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陷入经济危机,差点万劫不复,是这个人补好了船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陷入经济危机,差点万劫不复,是这个人补好了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71 更新时间:2023/12/12 1:39:28

比起局部的战乱和动荡,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迎来了自身最大的危机,也就是经济危机。失去经济支撑的大唐机器就如失去了维持运转的动能,朝的统治随时会面临崩盘。这种经济引发的危机比战争恐怖百倍,它通常在人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之下,就悄悄地改变了个人以及王朝的命运。

危机四伏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就如一把超级武器,将大唐射得千疮百孔。脆弱的小农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国家多个地区还出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景象。《旧唐书》记载:''中间宇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即乏军储,又鲜人力。''

我们从诗圣杜甫的诗句中,更能感受到大唐被安史之乱改变的模样:''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唐玄宗天宝元年,全国有852.6万户、4891万人,天宝十三年,有906.9万户、5288万人。但是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乾元三年,全国就只有293.3万户、1699万人,这意味着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人口直接下降了一半以上。

王朝的统治是建立于小农经济之上,而小农经济的发展是建立于人口之上。人口下降如此多的唐朝,可想而知它的经济不仅处在寒冬之中,此时的寒冬还下起了冰雹。有地方官员在给朝廷呈报的奏折中写道:''关中人口,十去其七。''根据当时的统计,全国纳税人口占比很小。以乾元三年为例,当年的纳税人口仅有237万,还不足安史之乱前的三分之一。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还体现在当时的物价上,在''开元盛世'',两京的米价是每斗不超过20,面每斗不超过32文,而一匹绢不超过210文。史书对当时物价的评价极高,认为''自后天下无贵物''。

而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物价飞速上涨,比如今的股市更加恐怖。当时的米价上涨到每斗400文,有些严重缺粮食的地方,米价更是上涨到了恐怖的1000文至1400文之间。这前后的差别高达数十倍,百姓苦不堪言,连地主阶级都度日如年。

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锐减、物价飞涨、民生凋敝等情况,就是劫后余生的朝廷面临的最大危机,一步走错,就会落入万丈深渊。

在这种情况之下,唐肃宗提拔时任户部侍郎刘晏为吏部尚书皆中书省下平章事。中书省下平章事就是唐朝的宰相官职,皇帝将臣子的最高权力交给了刘晏。帝国的命运系在他一人身上,帝国的马车究竟能不能继续跑下去,这一切都看刘晏的决策了。

那么刘宴是何许人也?

刘晏非常幸运,他出生于唐朝开元三年,此时正值''开元盛世''。他从小就展示了自己超乎常人的天赋,《三字经》记载:''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一位七岁的小孩,已经入仕,成为了大唐的公务人员,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入仕的呢?

唐玄宗曾经去泰山封禅,刚好要经过刘晏的家乡。此时的刘晏虽然只有七岁,但他却做了绝大多数大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拿着自己写的《东封书》在半路拦下了太宗的马车,太宗听闻一位小孩子居然要见自己,顿时觉得十分好奇,于是召见了刘晏。

见到太宗的刘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怯场,引得一众官员纷纷称奇。宰相张悦于是当场出题考考刘宴,刘宴皆对答如流。太宗对刘宴的表现十分满意,于是授予刘宴秘书省正宇的官职,也就是掌管校书的官员。相传杨贵妃十分喜欢这个孩子,还将刘宴亲自抱在腿上,为他画了眉。

唐太宗和杨贵妃对刘宴的喜爱与欣赏,让刘宴幼小的心里种下了报效国家的种子。太宗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小孩将成为日后大唐的大功臣。

长大后的刘宴步步高升,一路坐到户部侍郎的职位。然而大唐的气数却与之相反,由盛转衰,就如即将熄灭的蜡烛一般。

刘宴到底能不能让蜡烛保持燃烧呢?

