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少正卯到底是因为什么被弄死?历史上怎么记载的?
历史上有多处记载了这个事情,其中最早的是《荀子》,最有力的记载是《史记》,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不一一列举,就拿《荀子》的记录来分析: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var1]
卯这个人(少正是官名)的“恶”并不是类似于“盗窃”这样的一般性的犯罪,而是:很聪明但心很险恶、行为乖戾但却很固执坚持、很懂得说话但却虚伪说谎、知识很广博但都是些下流无聊的事、思想很不正统但却像水泽一样泛滥。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得出结论,在这个故事里,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理由,并不是他犯了什么世俗的法律的罪,甚至说他一点都没有犯罪,而是少正卯的思想、行为,是对鲁国政治稳定、人心安稳、社会秩序形成了威胁。
[var1]
二、第一种看法:孔子没有诛杀少正卯
这是儒家体系里,偏古文经学、理学、实证的一派,一般认为这个记载是不可靠的。因为记录这件事情的典籍,只有《史记》比较靠谱,其他的,要么是子书、杂书,要么是野史。《荀子》的记录,更像是一则寓言。
[var1]
这其中其实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确实认为这是假的,这也是今天历史学界的主流看法,因为严谨的说,这个记录太像一个故事、一个寓言,而非史料了;但是,另一个考虑则是:认可孔子诛杀少正卯,但是,诛杀这样的行为,只有圣人孔子能做,如果把这件事情扩散,随便什么人都拿着这个理由杀人,反而会造成灾难。所以,不如采取“微言大义”的方法,内心相信,但嘴上说不信。
[var1]
三、第二种看法:孔子诛了,而且诛的对
这是儒家体系里,今文经学,特别是公羊学的看法,如《白虎通》就很认可。这一派认为,孔子可不是软绵绵的没有金刚怒目之气的和蔼老头,儒学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本身就应该具有决断力,对于损坏良好风俗、破坏人心的行为,必须要以雷霆之力予以阻止。
[var1]
而少正卯,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刚才已经说了,这是一个能写书的话题,很复杂,这里篇幅有限,只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古往今来,围绕着这个事件的典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