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恶政的肇始者

商鞅--恶政的肇始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09 更新时间:2024/2/17 3:59:37

司马迁商鞅作传,取名曰《商君列传》。所以取名“商君”,有两个原因,一是商鞅西进相秦,助秦孝公破魏,秦酬其功,将於、商十五邑作为其封地,封号为“商君”。二是“君”字象形,从尹从口,“尹”者掌权者也,“口”者施号令也。故此“君”者,绝非誉其德行良好君子之义,仅表征商鞅曾是一个发号施令的掌权者而已。不信?列传结尾为证,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天生刻薄之人,会是君子吗?

[var1]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卫国是姬姓封国,周成王期间,发生三监之乱,其亲叔也就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周武王的胞弟康叔参与平叛,受封于殷商故都朝歌,封建卫国。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庶孽公子”,尽管是国君的“公子”,出身却“庶孽”。所谓“庶孽”,即国君姬妾所生的非嫡子,在“嫡长”盛行的宗法制时代,“庶孽公子”的地位并不比庶民高贵多少。

公孙鞅少时好刑名之学,因在卫国没有前程,为了出人头地,成人后便前往魏国做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死后,公孙鞅便来到正四处“求贤”秦国,通过秦的宠臣景监引荐给国君秦孝公。商鞅在秦得以施展其抱负,两次变法,使西秦在诸侯国中崛起,奠定了秦横扫六合、一并天下的基础,也种下了延绵千年君主专制的秦制祸根。

从商鞅得到秦孝公重用的经历及其变法的内容,足见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种。

商鞅为得到重用,刻意揣摩上意、曲意奉承,投其所好。秦孝公第一次见商鞅,商鞅以帝道游说,秦孝公弗听;第二次见以王道,秦孝公善之而未用;第三次见以霸道说之,秦孝公意欲用之;第四次见,则秦孝公“语数日不厌”。第四次商鞅到底游说了什么让秦孝公大悦呢?按照商鞅自己的说法,“以强国之术说君”。

商鞅四次觐见秦孝公游说治国之道,首先推荐的帝道,帝道即上古时期的舜之道。先秦时期,尧舜之道就是孝道,所谓“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笔者倒是认为帝道是孔子讲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秦孝公对帝道毫无兴趣。

帝道不合君意则推荐王道,王道即周孔之道,就是礼治,礼治的核心就是仁义治天下,所谓“王道”就是孔子推崇的“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秦孝公对王道也听不进去。

王道不用就游说霸道。霸道即暴力统治之道,霸道之治其时只是法家提出的理论,尚未完全实践,由于可以在短时间成就霸业,秦孝公大悦。

[var1]

从商鞅游说秦孝公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之道的顺序不难看出,商鞅心中对哪种治国之道更具有正当性是十分清楚的,帝道第一,王道其次,霸道最不具有正当性。尽管如此,只要符合君主之意,商鞅毫不犹豫选择霸道之治,并将霸道之术美其名曰“强国之术”。

何谓“强国之术”,看一看商鞅所变之法及其思想大成之作《商君书》便一目了然,那就是“驭民”之术。

“驭”字,从马从又,“又”指“右手”,转义为“抓握”,“马”与“又”合体则表意为“用手抓握马缰”,故所谓“驭民”就是将百姓当作牲口一样对待进行操控。

秦制“驭民”之术是什么呢?观《商君书》,驭民之术有六:弱民、愚民、疲民、辱民、贫民、虐民。此六驭罪恶滔天,戕害中华达二千年之久。

[var1]

弱民:“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首句: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弱民的办法就是剥夺民财,《弱民》篇曰: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治则强,乱则弱。强则物来,弱则物去。故国致物者强,去物者弱。利出一孔,一孔当然就是权力,天下之利均出自官家,天下之财均由权力掌控,百姓岂能不弱?官家岂能不强?官强民弱,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民为了获得维持生存的物,只能相互争斗,或屈从于官家,甚至卖身投靠,官家自然处于永久的支配地位了。

弱民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夺民之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民手中无利器,百姓手中的锄櫌棘矜如何抵得过官家手中的钩戟长铩,民只能令其宰割了。

[var1]

愚民:“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商鞅使民归心于农,而不知读书,不会独立思考,犹如行尸走肉,只知道听官家的话,为官府劳作。《商君书·垦令》云: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为了愚民,商鞅主张: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民无见识无智慧,无异于行尸走肉,商鞅的目的再明显不过: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是愚民,秦律中的“妄言罪”“偶语诗书罪”“非所宜言罪”“以古非今罪”等更是思想文化领域愚民之绳。

[var1]

疲民:“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让民疲于奔命,重刑少赏是不二选择,商鞅主张实行极端的严刑峻法,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修筑长城、驰道、骊山墓地、秦宫、阿房宫,繁重的徭役使民疲力竭;北伐南征,累年的兵役、战火导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民不聊生。

[var1]

辱民:“民,辱则贵富”。《弱民》篇无耻宣称: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辱民则民无自尊自信,就会更加屈从官家,为了奖赏看淡生死为官家卖命。

最恶毒的辱民之法莫过于怂恿和鼓励民斗。商鞅第一次变法内容就是制定了连坐律与告奸律。连坐律规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将百姓十户编成一什,五户编成一伍,相互检举监督,一家犯法,十户连坐治罪,开株连之恶制。告奸律规定:不告奸者腰斩。从此告密、告讦之风盛行,流毒之巨,贻害千年。

[var1]

