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长平之战,一场记录了赵国衰亡的史实。这场战役以满怀壮志开场,全军覆没收尾。长平之战是赵括的锅吗?
千百年来,他的纸上谈兵成了人们的笑谈。但赵国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即使是换做“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这场败局也无可挽救。
合于利而动,不合余力而止
赵国的开场和落幕都充满了戏剧性。三家分晋时赵国残忍的做法,在秦国一统天下的时刻,原封不动的又报应在了赵国的头上。
[var1]
公元前262年,野王的陷落,让韩国的江山社稷风雨飘摇,成了孤悬之地的上党被韩国王室割让给秦国。但韩国的意愿,却不代表上党人民的意愿。
上党拒绝归秦,并求援赵国,自请归入赵国。这时候,接不接受上党,成了一个问题。赵国朝野意见不和,一部分大臣认为这明显是韩国抛出来的陷阱,明显是嫁祸。
另一部分人认为,白给的17座城池,岂有不要之理,那就和傻子无异了。赵孝成王几乎只犹豫片刻,就接受了上党。
[var1]
赵国还在为得了块肥肉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他这是在自掘坟茔。赵孝成王很快就知道,他的确挺傻,因为一块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肥肉,差点断送祖宗的基业。
上党的地理位置占尽了天时地利,原本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上党与赵、魏两国接壤,可想而知,得了上党,把握住了赵国和魏国的命脉易如反掌。
到嘴的鸭子飞了,秦国当然生气。既然赵国活腻味了,秦国也不介意一块收拾了。赵国这一顿操作,反倒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var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愤怒的秦国攻打赵国,长平之战开启了。双方各自屯兵数十万,这场战争,僵持了两年多。而这两年里,统帅大军的还是廉颇。
这场战争消耗了太多的物资。两年过去,廉颇老矣,前线物资不足,齐国这时候也不愿意借粮给赵国。
[var1]
目光短浅,沉不住气的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的反对,执意派出熟读兵法的赵括,取代廉颇,想要速战速决。
赵括没有继承他父亲的骁勇善战,他从小熟读兵法,自认为自己天下无双,无人能敌,他没有见识过战场的残酷。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兵家当世第一人。
再看看秦国派出了谁作为主将?白起。白起是谁?一个被称为“杀神”的人。作为秦国的利剑,为秦国的大一统立下了赫赫战功。试问六国之中,谁不怕白起。
[var1]
除了白起,还有蒙骜,王翦。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赵括,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对战一众驰聘战场多年的老狐狸。
赵括是个无能之辈,但赵孝成王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赵括自己当然也没有意识到。赵括对于早年间父亲的劝告无动于衷。
廉颇坚守长平近三年,秦军都没有讨到好处,但主将换成赵括之后,不到两个月四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
[var1]
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赵括在奔赴战场后,还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了解军情,不稳定军心,不根据实战来拟定作战计划,反而跑去搞什么人员调动。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他换掉了廉颇原来的部署,原本的军事系统就此打乱。兵家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他也没有落到实处。
[var1]
廉颇主张守,赵括主张攻。不去了解秦国的实力,就贸然出兵。赵括这一出正中秦军下怀。
出兵之后,被打得措手不及,全军被包围。如果此时突围,还有一线生机,但赵括这时又犯了糊涂。
或许是被秦国的勇猛吓傻了,在被围困的四十几天后,他才想起来要突围。但早已失去良机,被困这么多天,早已弹尽粮绝。突围失败,赵括也被秦军杀死。
[var1]
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有人问如果长平之战换成李牧来做主帅会怎么样呢?那么答案只有一个,也一样无法取胜。只是赵国或许不会到全军覆没,山穷水尽的地步。
且不说能不能赢。李牧出生时间不详,但他大破匈奴是在公元前265年。而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时,李牧还挺年轻。
[var1]
李牧年轻时剧照
李牧前期几乎没什么名气,他大破匈奴后,再次出现已经是公元前243年了。而他没有出现过的这段时间很有可能是在驻守边关,毕竟匈奴和燕国的威慑力同样巨大。
李牧在赵国后期,担任了很重要的角色,匈奴的十万人马被他收拾干净,后期秦国在他手里也没有讨到便宜。
李牧带出来的兵作战迅速,战斗力还很强。如果长平之战是李牧主导,赵国不至于那么狼狈。
[var1]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处于巅峰时刻,但这一代枭雄却被活活饿死。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就在走下坡路了,还是坐滑梯的那种速度。
放眼赵国,能用的武将少之又少,除了廉颇,只有田单,乐毅。乐毅,田单都是能人,但他们的身份特殊,赵国不可能派遣他们去。
廉颇资历最老,李牧那个时候级别很有可能还够不上,与秦军对战,只有赵括他爹赵奢赢过,虎父无犬子,所以赵孝成王想当然的就派赵括做了这统帅。
[var1]
赵国败了,长平一战后,赵国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筹码。长平之战的失败,除了赵括,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
此时赵国的内政混乱,主君不堪重负。而且,长平之战消耗了太多粮草。还得向齐国借粮草,这一战,赵国打的窝囊,举国之力都没有赢。
后记
赵国最后的岁月,是李牧凭一人之力顶起了赵国的天,但李牧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友军和效忠的主君手里。
[var1]
“李牧死,赵国亡”。李牧死后一年,赵国灭亡。其他诸侯国意识到秦国的强大,想要纵横联合共同抵御秦国,但终究也是徒劳。
赵国历经12代主君,就发生了11次内乱。除了赵武灵王,其他的主君大多不值一提。赵国的治国之道就存在着很多的漏洞,没人加以改正,任由漏洞越来越大,拖垮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