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代的“泓水之战”,为何说它是“礼利分化”的标志事件?

春秋时代的“泓水之战”,为何说它是“礼利分化”的标志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363 更新时间:2024/2/17 3:57:48

[var1]

这就是所谓的“骑士精神”,同样,假如你穿越到战国时代的日本并且成为一名武士,你同样需要遵守“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假如你再穿越到中国春秋时代,尤其是发生在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的战场上,那么你就会看到一位君王在死板的等待对方排兵列阵,待对方摆好阵型以后,他才开始下令让士兵发起冲锋。

你可能会感到疑惑,从来没有像这样打仗的,明明可以趁着敌人阵型还没有摆开的时候袭击对方,为何要等对方完全做好了准备之后,才命令自己的士兵发起攻击呢?

礼战和利战的演变何谓礼战?

《孟子》一书中有一篇文章记载于《尽心·下》,它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简单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礼义的战争,因为只有周天子可以发动战争,这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所以诸侯之间是不能相互发动战争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为了恢复周礼而奔走一生,更是对诸侯们破坏礼制进行强烈批评。

[var1]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发生在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我们不能完全将它定义为“礼战”,但是这场战争有“礼战”的色彩,它还残存着周朝晚期“礼乐制度”的影子,尽管从战争史的角度去看,这是一场愚蠢到家的战争,但是如果从道德、从文明的角度去看,它却象征了一个民族高度发达的道德文明。

“泓水之战”是有争议的,批评它的认为这是一场蠢猪式的战争,但认同它的人却觉得这场战争无不洋溢着人性和道德闪亮的光辉。

事态经过左丘明所著的《子鱼论战》中完整记载了这场战争的经过(由于过长不贴),宋国乃是殷商后代,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周公旦按照“兴灭继绝”的传统封地于商丘,建立宋国。它在周朝诸侯之中地位特殊,是以客人的身份被礼遇,位列“三恪”之一。

所谓的“三恪”就是指周朝建立以后对前三朝后裔的优待,当时间一眨眼来到宋襄公时代时,为了重振殷人风采,以及力求成为中原霸主,这是宋襄公的远大志向之一。他当时主持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试图确定自己诸侯盟长的地位,但是在大会却被楚成王俘虏。

[var1]

这成为“泓水之战”背景,随即宋襄公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进攻臣服于楚国的郑国,“泓水之战”爆发,然而宋襄公看似打算成为诸侯盟长,但他更大的志向是复兴殷商王朝。当时他的大司马劝说他“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宋襄公不听,毅然决然发动了战争。

其实这是宋襄公“不义”的一面,正如前文《孟子》中所谈“春秋无义战”,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批准,宋襄公擅自发动战争,这本身就违背了礼制。可是,等到楚国出兵支援郑国时,宋襄公又变成了一个翩翩君子,当时楚国的军队集结在泓水边还没有摆开阵型。

他的臣子劝说他“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意思就是趁敌人还没有摆开阵型,赶紧出兵攻打,但宋襄公虽然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君王,但他也是一个老派和保守的人,宋襄公认为这违背了“不鼓不成列”的原则,因此拒绝出兵。

何谓不鼓不成列?意思就是说不攻击还没有排好阵型的军队,因为古代发起攻击的信号就是“鸣鼓”,老派的宋襄公认为对方还没有摆好阵型,自己就率先攻击,这是违背战场规则的。因此等到楚军摆好阵型以后才发动攻击,却因为丧失时机大败。

宋国人为此对他颇有微词,宋襄公辩解说: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var1]

何谓礼战,这就是礼战。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曾经描绘过自己设想中的“礼战”场景说: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因此所谓“礼战”简单来说就是君子之争,何谓君子?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襄公并不是孔子所描绘的那种标准的君子,但他身上有君子的色彩,他守旧传统,对某些规则还有敬畏之心。当然他也激进无礼,譬如他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规定,擅自发动针对诸侯的战争。