贫民:“家不积粟”。家无积粟当然民贫。家不积粟,上藏也,把粮食都储藏在官仓之中,民自然家无储粟。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就是“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这样一来,农民不准买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不准卖粮食,到了丰收年就不能靠卖粮谋利来增加享受了,那么饥荒之年也没有充裕的厚利可图。不仅如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繁重的苛捐杂税将百姓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重农抑商”从此成为历代王朝的政策之选,抑制了工商业发展,萌杀现代文明之花。

[var1]

虐民:“以奸民治善民”。《商君书·去强》毫不掩饰地公然宣称: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如此,岂不是鼓励奸邪,无异于诲盗,无异于劝奸从恶,也难怪秦制之下,奸恶横行无忌。《商君书·说民》又言:任奸,则民亲其制。任用奸邪治理,百姓则遵循制度,这个制度是专制,是秦制。以奸治良,劣币驱逐良币,无异于诲盗诲淫,从此尔虞我诈横生,奸邪横行,良善掩蔽。

[var1]

尽管自汉武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君主专制体制下,王道儒术或仁义之术只是装点门面的修饰而已,历朝历代的统治之术实质为霸道,“驭民”六术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故而“外儒内法”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主线,毋庸讳言,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骨子里就是驭民秦制。

秦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外交无外乎:政出一人、利出一孔、言出一教、严刑峻法、穷兵黩武、唯我独尊。

在华夏数千年灿烂而悠久的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充满着智慧的思想,而商鞅的霸道之治充满了邪恶,秦制张狂了人性之恶,遏制了人性之善,弱民、愚民、辱民、贫民、虐民本质上就是反人民、反人类,应当坚决摒弃。

(文中图片取自网络)

举报

v

标签:

更多文章

  • 纵横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即合纵就是众弱合攻一强,连横就是以一强为核心结成联盟攻打弱国,实现“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双赢战略意图。在韩非的论述中,纵横有其特定的含义。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泛化,人们也将那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去对抗百万雄师的智谋之士称为纵横家。[var1]二、纵横家的形成和发展纵横家的出现与兴盛一方面可能与夏商周三

  • 屈原为什么投江?每年都忍不住看看这张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每年的端午节,都忍不住翻出这张图:[var1] 曹科长此语论一出,两岸人民都笑不活了,国内外评论区纷纷发言讽刺教育。 网友评论,既搞笑又讽刺 叫兽,真叫兽。张冠李戴,我上我也行啊,当个台湾教授,挺简单的; 这明显是关公战秦琼,张飞斗岳飞嘛; 这……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难道是 吕布对战李存孝? 主

  • 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这是天大的误会!屈原自己也过端午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var1]据历史记载,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就是说,端午节的诞生时间可能早于屈原。当然,这并不是说屈原和端午节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屈原和端午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传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他对于楚国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令人敬佩。在他生活的时代,楚国正

  • 此韩国非彼韩国,历史上“战国七雄”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var1]我们就按照齐、楚、燕、韩、赵、魏、秦的顺序一一叙述吧。 齐国齐国的缔造者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西周建立之初,周公旦建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由于姜子牙劳苦功高便把姜子牙分封到营丘(今山东潍坊市),随后就成了后来的齐国。齐国在春秋时期,在齐桓公、管仲等人的带领下一跃成为超级强国,

  • 河南信阳楚国贵族墓出土“中华第一粽”?专家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记者就此采访多年从事楚文化研究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纪南城考古工作站站长闻磊。闻磊表示,以他的考古经验,到目前为止,湖北地区楚国墓葬尚未出土过粽子;粽子应该出现在汉代及以后的朝代;河南出土的“粽子”,以描述的情况看,最多算是粽子的雏形。[var1]2015年考古人员在信阳城阳城遗址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

  • 有风来丨端午节粽子是给屈原吃的吗 ?大诗人闻一多认为不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这位爱国诗人在四溢的粽香中被一代代人反复咀嚼、纪念。不过,你有想到过,古人一开始往水里扔粽子是给屈原吃的吗?端午起于屈原——你可能一直被古人这个伤心而美丽的传说迷惑了。首先站出来发言的,是大诗人闻一多先生。[var1]图源视觉中国01 说起闻一多,我们往往先想到他的诗、他的《最后一次讲演》,却很容易

  • 考古新发现!广西平果发现战国墓葬以及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称,这次发掘,是广西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广西已多年未发掘出土年代这么早的铜鼓了。考古队还在该遗址及其上下游发现了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石器和玻璃陨石若干件。[var1]据了解,古墓遗址原为村庄,1958年修建达洪江水库后被

  • 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怎么这么好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楚怀王先入关中为王,楚怀王吻戏,楚怀王和宣太后的关系

    商於之地六百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骗局。据《史记》记载,当时秦惠王担心齐国与楚国结盟,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以丰厚的礼物和信物向楚怀王表示,秦国非常憎恨齐国,如果楚国能够与齐国绝交,秦国将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轻信了张仪的话,最终与齐国断交,但秦国并没有兑现承诺,六百里商於之地也没有得到。这个

  • 端午节不是屈原专用,端午节活动也不仅仅是吃粽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var1]传说中,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据说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因为无法忍受楚国政治的腐败而投江自尽,民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他的尸体,就将糯米粽子扔到江里,以此来悼念他。由此,吃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但其实,除了屈原之外,端午节还与其他历史人物有关。例如,伍子胥是吴国的一

  • 屈原逝世2300年|端午、屈原和《楚辞》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var1]屈原讨论端午节的起源,闻一多先生早有名文《端午考》。这篇文章虽重在讨论端午节与龙的渊源,开篇亦稍稍涉及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他谈到历史上有关端午节来源的说法,除了与屈原有关,还有介子推、伍子胥、勾践等诸多说法。 由于这些传说的地域大半是在南方,且并未超出东汉,这一时期正是吴越之地开辟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