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临终反复念叨4个字,朱允炆装作没听见,太祖最后气绝身亡

朱元璋临终反复念叨4个字,朱允炆装作没听见,太祖最后气绝身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798 更新时间:2023/12/12 6:51:10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位一直都是让无数人向往的存在,它不仅仅象征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奢华生活,更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为了能够坐上那个宝座,许多人呕心沥血、倾尽所有,甚至不惜兄弟、父子之间刀兵相向。

初唐时期的“玄武门之变”、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不外如是,更不要说史上一些叔侄之间,为争夺皇位,大打出手的事情了。

在我国明朝时,有一段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故事格外惹人注目,那便是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了。

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燕王朱棣最后成功地从朱允炆手中夺得了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不知所踪。

不过其实早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曾反复地说四个字,想要为朱允炆铺路,谁知朱允炆装作没听见,最后朱元璋气绝身亡。

或许如果朱允炆当时能够及时给予朱元璋回应,那么他也不至于被朱棣夺走了江山。

故事,还要从朱元璋挑选继承者说起。

01 太子先逝

朱元璋是我国史上为数不多的草根皇帝之一,并且论及出身,朱元璋可能是最差的一个。

他本出身贫农,为了生存他没有学习过什么知识,早早地便给地主家放牛补贴家用。

后来时运不济,碰到天灾,无奈之下他只好与家人分别寻求生路。

为了生活,他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碰到好友才加入了起义军,才算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

在加入起义军之后,他凭借着悍不畏死又老实本分的性格,成功获得了领导的注意。

他的官职也随着他的战功增加而不断提升,渐渐地组织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势力。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第一件事便是给自己选继位者,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所选定的人,便是他的嫡长子朱标

那时候的朱标虽然还仅仅一个世子,朱元璋也仅仅是一个自封的王,但是朱元璋对于朱标的要求却极为严格。

他要求朱标“要时时体察民情,虽然出身富贵,但是却不能忘记民间疾苦,要宅心仁厚。”并且朱元璋还为朱标请了多位名师,教导他。

在朱元璋的培养之下,朱标很快就具备了一位明主的气质。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成为明朝的开国君主,而朱标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储。

虽然身份、地位水涨船高,但是在朱元璋的培养之下,朱标仍然没有任何的傲气,待人接物谦虚有礼,同时还十分地体恤百姓。

为了让朱标未来更好的执掌大权,做一名合格的君主。

朱元璋便带着朱标一同上朝,让他提前参与国事。并且还会交代给朱标一些要事去办,提前适应该如何做一名明主。

朱标也没有愧对朱元璋的信任,凡事必定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然而也正因如此,朱标变得日益劳累,最终身体出现了异样,积劳成疾早早地便病逝了。

02 皇长孙继位

丧子之痛,让朱元璋心痛万分,不过在朱标病逝后,年迈的朱元璋首先要做的,便是抓紧时间,确定新的皇储。

朱标病逝后,皇储必定从朱元璋剩下的几个儿子,以及朱标的孩子们中选取。

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朱元璋还是决定听从大臣们的建议,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长孙,并由他继承江山大统。

可是朱允炆当时的年纪还小,在朝中的根基还不稳,如果不作任何铺垫,那么纵使朱允炆成功即位,也有可能被他人夺走宝座。

因此朱元璋开始了一系列的安排,甚至不惜将曾经那些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兄弟”一一处死。

可是大臣们他舍得杀,他自己的孩子他却不舍得,更何况当时他已经将其他的孩子们都封为藩王,他们没有夺权的意思,朱元璋也不好下杀手。

在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子嗣当中,燕王朱棣是最有野心的一个,同样也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朱标在世时,由于他对朱标心服口服,因此也无心皇位,可朱标病逝后,谁也不能保证,朱棣是否会对朱允炆出手。

所以朱元璋对于朱标时刻提防,生怕他在自己死后,与朱允炆争抢皇位。甚至不惜派人给他的儿子们下旨,就算自己故去后,也不许他们进京为自己悼念。

03 朱元璋临终前的挂念

可是朱元璋虽然明令禁止儿子们回京,却在自己的弥留之际经常说四个字,“燕王何在?”。

按照常理来说,朱元璋既然已经下旨让朱棣留守,自然也不希望他回京,可是他在弥留之际,却一直在说这句话。

这让朱允炆心中不禁充满了不安,他担心是不是朱元璋想要改变主意,将皇位传给朱棣。

因此面对着朱元璋临终前的询问,朱允炆就当没听见,每当朱元璋问这个问题时,朱允炆就会很巧妙地“错过去”。

而这也使得朱元璋临死前的疑问,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从朱允炆的角度讲,他担心大权旁落,因此对于朱元璋的提问一直置之不理,可是他并没有考虑过,朱元璋问这句话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相传,朱元璋在自己弥留之前曾召朱棣入宫,可是在朱棣程后,朱允炆又派人将朱棣给赶了回去。

