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少数民族昭武九姓,探究他们的来历,以及在唐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力

少数民族昭武九姓,探究他们的来历,以及在唐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26 更新时间:2024/2/16 5:49:12

前言

昭武九姓,又称昭武九姓、九姓胡、九姓胡姬,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北魏中晚期,因与鲜卑族同出一源的昭武鲜卑九姓而得名。

在北魏中期,孝文帝开始推行汉化政策,逐步汉化,以胡人之名,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的拓跋氏改为汉字姓,是因为拓跋部祖先本是匈奴的一支,与汉人姓氏相似;而在鲜卑内部,则以拓跋为国号。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功,为北方少数民族以汉姓为姓的现象打开了局面,此后,少数民族逐渐采用汉族姓氏。

昭武九姓是北魏鲜卑政权孝文帝汉化改革后,于太和十九年,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的一项汉化政策。最初是以鲜卑姓氏,如拓跋、元氏等,后来在孝文帝的强制推行下,改为汉字姓氏。

昭武九姓并非单纯指一个民族的姓氏,而是以鲜卑族拓跋氏为主体,包括拓跋氏、尔朱氏、长孙氏、尔朱氏八姓和蠕蠕氏一姓。

关于昭武九姓族源的探究

关于昭武九姓的族源,历来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九姓系出炎帝,为炎帝族的远祖;有学者认为九姓系出黄帝;还有学者认为九姓是指上古八大姓中的颛顼氏、帝舜、夏、商、周八大姓中的姬姓后裔。

根据以上的说法,笔者认为可以得出结论:九姓之祖为黄帝姬轩辕,而九姓中最早出现的两个姓氏是姬和姜。但这种说法在历史上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首先从《通志·氏族略》记载

“黄帝后有姬氏,曰轩辕,封于唐”可以看出在黄帝之前,有姬姓与姜姓两大部落,其中姬姓为姜氏部落。

而到了帝喾时期,“因封于唐”。《通志·氏族略》记载:

“周武王封颛顼之后于唐(在今河南新郑)。”

《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就是明确地将姬姓与姜姓两大部落联系起来了,认为黄帝是姬姓国的始祖。而到了帝时期,他的子孙又将姬姓与姜姓合并为一支部落,称为姬姓族。

而在《通志·氏族略》中,又将姬姓与姜姓合并为一支部落——姜氏族。由此可知,姬姓族与姜姓族并不是本源相连的两个部落,而是在黄帝时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部落集团。

后来,随着黄帝部落不断向四周扩张发展,在到达了西北地区后就定居下来了。而这也使得中原地区的黄帝后裔们逐渐地向四方分散开来。

而姬姓族与姜姓族也因此分为了两个不同的氏族集团:一个是以姬姓族为代表的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姬姓集团;另一个则是以姜姓族为代表的以西北地区为中心的姜姓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姬姓集团与以西北地区为中心的姜姓族集团,自然就是两个不同的氏族集团。因此,姬姓族与姜姓族各自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氏族集团:一个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姬姓集团,另一个则是以西北地区为中心的姜姓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九姓就产生了: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姬姓族,后来由于迁徙到了西北地区定居下来,并且发展壮大。因此就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而划分出了以姬姓为代表的姬姓集团与以西北地区为中心而划分出了以姜姓为代表的姜姓集团。

但无论从血缘上还是地域上来说,姬姓族与姜姓族都是同源的氏族集团。

相关概念的界定

昭武九姓是指在唐朝中后期,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特殊的文化地位和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

昭武九姓的分布区域:①昭武九姓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但这些地方在当时都属于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而其他地区相对来说则较为富庶繁华。

②由于四川作为当时唐王朝西南地区政治军事重镇,昭武九姓长期与川蜀地区政权交好,形成了互相扶持,彼此认同的局面。

③昭武九姓以四川为中心,逐渐向周边扩散。

唐朝中后期的昭武九姓:①昭武九姓族源:《新唐书》《旧唐书》记载的昭武九姓族源并非同一种,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权中所指也不一致。

②唐朝中后期社会政治因素:这是一个从封建盛世转向内忧外患的朝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大唐盛世的基础上又迎来了安史之乱这一重要的转折点,唐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对周边民族的影响也愈加复杂。

③昭武九姓文化: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以及中原汉族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

④昭武九姓经济:昭武九姓由于受各民族影响及各民族共同生活环境影响,使得其经济结构也日趋复杂。

⑤昭武九姓政治影响力:随着政治地位及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在唐代中后期昭武九姓逐渐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昭武九姓的主要人物:①昭武九姓的主要人物有:李敬玄李光弼、李晟、王忠嗣哥舒翰等。