扭转乾坤

民以食为天,刘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居高不下的粮价,让百姓能够生存下去。对于粮价的控制,历代都遵循着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平籴法。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朝廷在农作物收成好的时候,大量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然后等到农作物收成欠佳的时候,再将收回的粮食以收购价卖出。

通过这个方法,就能达到''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情况的发生。汉宣帝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平籴仓,晋武帝时期又制定了''通籴法'',北魏中期实行了''和籴制''。唐朝延续了历代的做法,践行平籴法。

但是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库存的粮食早已用尽,所以平籴法对于此时的唐朝已经失去了作用。刘晏只能凭借自身的才能,重新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其中的难度堪比登天。

刘晏没有着急采取行动,而是对大唐的局面展开了细致的调研。之后他发现粮价过高的原因完全是由供给不足造成的,江南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再加上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因此江南的农业生产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

所以江南地区有大量的余粮,如果把余粮运往北方区域,那么粮价自然会下跌。可是在运粮之前,刘晏必须解决粮食转运的问题。唐朝运粮的主要方式是漕运,但是安史之乱对大唐的运输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运输成本高昂、运输效率低下的情况。除此之外,唐朝的漕运系统内,出现了大量官商勾结的情况,他们任意征用百姓运粮,却不给报酬,这直接导致无人愿意运粮。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策,刘晏针对这些情况,直接上朝廷将漕运的业务收归国有,由国家出面运粮。另外,刘晏还兴办了十个造船厂,以保证漕运的需求。之后他大力征调人力疏通河道,保证粮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往北方。

漕运的成功解决了北方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粮食的价格迅速下降,百姓得以吃得起饭。但是光是调控物价是无法让唐朝彻底走出经济危机的,刘晏于是又对盐政进行了改革。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历代基本都是对盐业实行专管专卖。在唐朝之前,盐业基本的管理模式是这样的:盐户负责制盐,之后统一卖给政府,政府则负责从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随之引发了一个问题:官府想要腐败的时候,通常从盐业下手,造成了盐价高昂的情况,诸多百姓根本承担不起盐价。

刘宴为了让盐价保持平衡,于是引入了商人的参与。将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交给了商人,政府只负责收购和批发两个环节。商人的介入提高了效率,激发了市场的活力。经过这次改革之后,国家放弃了专卖的收入,转而收取商人的税。结果国家在盐业方面的收入不降反升,改革实施的第三年,国家的盐业收入已经比改革前多了十倍。

通过对粮价的管控以及盐业的改革,大唐的经济开始复苏,帝国重新焕发了生机。刘晏为了巩固改革的果实,又大力减税减赋。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还陆续爆发了多场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过重的赋税。赋税太重、征收不科学是大唐的一个现实问题,动摇国本的稳固。刘宴坚持''养民为先''和''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宗旨,对各种赋税进行了普遍的降低。

另外,他还将纳税的时间分为夏秋两季,解决了农户的困难。他还减轻了工商户的赋税,在改革之前,商户每年需要上交的赋税基本在4000文左右,通过改革之后,商户每年只需上交500文。这充分鼓励了商户的活跃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通过刘晏的这三种改革举措之后,唐朝的经济危机彻底解除了。人们在低粮价、低赋税的社会状态下,解决了自身的生活困难。当生存不再成为威胁之后,百姓们就有更多的余力投入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中。综合而言,刘宴举措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出现在当时的社会中,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虽然唐朝再也回不到''开元盛世''的样子,但是却维护了国祚的延续。刘晏以一己之力,让大唐得以延续140多年。太宗对刘晏的赏识,应该是他一生中做得最好的投资。

参考文献:

《旧唐书》

《二十四史》

《中国人口史》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文章

  • 如果他晚死十年,就不会战国七雄—你知道他是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七雄排名一览表,战国七雄那点事无非就是瞎忽悠,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人

    假如他晚死十年,就不会有三家分晋,更不会战国七雄了,你知道他是谁吗?我最崇拜的少年英雄,答对有奖![var1]他用雷霆手段稳住局面,然后重要有才有德之人![var1]他亲自为赵氏一族平反,然后诛杀屠岸贾![var1]他大合诸侯,对“尊王攘夷”不屑一顾![var1]他如果再多活10年,绝对能取周天子而

  • 安史之乱不仅让大唐王朝一蹶不振,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图解,安史之乱45集免费观看,安史之乱评书全部

