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三国志》的“蜀书二”里,没有“取代刘禅”之说,只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然后就死了。
但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中,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咦,安排国家继承人这样的大事,为什么在“蜀书”中没有,却放到诸葛亮个人的传记里去?是不是作者也认为,“刘备托孤”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的确是一件大事;但是对于国家、对于建立不久的蜀政权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
的确是这样的。
回到题目上来。刘备这么说,是不是在试探诸葛亮?请容我反问一句:如果试探出来了,刘备该怎么办?
既然是试探,只可能有两个结果:1,诸葛亮并没有“自取”、或者是《三国演义》里的“自为成都之主”的意思。没有这样的意思,诸葛亮只会对刘备大表忠心,然后君臣同心,其利断金。
——但是,如果诸葛亮有“自取”或者“自为成都之主”的意思,面对缠绵病榻、势将不起的刘备,他会说出来吗?还不是表忠心、申明绝无异志?都是政治人物,这一点儿表面工作,难道还做不来?刘备这样的试探,岂不是毫无意义?
2,退一万步说,诸葛亮有“自取”或“自为成都之主”的想法,看着刘备病、刘禅小,肆无忌惮,直接说出来了,结果会怎样?刘备敢“摔杯为号”,叫出刀斧手,把诸葛亮杀掉吗?
在刘备之前,蜀汉刚刚折损了张飞、关羽两人,实力大伤。并且蜀汉也没有太多的后备人才。如果杀掉诸葛亮,年轻的刘禅(是的,真的很年轻,这时候他才十六岁)没有可靠的大臣辅佐,如何应对曹魏与孙吴的虎狼之师?
蜀汉的前途,刘禅兄弟母子的性命,刘备建立的基业,都将“随风而逝”了。
试探诸葛亮,这是宫斗戏里那帮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的做法。刘备这样的一代枭雄,才不会干这么无厘头的事儿呢!
他就是用超出常规的信任,对诸葛亮表示嘱托:“哪怕这小子(嗣子)没有才干呢,你也要看在咱们共同创业的份儿上,把这份事业继续下去!”
诸葛亮也理解了刘备的意思,并且预见到“嗣子无才”的情况完全可能出现,于是他流着眼泪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他早已没有了雄心壮志,也没心思对着病榻上的刘备画大饼,只能表一表自己的忠心:“不管成功失败,我总是要用生命去维护这份儿事业的!”
这不是小眉小眼小奸小坏的算计,这是两位英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