这大概也是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的原因。

因此他既是一个破坏者,也是一个守护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展现出宋襄公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在发生悄然的巨变,规则的影响力还在,还有一部分人拥护它,但规则也正在消失,一部分正在破坏它。从国人对宋襄公的批评态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

正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注重礼仪,小人注重利益,“利战”的最佳代表无疑就像“长平之战”,白起通过智力和手段赢得了最终胜利,将40万赵军团团围困,并最终坑杀这些人,这是为了秦国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var1]

倘若当初宋襄公能够听从下属的劝告,那么他多半可能会赢得这场战争,也不至于被后世嘲笑。然而长平之战的胜利也并不全然是得到认可的,因为白起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道义,宋襄公虽然输掉了战争,但是赢得了道义。

而这种道义又并非宋襄公制定的,乃是由周天子制定的,作为诸侯理应遵守,如此来看宋襄公也算安分守己了。当然“礼战”并不是宋襄公的创造,这是春秋时代尚还存在的一种时代规则,如在公元前597年发生的邲之战中也曾出现过一丝“礼战”的色彩。

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左传.宣公十二年》

乐伯在战争把射中的麋鹿送给鲍癸,最终免于成为俘虏,为此对方还称赞他说“君子也”,一只麋鹿为何拥有如此大的能量呢?《论衡·乱龙篇》中说: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土射鹿豕,示服猛也。乐伯将射中的麋鹿送给对方,表示尊敬和示弱,因此赢得后者的赞赏。

[var1]

这些都是“礼战”的表现,虽然不足以说明“礼”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但也说明它的影响力依然在。《礼记·王制》中描述说:

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这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根据,但是西周灭亡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周王室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周朝开始进入“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们擅自僭越天子礼制,擅自发动兼并战争,一切都开始朝着利益的大道狂奔,且无所不用其极。此外在各个诸侯国内部也是混乱四起,卿大夫们击杀国君,夺取政权的时间屡见不鲜,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针对这一点,宋代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就对三家分晋这一破坏礼制和君臣伦理的事情发表评价说: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var1]

“天下以智力相雄长”一语道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乱象所在,当维持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崩溃时,阴谋手段,智力诡计成为攫取利益的唯一手段,如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搅动天下局势,纵横捭阖,中国历史由此从“礼战”进入“利战”时代。

你不好说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利战”也表明人们的见识和智慧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捕捉到许多能够解决问题的取胜之道。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今人虽然对宋襄公的迂腐举止不屑一顾,但他依然有闪光的一面,简单来说,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规则,但必须要有能够遵守和维护它的人存在。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宋襄公非但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反而值得尊敬,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泓水之战”看做是“礼战”向“利战”演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了。有人说宋襄公的举动不合时宜,但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合时宜之处,所有的事物都有落伍的一天,就像冯小刚在《老炮》中展现的一样,并不是这些事物不合时宜,仅仅只是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而已。

它落伍并不表明它没有了价值,只是人们寻找到了更加适合替代它的东西。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标签: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前后,世界上的其它地区正在发生怎样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var1]秦王赢政对当前政治结构进行空前的改革,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全国推行郡县管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统一车轨,这些制度无论后世的人高兴或不高兴,赞美或诅咒,他做的每件事都影响中国历史至少两千年之久。秦王赢政,不再称为国王,而改称皇帝,从此它的地位比国王高一等,代表国家的最高元首,不受任何限制的

  •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为何没能征服一个女人,不立后原因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var1]秦始皇的人生经历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便坐上了王位,直至9年后,秦始皇才在故都举行了盛大的成人加冕仪式,从此开始全身心的投入朝政。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结婚的年龄要比现代人早很多,所以在登基后的这九年时间里,秦始皇有足够的时间去迎娶一个完美的妻子,这原本是他一生的黄金时光,但他没有

  • 对晋国影响深远的“曲沃代翼”为什么会持续了六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曲沃代翼副总裁,曲沃代翼抖音视频,曲沃代翼个人简介