如果朱元璋真的有意将皇位传给朱棣的话,大可不必费此周章,直接下一道诏书便可。

因此我们不难猜到,朱元璋之所以召见朱棣,很可能还有其他用意,比如彻底打消朱棣称帝之心,又或者想让朱棣好好辅佐朱允炆。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朱允炆称帝后,害怕自己叔叔们的势力,因此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开始削藩,不过由于他太过雷厉风行,并且根基维稳。

因此便被朱棣迅速以清兵侧的名义率兵进京,朱允炆最后也不知所终,皇位还是落到了朱棣的头上。

更多文章

  • 忽必烈庶子无资格即位,且长孙很少与忽必烈会面故铁穆耳得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这么一来蒙古人的习俗就这么被破坏了,大家越来越不重视忽里台大会,反而对中原地区的嫡子继承制很感兴趣。此后不光中原人看重嫡子继承制度,在蒙古也是一样,只有嫡子才有资格承袭老爹的所有家产。这也是为啥明朝取代元朝后,坚定不移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成吉思汗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据《元史》宗室世系表等史

  • 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最优秀的三位名将是谁?他们改变了历史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东汉末年以后,西晋初年以前,这一段时间,我们习惯称之为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名人辈出,这是一个乱世,所以英雄也就跟着多了起来。响当当的人物自然是少不了,比如说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三国的领袖,自然是最重要的核心人物。此外还有诸葛亮鲁肃司马懿,这些足以问鼎天下的谋士。三国时期的名将那就更多了,如果非要在三国历

  • 花云被陈友谅所俘后力战而死,朱元璋极为照顾其子,正德时为之立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现在好不容易大获全胜,君臣上下正在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带着一个尚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来到了朱元璋面前。当得知这是花云之子后,连一向铁石心肠的朱元璋也不禁动容,将他抱在自己怀中哽咽不已。《明太祖实录》记载:“上闻花云儿也,即呼入见。孙氏抱儿拜且泣,上亦泣,置儿膝上曰:‘此花云子,将种也!

  • 专家:李白已绝后,江苏李村不服,称他们都是李白后人有家谱为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白家族世系图,李白离开第二次长安是谁陪着李白,李白后代几世

    据史书记载,李白曾经有过一子两女。公元八百多年,李白去世后,他的好友之子范传正曾经走遍大江南北,只为找到李白的后人。历经多年的寻找,范传正终于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当时她们已经嫁给了当地的农民,至于李白唯一的孙子则不知所终。那么李白是不是存留在这个世上并且成为一个宗族流传下来了呢?据悉,在2005年

  • 唐朝和明朝谁的下限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估计在网上肯定又会掀起争论。唐朝和明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但也都经历了衰落和动荡。下限这个概念也不太容易界定,因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和评价。我只能根据一些资料,写出一些参考意见来回答,但不一定准确或全面,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难回答了,就像每个人

  • 他虽然不如李世民出名,却是隋末帝王中最有良心的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隋末乱世,萧铣也算得上一号,出身于西梁皇室,其叔伯姑姑就是隋炀帝的大老婆萧后,自己还当过皇帝,好歹也是地方一把手。萧铣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庭也没落了,他长大之后,只好开了个书店,以卖书为生。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是萧铣侍奉母亲很孝顺。后来,隋炀帝杨广册立萧铣的叔伯姑母萧妃为皇

  • 一朝宋韵千古情,汝窑美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 隋唐十八杰之一罗成,被陷害深陷泥潭,乱箭射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唐四个版本罗成之死,女主穿越隋唐爱上罗成,隋唐名将罗成

    罗成长相眉清目秀,就是不苟言笑,并且精通枪法,有着一个冷面寒枪俏罗成的称号,秦琼则使用的是双锏。罗成和秦琼以及程咬金等都在贾家楼结义,罗成在最末位。和秦琼结拜是因为当时受到父母的委托,带领北平的王府将领去给秦琼的母亲贺寿。当时秦琼的母亲已经六十大寿,罗成当时有点自负武功高强,边走边喊自己有很多的钱财

  • 包拯到底是不是清官?包拯墓中盗墓贼留言,让真相得以大白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包拯怎么死的最终结局,包拯女儿图片,包拯铡自己妹妹

    上世纪70年代,合肥钢二厂在扩建的时候,位于该厂附近的所有坟墓需要迁走,而当时的安徽省博物馆着手对周围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发掘,共发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砖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墓志、瓷器、银器、铜器、陶器共计50余件。尤其是包公墓志上,洋洋洒洒3000多字,不仅记录了包公一生的生

  • 刘裕:南朝第一帝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阶层的锁链是可以打碎的。这是宋武帝刘裕的经历将要告诉我们的。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的祖先,据说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永嘉之乱时,家族随晋室南迁至京口,沦为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次等士族”。他的乳名叫“寄奴”,有寄人篱下、身如浮萍之意,一听就是个苦命人。刘裕出生时家里很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