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最经典的“马屁诗”,将杨贵妃夸上天,却成千古绝唱

李白最经典的“马屁诗”,将杨贵妃夸上天,却成千古绝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350 更新时间:2024/3/18 0:32:52

“我本楚狂人”

;是自信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是洒脱的,

“明朝散发弄扁舟”……

惊才艳艳的李白收割了无数的粉丝迷弟,例如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见面就称呼他为“谪仙人”;王屋山人魏万,为了见李白一面,追踪了他大半年;诗圣杜甫为他写下10多首深情款款的赞歌。

可就是这样一个狂傲,深受世人追捧的李白,

也曾写下违心的“马屁诗”,将杨贵妃夸上天,却成千古绝唱。

这经典的“马屁诗”就是

《清平调三首》

,全文如下: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的这三首诗写于他供奉翰林之时,后人为了突出李白的蔑视权贵,甚至杜撰了“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故事。

有人说高力士因为此事恨上了李白,最后在唐玄宗面前进谗,导致李白被赐金放还。

这一点其实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历史对高力士的评价其实是很高的,他甚至被誉为

“千古贤宦第一人”。

能得这样美誉之人,又岂是心胸狭隘的阴险小人?

既然“力士脱靴”不存在,那么“贵妃捧砚”一事也就不足为信了。

虽然这个故事是后人伪造的,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李白心中应该是不痛快的,否则不会纵酒以自昏秽。

但即使当时他的心中很不情愿,面对唐玄宗这个最高统治者的命令,他也是不敢违抗的,于是便有了这三首“马屁诗”。

而连拍马屁都如此清新脱俗,估计也就李白了。

先来看看其一。

根据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当时是在御花园赏牡丹,所以李白在诗歌的开头便从花的角度极写杨贵妃的美貌。

他以云霞比喻杨贵妃的衣裳,以牡丹比喻她的容貌,足见当日赏花的杨贵妃,穿着是何等的华丽,而在牡丹的衬托下,她的容颜是何等的娇艳。

接着第二句的“春风”,表面写花朵在春风的吹拂下显得娇艳欲滴,实际是指深受恩宠的杨贵美的令人心醉。

而接着的三、四句,将杨贵妃比作天仙下凡,当真是精妙至极。

群玉山和瑶台都是传说中王母所居之地,而无论是群玉山还是瑶台最不缺的便是衣袂飘飘的仙女了,一个“见”,一个“逢”,便不着痕迹地将杨贵妃的容貌夸上天了。

再来看看其二。

其一是从“色”上极写杨贵妃之美,而这第二首便从“香”字着笔。

这里的牡丹已经不只是“露华浓”,而是更进一步的“露凝香”。

而接着的第二句借楚襄王遇巫山神女的典故,来反衬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恩爱。

巫山神女固然令人向往,可那不过是个梦罢了,纵使楚襄王百般追求,也不能打动神女的心,所谓

“襄王有梦,神女无心”

,便是如此。

而杨贵妃虽然比不上巫山神女,但好歹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仔细算来神女还不如眼前的这美人。

而为了突出杨贵妃,李白三四句又写到了汉朝的赵飞燕

赵飞燕是西汉有名的美女,可是在李白看来,赵飞燕的美貌是倚仗新妆,远不及姿容天成的杨贵妃。

一踩一捧,贵妃的美貌可见一斑,而李白“拍马屁”的意味也不言而喻了。

再说说第三首,夸完了贵妃的美貌,李白又开始写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恩爱。

在这首诗中,李白将牡丹花、杨贵妃、唐玄宗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君王带着美人赏花的旖旎画面描写得情趣盎然,两人的恩爱可见一斑。

读完这三首词,如沐春风,花面迷离,令人心醉。

诗中将杨贵妃的美貌,御花园的美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恩爱,写到了极致,难怪连一向挑剔的唐玄宗读了这三首诗后也连连夸赞。

而因为这三首“马屁诗”写得太经典,甚至后来有人猜测李白对杨贵妃有不轨之心。

我倒觉得这不过是捕风捉影罢了,对于供奉翰林的这段日子,李白其实是很郁闷的,就像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所以别看这三首“马屁诗”,将杨贵妃夸上天,成千古绝唱,但其实这并非是李白的本意。

不知你如何看这三首“马屁诗”?