    [var1]根据史书记载,“曲沃代翼”从周平王二十六年(前745年)开始,直到周僖王四年(前678年)才宣告结束,足足持续了六十七年。这也导致晋国在春秋前期的存在感一直不高。那么对晋国影响深远的“曲沃代翼”为什么会持续了六十多年呢?本鬼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var1]第一,曲沃家产生取代嫡系(翼

  • 勾践剑和吴王矛为何被埋于楚国墓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var1]吴王夫差矛长29.5厘米,制作精良,器身布满菱形的几何花纹,下部铸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自甬”。夫差矛正背两面都装饰有精美的兽纹鼻,脊部铸有出血槽。与越王剑一样,吴王夫差矛也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春秋时期中国的技术和文化水平。尽管越王剑和吴王夫差矛都是中国古代名剑中的代表,但它们

  • 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会盟故事:逢泽会盟时的魏惠王,打的什么算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魏惠侯,逢泽会盟读音,韩赵魏是怎么瓜分晋国的

    进入战国的时代,中原繁华之地,宋国的商丘城南,有一座名为逢泽的小城,这里水草丰茂、湖泊密布,飞禽走兽穿行其间,当时属宋国之地。在公元前343年的夏天,十三个诸侯国的国君在这里举行会盟,共同朝见周天子。带头的是个大国魏国,魏惠王希望借助这场会盟,能够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这场会盟并不算太热闹,大多是处于

  • 当我们在纪念屈原时,我们在纪念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是当前唯一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围绕端午习俗出现了不同版本的“人物纪念说”,这些在学术界实际上被认为是后世附会的产物。其中,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以至于中国人把端午节吃粽子

  • 战国七雄中最憋屈的两个国家,不管谁强大都会攻打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时七雄的大王都姓什么,战国七雄第213关动态通关图,日本战国五霸七雄

    [var1] 我们知道魏国和韩国本来都是晋国的公室,三家分晋之后,形成了韩赵魏三国。不过韩赵魏虽然是一个国家分裂的,在战国期间的遭遇却完全不同。其中赵国相对来说好一点,魏国和韩国我们就不说了。 [var1] 我们看一下战国的地区,最东边的是齐国、西边是秦国、偏东北是燕国、北面是赵国、南边是楚国。中间

  • 战国第一骗局,耍得敌国大王团团转,其实是此人的复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时期最大骗局,春秋战国的幕后黑手,战国第一大忽悠鬼谷子

    张仪自从入了秦国,就开始东奔西跑,基本上每个国家都去过。张仪的连横破了公孙衍的合纵,秦国大破合纵联军,在此之后天下安生了短时间。数年后,秦国莫名地想攻打齐国。说实话,单纯这件事看笔者不是太能理解秦国的战略意图,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秦国是位于最西端的国家,齐国是位于最东端的国家,中间隔着韩、赵、魏三国,

  • 战国时,唯一一个不是汉人建立并且称王的国家,实力非常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实力最强八个国家,战国三公主,东周列国战国篇完整版

    [var1] 中山国,看名字就知道不像是中原国家的国号。中山国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只因为这个国家首都中有一座山,所以就叫中山国。这个国家并不是周天子分封而成的,而是自己建国的。中山国不是汉人建立的,是白狄建立的。所谓的白狄就是当时活跃在陕北一带游牧民族的其中一支。春秋时期晋国一直和这些戎狄对抗。三家分

  • 战国时期,魏武卒令各国“闻之色变”,那么他们到底强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之武卒不如赵之铁骑,大秦武卒,战国时期魏军怎么死的

    那么,魏武卒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强在哪里?[var1] 小编觉得,魏武卒有以下五强: 队伍有灵魂一支队伍要想勇往直前、战无不胜,必须要有灵魂,吴起就是魏武卒的灵魂人物。吴起治军讲究“兵贵在精不在多”,他建议魏文侯严格选拔标准,组建一支职业化的精锐步兵,即魏武卒。当时的各诸侯国多是兵农合一,魏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