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各位看官,你们真的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吗?这一天真的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先生吗,还是端午节的背后还有其他鲜为知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度扒一扒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法,流传最广的则是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曾担任楚怀王左徒一职。他在位期间从事变法改革,制订并执行了各种新法规,楚国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得罪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屈原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和报复,最终楚怀王听信宠姬郑袖的谗言,将屈原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建议没有得到楚王的采纳最终导致自己遭遇了亡国之耻,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在满怀绝望和苦闷的心情下写下了绝笔诗《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时年62岁。楚国的百姓们听屈原投江,纷纷赶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百姓们自发在汨罗江上捞他的,并把自家制作的饭团和鸡蛋投到了江中,吸引江里的鱼虾不去啃食屈原的身体。传这便是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吃鸡蛋等风俗的来源。
[var1]
屈原投江
端午节来源的第二种法是为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
伍子胥原为楚国,因父亲和哥哥均被楚王所,伍子胥转而投奔吴王助吴伐楚,最终攻入楚国国都。当时害伍子胥的楚平王已,伍子胥愤而掘墓,挖出楚平王后鞭三百,终于报了楚王其父兄之仇。吴王后,夫差继位,吴国在其治下更是励精图治,很快吴国在战场上大胜越国,越王勾践祈和,此时夫差并没有听取伍子胥的建议彻底消灭越国,而是答应了勾践的请求。同时伍子胥因被接受了越国贿赂的吴国大臣诬陷叛国,而被夫差赐。伍子胥自刎前视如归,并对大喊:“我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到吴国国都的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看越国是怎么攻破吴国的国都的”。夫差听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的装到皮革里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扔到滔滔江水中。故此端午节也被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var1]
夫差将伍子胥投江
端午节的由来还有被认为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十四岁时父亲溺于江中,连着好几天都找不到他的。伤心的曹娥日日夜夜在江边痛哭。十七天后,寻父无望的曹娥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也纵身跳入江中。传五天后有见到曹娥在江中抱出了父亲的。当地官府听了这件事,认为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于是为其立碑,并派歌颂其功德。
[var1]
端午节又称为浴兰节,传这一天是要用新采的兰草沐浴,一种法是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种洗浴文化而产生的。端午临中夏,时清复长。古常常认为,端午节这一天是草药一年中药最强的一天。因此端午节也有驱除瘟、治疗百病的寓意。所以在端午这天,还有不少都有挂艾草菖蒲、栓五色绳等习俗,这些也都象征着百姓们祈求自己和家平安健康的美好祝愿。众所周知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攻坚战,并最终以教导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宣告结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方面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完美地继承了先辈们的遗志,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对美好生活、健康生活有了更加热切的期望,这些使得今年的端午节显得更加有意义,“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笔者在这里也祝愿今后我们岁岁年年都能美满、幸福安康。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一些比较很多小众的法。比如端午节和清明节一样,本是用以纪念割股充饥的先贤介子推的。介子推被国学家们评价为“忠君之典范”,他辞官不言禄,是世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
此外有些的认为端午节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不吉利的,因此要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而躲避灾害,因此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躲端午”等风俗;也有认为端午节可能就是上古时期历法中的夏至,因此为了纪念这一天所以中华大地上的世世代代都过端午节;还有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复国救民而日日夜夜在江上练兵……
[var1]
越王勾践剑
总之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种各样,因为其存在的历史过于久远,如今谁也不好到底是为了纪念什么而产生的端午节了。笔者看来,端午节和屈原之间也许是一个存在了千年美丽的误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法,无一不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在粽叶的丝丝飘香中,浸染的是家国情怀。每年这天,都是我们对这种精神的致敬和学习,也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又一次雕琢与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