    除此之外,安史之乱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大唐王朝的版图已经拓展到了中亚地区。当时,突厥、高昌、龟兹、吐谷浑等西域诸国都被消灭,臣服在安西都护府之下,中原王朝从此可以和中亚甚至是欧洲地区直接联系。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军队大部分都调回到中原王朝参与平叛。安西都护

  • 号称勇士的他,一见到秦王政就色变振恐,真的勇士,还是纸老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不复还,主角荆轲和秦舞阳为了燕国的安宁,抱死去秦国刺杀嬴政,结果嬴政在咸阳宫接待他们的时候,秦舞阳的脸变颜变色,露出了破绽被嬴政察觉,只允许荆轲带着地图,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木匣上殿,最终被嬴政发现图中有匕首,在大殿上走了几个回合,荆轲最终被杀,还留下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成

  • 少数民族昭武九姓,探究他们的来历,以及在唐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前言昭武九姓,又称昭武九姓、九姓胡、九姓胡姬,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北魏中晚期,因与鲜卑族同出一源的昭武鲜卑九姓而得名。在北魏中期,孝文帝开始推行汉化政策,逐步汉化,以胡人之名,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的拓跋氏改为汉字姓,是因为拓跋部祖先本是匈奴的一支,与汉人姓氏相似;而在鲜卑内部,则

  • 齐桓公被活活饿死 是自己作死还是臣子不贤 史学家司马迁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齐桓公是饿死还是病死,齐桓公42集完整版,齐桓公的成语典故

    [var1]小白病重之后,村里的大权落在易牙等人的手里。他们编造谎言就把村长幽禁在别墅里面,把院落墙加高到了三丈,门虽然留着但是从里面锁死了。这一下子断绝了和外面的一切联系,最让小白难受的是连饭都不给送,只留下一个狗洞,每日让人观察他死了没有。可怜村长小白一代夏镇霸主,到了现在居然被囚禁在这比囚牢还

  • 春秋战国的大忽悠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就开始纷纷试图变法壮大自己,因此,各大佬之间的战争与外交变得更加激烈。其中,玩儿比较狠的有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与此同时,其他宝宝也开始升级打怪。比如赵国的赵武灵王改革、齐国邹忌的整顿、燕国的子之改革。有的变法成功了,有的变法失败。但大多数变法的都没好下场。

  • 韩茂莉、唐晓峰、陈晓珊:历史地理解释下的中国大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var1]韩茂莉:很多年前,唐晓峰老师写过一本《人文地理随笔》,确切地讲,《人文地理随笔》应该是历史人文地理随笔,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和好评。像这样能够把专业推向社会,用大家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完成一本著作,说实在的,这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事情,但是做起来不是很容易。 很多朋友对历史地理是有兴趣

  • 觉醒年代:蔡元培道出百家争鸣二次出现原因,其管理哲学值得借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百家争鸣”应该是很多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局面,然而这种不同学派涌现并争芳斗艳的局面在我国历史上仅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是民国。战火纷飞的民国之所以能出现百家争鸣,蔡元培在与陈独秀的对谈中给出了答案。[var1]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蔡元培,请来了陈独秀当北大的文科学长,对此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不

  • 李世民的“傻 ”弟弟:一生忙着胡作非为,连武则天都懒得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像南北朝时期,年仅9岁的新安王刘子鸾,被刚登上皇位的哥哥刘子业,以蓄意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刘子鸾在临终前,只留下一句“愿身不复生王家。”的千古悲叹!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靠着杀兄屠弟,逼父亲退位而上位的,为了不留后患,还将李建成、李元吉府中的男丁一并杀死,一场玄武门之变,把帝王家的无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但

  • 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唐朝能活着就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安史之乱后,唐朝能活着就不错了,要什么自行车?还要什么盛世?唐朝在军事上是守外虚内政策,主要兵力都在沿传统的长城线一线排开的各个节度使手里,朝廷自己能够直接掌握的禁军数量很小。所以,唐玄宗在前期一直采用的是在各个藩镇之间搞平衡,用其他藩镇开威慑和约束那些存在风险的藩镇,朝廷自己直接掌握的军队,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