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长平之战,秦军约60万远离本土约500千米,而赵军是在本土作战,秦赵双方的相持状态事实上对秦军是一种消耗。秦军似乎马上就要输掉这场关系国家命运的战争了。但是,远离本土作战的秦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var1]
秦赵双方动员近百万军队,并且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以当时的条件,在如此庞大的战争期间,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还有一个令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那就是,当时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而已,60万秦军的后勤保障是怎样实现的呢?那个刚刚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年代,进行这场经年累月,耗费巨大,规模庞大的战争该需要一种怎样强大的国力和后勤储备呢?所有这些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提供答案。
有种普遍存在的看法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转败为胜,不在于其内部支持做得有多到位,而是因为秦国充分利用了他的间谍系统。
秦国的间谍首先透彻地了解了赵国的国内形势。在秦赵两国的僵持中,赵军损失巨大。赵国此时国力也消耗殆尽,这给国力相对较弱的赵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当时的赵国迫切需要“国际援助”。而秦国的间谍系统很快发现了这一点。于是秦国的范雎游说各国,诈称秦赵联盟将攻击诸国,各国误判秦赵将和好,从而使得赵国寻求诸国兵力与粮食支援的努力失败。
另外,秦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而赵王也正在为廉颇与秦国长久的僵持而造成的国力衰弱不满,于是便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对抗秦军。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决战时刻,赵括冒险出击,致使赵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的胜利,向世人展示了秦国间谍系统的威力,而在战场背后的间谍较量中,赵国也不甘示弱。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同样在秦国内部进行了策反。韩、赵两国合谋派苏代携重金游说在长平之战一直起正面推动作用的秦相范雎。范雎随后以秦军疲惫急需休整为由劝说秦王,最终使赵国免于白起的彻底进攻,允许赵国割地求和。
秦赵的间谍较量并没有至此结束,虽然,在这场较量中,赵国也小有胜绩,但在秦赵两国战场背后的间谍较量中,最后还是秦国技高一筹。
[var1]
然而,对于这场战争的真真假假,还有待于日后的考古发现和史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