,他却没有能真正地执掌皇权,因为当时他的祖母窦太后还掌控着皇权,窦太后领着一帮老臣和外戚把持着朝政。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崩逝,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但是,即便是汉武帝已经君临天下,但他仍然受到了两股力量的制约:一是朝中的老臣和外戚,王皇后、窦婴、田蚡等对朝政的控

  • 汉朝时期有多少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

  • 刘伯温死前留下一件宝贝,朱家后代找了近300年,最后被李自成识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刘伯温在帮朱元璋打仗的时候,善于排兵布阵,后来自己就把这些阵法写成了一本书,叫《百战奇谋》的兵书。民间传说,谁能够得到这本兵书,就能取得天下,在刘伯温去世以后,朱元璋第一反应不是伤心,而是派人去找这本兵书。派了自己的得力助手胡惟庸去找。胡惟庸来到了刘伯温的家里,先是吊唁一下,然后就问刘伯温的儿子,比

  • 如果朱允炆的老爹朱标不死而是顺利继位,最后他能否镇得住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允炆怎么当上皇帝,朱棣后人怎么评价朱标,朱允炆为什么只当了4年的皇帝

    史书记载朱标宽厚仁爱,但可不是人善可欺之人 朱元璋与嫡妻马皇后共生育了五个儿子,即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在五个嫡子中毫无疑问朱元璋最宠爱的就是长子朱标。据《明史》记载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南京,朱标的出生让在前线酣战的朱元璋十分高兴,当时朱元璋已经二十八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