②他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在唐朝中后期,通过对周边政权的用兵,利用军事活动扩大政治影响力,并且在与周边民族政权交往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③昭武九姓中李敬玄是唐代初期著名将领;李晟在唐朝中后期曾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王忠嗣是安史之乱后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之一,并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哥舒翰在平叛朱泚叛乱中立下战功,被封为左卫大将军。

结论:①昭武九姓虽然是一个民族概念,但又不是单一的一个民族,而是多个民族的统称。

②昭武九姓中的李敬玄、李晟、王忠嗣等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积极投身于唐朝的政治活动中。

③昭武九姓在唐朝中后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影响力,对唐王朝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昭武九姓是唐代中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他们在当时那个时代条件下,在与周边民族政权交往中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及其他因素,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特点及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文化。

昭武九姓在唐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力的表现

在唐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中,昭武九姓作为一个整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政治影响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昭武九姓是当时全国的一股政治势力。

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唐朝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在唐朝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虽然唐高祖时期为应对北周和隋朝的威胁而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但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来管理和统治这些藩国。

但随着唐朝势力的逐渐强大,皇帝们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对全国进行统治,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唐王朝统治者自身能力有限,所以便将权力分散到了各藩王手中。

这些藩王在自己属地内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武装力量,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当地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昭武九姓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便应运而生了。昭武九姓势力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唐朝皇帝对他们信任和器重。

第二,昭武九姓是当时社会上主要的士族集团。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社会上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当时他们在社会上占据了较高的地位。这些士族集团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士族集团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以世袭为核心而形成的政治势力集团,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主要包括士族和豪族两大类。

士族是指以世代为官或世代为学为官者;豪族则指有一定财产、身份和地位者。唐朝中后期时期,许多豪族成为了门阀士族的一部分,而这些士族则主要来源于唐朝时期以昭武九姓为首的九个大家族。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唐五代墓志铭并引》,我们可以看到,从隋朝开始,到唐朝时期,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些家族才逐渐形成了九个大家族。他们分别是:陈郡谢氏、琅琊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

唐朝时期的九个家族和隋朝时期的九个家族相比,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是他们都是来自于一个家族,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二是这些家族都有相当的文化底蕴,这一点也是其能够在当时社会上占据较大地位的原因之一;三是他们在政治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四是他们的声望很高,在社会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昭武九姓在唐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力评价

唐代中后期,随着唐王朝政治的衰落,在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出现了权力更迭。在这种情况下,昭武九姓的家族政治也出现了衰落和改变。

唐朝中后期,由于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相互结为姻亲,从而在政治上结成了利益同盟,而且这一联盟是通过唐朝皇室的认可和支持来实现的。

因此,昭武九姓家族的成员往往以皇室宗亲为自身的政治资本,凭借着这一身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政治利益。

在唐朝中后期,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结成的利益同盟对唐朝皇室成员和其他社会上层人物的影响力也开始逐渐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结成的政治同盟开始动摇。虽然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仍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交往和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却没有之前那么牢固。

同时,昭武九姓家族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部分昭武九姓家族成员在唐朝中后期政治斗争中被贬官或流放,其本人在朝廷中也就失去了政治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唐朝中后期,随着唐室的衰落和皇室权力地位的下降,唐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也逐渐削弱。

因此,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结成的政治同盟也随之失去了政治影响力;同时,随着唐朝后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结成的政治同盟也开始逐渐衰落。

总之,在唐朝中后期以后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结成的政治同盟也随之消失了。

在唐朝中后期,随着唐王朝政治的衰落和皇室权力地位的下降,唐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身统治地位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就只能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打压地方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势力为了自保就必须通过联姻来建立政治联盟。因此,在唐朝中后期以后,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结成的政治同盟也开始逐渐消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昭武九姓家族成员之间结成的政治同盟也就不再是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因素了。

笔者观点

昭武九姓是在唐王朝前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群体,其影响力也随着唐王朝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其中尤以李唐宗室与文臣武将为甚。

李唐王朝从开国到鼎盛,再到安史之乱后逐渐衰亡,在整个唐宗室成员的分布和发展中,昭武九姓是一个重要群体。

从唐高祖李渊开始到唐宣宗李忱为止,李唐王朝共经历了五位皇帝,昭武九姓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其中特别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的出现,昭武九姓在唐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力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1.范文澜、罗尔纲等著:《旧唐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曾昭伦等编:《昭武九姓姓氏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王双怀:《唐代九姓的分布与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标签:

更多文章

  • 齐桓公被活活饿死 是自己作死还是臣子不贤 史学家司马迁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齐桓公是饿死还是病死,齐桓公42集完整版,齐桓公的成语典故

    [var1]小白病重之后,村里的大权落在易牙等人的手里。他们编造谎言就把村长幽禁在别墅里面,把院落墙加高到了三丈,门虽然留着但是从里面锁死了。这一下子断绝了和外面的一切联系,最让小白难受的是连饭都不给送,只留下一个狗洞,每日让人观察他死了没有。可怜村长小白一代夏镇霸主,到了现在居然被囚禁在这比囚牢还

  • 春秋战国的大忽悠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就开始纷纷试图变法壮大自己,因此,各大佬之间的战争与外交变得更加激烈。其中,玩儿比较狠的有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与此同时,其他宝宝也开始升级打怪。比如赵国的赵武灵王改革、齐国邹忌的整顿、燕国的子之改革。有的变法成功了,有的变法失败。但大多数变法的都没好下场。

  • 韩茂莉、唐晓峰、陈晓珊:历史地理解释下的中国大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var1]韩茂莉:很多年前,唐晓峰老师写过一本《人文地理随笔》,确切地讲,《人文地理随笔》应该是历史人文地理随笔,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和好评。像这样能够把专业推向社会,用大家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完成一本著作,说实在的,这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事情,但是做起来不是很容易。 很多朋友对历史地理是有兴趣

  • 觉醒年代:蔡元培道出百家争鸣二次出现原因,其管理哲学值得借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百家争鸣”应该是很多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局面,然而这种不同学派涌现并争芳斗艳的局面在我国历史上仅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是民国。战火纷飞的民国之所以能出现百家争鸣,蔡元培在与陈独秀的对谈中给出了答案。[var1]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蔡元培,请来了陈独秀当北大的文科学长,对此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不

  • 李世民的“傻 ”弟弟:一生忙着胡作非为,连武则天都懒得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像南北朝时期,年仅9岁的新安王刘子鸾,被刚登上皇位的哥哥刘子业,以蓄意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刘子鸾在临终前,只留下一句“愿身不复生王家。”的千古悲叹!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靠着杀兄屠弟,逼父亲退位而上位的,为了不留后患,还将李建成、李元吉府中的男丁一并杀死,一场玄武门之变,把帝王家的无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但

  • 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唐朝能活着就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安史之乱后,唐朝能活着就不错了,要什么自行车?还要什么盛世?唐朝在军事上是守外虚内政策,主要兵力都在沿传统的长城线一线排开的各个节度使手里,朝廷自己能够直接掌握的禁军数量很小。所以,唐玄宗在前期一直采用的是在各个藩镇之间搞平衡,用其他藩镇开威慑和约束那些存在风险的藩镇,朝廷自己直接掌握的军队,也就是

  • 商鞅变法为何备受后世推崇?重新塑造中华尚武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养成是炎黄子孙血脉中的天性,其实这种尚武精神的养成,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纷繁战乱,在与其他部族不断发生战争和列国争霸的过程中,想要生存,就必须尚武图强,才不至于被别国吞并,而这种尚武精神的塑造又以商鞅变法最具代表性。[var1]秦国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变法成功的

  • 讨论隋唐时期长安以及周围小商户对普通百姓生活上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首都到底是洛阳还是长安,隋唐西市,隋唐名将一览表

    前言作为隋唐王朝的首都,长安聚集了大量的高官、贵族、当地居民和旅居者。对消费品的高需求带来的利润前景吸引了商家。长安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由于这些原因,长安成为了中小商人、富商、少数民族商人和外国商人的聚集地。所有这些商人都从事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并以惊人的多样化手段赚钱。那些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

  • 论唐朝皇帝尊号的由来以及它是怎样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皇帝尊号列表,皇帝尊号是怎么来的,慈禧尊号的由来

    作者前言唐朝皇帝尊号制度是唐朝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制度,并且得到了皇帝的普遍认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唐代文化繁荣,各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和成就,而这种文化繁荣的背景下,产生了以皇帝尊号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等相关内容。唐朝皇帝尊号制度在唐代得

  • 诗中有乐 乐中有诗—李白诗歌与民间音乐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前言从唐朝后期至近代,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尽管其研究的成果颇多,但对其如何参与到文学创作、如何参与到诗歌的创作等方面,研究则相对薄弱。李白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之一,其诗被誉为“仙才”,但他并非纯粹的“隐士”(当然李白的诗作也颇具隐士之风),他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且以其非凡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