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清王朝衰败,特别是闭关锁国、科技的落后,后期的慈禧政府已成强弩之末、积重难返之势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号称“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因为他是最早看到并接触外国新事物、新科技的人,却因自己的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将原本可以“拿来主义”的东西给吞噬了。说他是耽搁、阻止中国科技进步的罪魁祸首才算一点不为过、一点不怨。
乾隆皇帝
就说说万国来朝的乾隆盛世,叫你一睹他的所作所为
乾隆年间,中英两个大国实现了首次正式通使,和珅全程参与了两国之间最初的实质性接触。
有清一代,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乾隆时期,当时清廷管理外交事务的衙门由理藩院负责,和珅时任理藩院尚书。
中国与英国,是地球上相距最远的两个国家之一,中国是传统的大国,英国是新崛起的工业国家。乾隆五十七年,英国人主动要求出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上,乾隆比前朝保守得多,制定了限制对外贸易、约束外商活动、限制商民出海、管束稽查在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等。
英国人为扩大与中国的贸易交往,并想敲开东方大国清王朝的大门,主动出使中国,这次访华使团由乔治马嘎尔尼勋爵带队,阵容豪华,名义是参加第二年乾隆皇帝的八十三岁大寿庆典。
九个月后,英国使团的船队才到达中国,在澳门外的万山群岛附近抛锚等候。
经两广总督转奏,乾隆很高兴,下旨沿途做好接待并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登陆路。
当时乾隆在热河避暑,就由和珅负责在京城接待,和珅带领这个庞大的使团参观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殿堂楼阁、奇花异草及奇珍异宝让这些英国使臣大饱眼福,在乾隆的眼里,这些来使不过是恭祝皇帝寿辰的,但他们带来的礼物和人员却令人不解。
使团队伍中除了水手和祝寿的礼品之外,还配备了精通军事、科学与技术的人员,带来了大量稀奇古怪的东西。
在寿辰大礼上,马嘎尔尼递交了英国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还进献了五百九十多件礼品,都是当时英国的精品,也是英国先进工业技术的代表,大清素来讲究“薄来厚往”,分别赏赐英王及使团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等三千多件。
在热河行宫,祝寿完毕之后,英使团回到北京,按照清例,凡外国使者在京逗留不能超过四十天。于是马嘎尔尼以英王的名义向和珅说明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他请求朝廷准许使团人员留在京城,并开放通商口岸,扩大中英贸易,允许英国商人长居广州,对英国商船和商品免税,允许英国人在中国自由地传教等等。
经和珅呈奏,乾隆很认真地对待了这些要求,但乾隆骨子里认为英使只是同以前的外来小国一样,只是进行普通的觐见,提出这些要求实属过分,不可理喻,再加上英国使者的要求过多,因此,乾隆发出谕昭,对这些要求逐条批驳,认为英国人随随便便提要求,过分要求朝廷的恩典,实在是无知之举。
不久,英使团不得不在专人严密监视下启程离京。
心有芥蒂的乾隆专门下旨,要求沿途官员严加防范,以防这些蛮夷滋事。
两国总督还向使团展示了雄伟的军队,可笑的是,大刀长矛在现代工业武器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在热河行宫面见皇帝时,英使团为了打动中国的皇帝和官员,让他们答应通商的要求,特意带来了天文地理仪器、机械、枪炮、车辆、船只模型、图册等,在英使看来,这些精挑细选的礼物足以显示英国的最先进的实力,这也代表着当时世界上的最高科技水平,足以吸引住中国人的目光。
可惜当时掌权的是保守的乾隆,以及保守的系列大臣。
在乾隆的保守思想领导下,整个国家都陷入保守、无知和自大,这种思想充斥着朝廷内外,满朝文武、举国上下对新鲜事物毫无兴趣。
面对精密的天文仪器,乾隆认为那不过是简单的工巧之物,并没有什么难度,皇帝下令工部组织能工巧匠仿照,只可惜,这些科学仪器绝非简单地模仿就能制造的。
这些远道而来的,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学和数学仪器很快被废弃,车辆和船只模型根本就没有装配完就弃之一边,英国的技术人员欲演示各种机械,因没人关心而停滞。
在英使的邀请下,乾隆亲自观看了英国运来的大炮,并试放了一炮,这些新式大炮的威力很强大,乾隆很惊讶,但却并不觉得需要学习这些技术,理由是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是不仁慈的,而且只是蛮夷的雕虫小技,丝毫不感兴趣。
与中国人的态度不同,英国人对这个东方国家观察得十分细致,随行的科学家每看到一种自己所未见过的植物、动物,都用精确的数字、图表和文字详细地记录下来,能够带走的都尽量做成标本带到英国,每当看到全新的少数民族,英国人都要把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特色建筑等精心描述出来。
清政府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活动就这样结束,英国人看穿了这个国家,落后、固执、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在清政府的眼里,还是只有自己。认为自己是天朝,是最强大的,其他均为蛮夷之邦。
时光荏苒,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者最终还是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一片散沙的状况,任由列强疯狂瓜分羞辱,谁之过?
乾隆皇帝一己之私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崛起,那么好的发展机遇白白流逝,每一位国人都感痛惜、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