作者:凯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东晋寒门子弟逆袭第一人的牛叉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寒门子弟逆袭小说,东晋第一寒门,穿越寒门逆袭爽文推荐

    谢幼舆丘壑图 局部 元 赵孟頫晋代门阀政治特有的规矩:望族与庶族两个阶层中间生着一条天然的鸿沟。原东吴境内湖南、江西一带有着为数众多的土著居民——溪人,也面临着这个问题。那年,陶侃即将年满30,年幼丧父的他,眼下还只是寻阳县一个小小县吏。01一天,鄱阳郡推举入京城的“孝廉”范逵先生途经寻阳,天冷难行

  • 兰陵王高长恭是李世民的外公?长孙皇后成了他们之间的纽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兰陵王高长恭战绩,听完战神兰陵王高长恭的故事感想,兰陵王高长恭爸爸是谁

    这个曾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的唐朝掌权者,我们所熟悉的是他的丰功伟绩,而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因为长孙皇后,使得兰陵王高长恭成为了李世民的外公。那么是否真有此事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李世民的家族李世民是陇西成纪人,而他曾说自己的祖先是汉朝有名的飞将军李广,而李广出生于秦汉时期的陇西李氏。

  • 《安史之乱》中,唐朝在潼关之战中为何会失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安史之乱舒翰守潼关,安史之乱潼关怎么失守的,唐朝潼关归哪管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简而言之:一、藩镇的崛起。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不仅掌握军权,还把当地的民政,财赋等权力也牢牢掌握,很快便发展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更有甚者,如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

  • 到底是谁帮武则天当上了皇后?李世民机关算尽,却还是漏掉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

    但今天笔者要说的,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若是没有他的“帮助”,历史上也许就没有女皇武则天了,他就是李勣。介绍李勣前,我们先简单说说武则天是如何“上位”的。14岁那年武则天便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一直也没有得到什么宠爱,但颇有远见的她很快就找到了新目标,那就是太子李治,武则天吃准了李治的软弱,她要

  • 前有秦琼程咬金,中有薛仁贵,王玄策,为何大唐将星辈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琼和王仁则谁厉害,程咬金薛仁贵签文,大唐李靖和薛仁贵谁厉害

    造就中国古代历史辉煌的有各方面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武将是这个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关于他们的英雄故事一直在流传。他们和时代融为一体,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大唐是众多朝代中的优秀的一员,它的灿烂之处,不仅在于文化和经济的兴盛,还有发达的军事。这是一个将星倍出的年代,前有秦琼和程

  • 他是历史上最为疯狂的一代盗墓王,盗掘17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最大的盗墓贼,历史上盗墓最难的墓,历史上有几个盗墓贼

    史料记载:《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被温韬盗挖的十七座皇陵包括李渊的献陵、李世民的昭陵、李显的定陵、李旦的桥陵、李隆基的泰陵、李亨的建陵、李豫

  • 八王之乱,混战了14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五胡之乱八王关系图,五胡之乱的短命王朝,五胡南迁是哪五胡

    然而,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之后,北方游牧部族不断迁徙南下,最终导致“永嘉之乱”的爆发,以及大批士人衣冠南渡。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北魏统一北方,一共经历了140年的战乱。可是这些在北方连年混战的部族,却后来迅速融入到汉族当中。尤其是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所创立的政权,与汉族正统差别不大。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北

  • 别看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死敌,其实东晋诸葛家是司马家族的死忠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静姝和司马懿吻戏,诸葛亮和司马懿历史上的关系,司马懿十句经典语录

    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宗族观念最浓厚的时代,大江南北的世家大族教育子弟都说过只要是五百年内的同姓老乡都是兄弟长辈(“河北士人,虽二三十辈,犹呼为从叔从伯”;江南风俗……虽百世犹称兄弟),因此大家千万别认为诸葛诞和诸葛亮关系远就认为他们不是一家人,同姓族人有互相帮扶的义务。同样在乱世之中大家族的成员分

  • 写“鹅鹅鹅”的骆宾王,骂武则天狐媚乱春宫,为何武则天不怒反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

    为了巩固帝位,武则天称帝后,首先做的事情便是整治吏治,排除异己并对李唐朝宗室成员进行大清洗。与此同时,武则天大力推行科举为朝中网罗为她所用的人才。但武则天的称帝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侵入人心,加之武则天不太光彩的成长之路,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可武则天,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儒

  • 世人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住《滕王阁序》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有多厉害,老梁讲王勃滕王阁,王勃滕王阁水天相接的句子是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当时的文化、经济、艺术等呈现多元开放的趋势发展。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在诗词这方面最为著名的有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圣杜甫等人。诗人的生活总是充满坎坷和困难的,因为有了各种困难,人才能成长和感悟人生。他们早年的、中年的、晚年的诗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