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翻译其内容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翻译其内容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7 更新时间:2024/3/20 0:21:13

而在中国古代史中,规模最大、航行最远的对大洋的探索就是郑和下西洋了。郑和曾经七下西洋,一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都在下西洋。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耗费巨额的钱财。有记载说郑和携带的船只中,大的船只长44到4尺,宽18丈;中等的船只长37尺,宽15丈。每艘船的造价就要成千上万两白银,更何况船里还载满了丝绸陶瓷等各色物品。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才能让郑和,在开销如此大的情况下七下西洋?

明朝已时代久远,郑和也故去无法发声,相关史料对其记载并不是很详细。或许在印度洋打捞出的石碑能让我们找出一部分原因。

靖难之役许是因

靖难之役是非常激烈的一场帝位争夺战,这场战役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在治理国家时犯了与汉高祖刘邦一样的错误,那就是重拾分封制。重拾分封制的原因是,保障权利能够牢牢掌握在一家之中,以此来达到,家族对整个天下的控制和皇位能够永世传承。

前人刘邦死后的一系列事件就证明了分封制的时代早已过去,当然朱元璋再次重拾分封制带给其后代的并不是安宁与和平。更何况朱元璋还给了藩们“清君侧”的权利,这也为靖难之役提供了理由。

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继位后,藩王们的势力日益扩张。俗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藩王势力的壮大已逐渐影响到了皇权,于是建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削藩。

朱允炆在削藩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硬骨头,他就是朱棣后来的明成祖。朱棣看着朱允炆的一系列削藩行为,明白自己要是再不作为也难逃被削藩的命运。于是他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直接起兵。

朱棣骁勇善战,一路打至京城。但建文帝朱允炆却在战乱中离奇消失,后来朱棣虽然成功称帝,但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有诸多传说,其中一条就是他流亡海外。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当然这也只是众人的一种猜测。

宣扬国威才是真实目的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十分的声势浩大,因此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寻找建文帝,用如此浩浩荡荡的阵势,非常不合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宣扬国威。

明朝早期的外交,倾向于和平外交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丝毫不会使用武力。明朝早期的外交秉持着,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基础,尽量以和平的方式威服众国,建立一个以大明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所以郑和下西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与他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其实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政府就已多次派使节出使周边的其他国家。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时间,在极大地恢复了中国经济的同时,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再加上逐年积累的航海经验、罗盘在航海中的使用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都为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棣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以天朝正统自居。令郑和多次下西洋,给他眼中的诸多蛮夷之国秀秀肌肉,让这些国家不敢生反叛之心,每年都忠实上贡。这样的目的似乎更加贴合实际。

郑和七下西洋后,确实扩展了明朝的朝贡体制,当然这种扩展并不是霸权的。郑和是明朝的和平大使,因郑和下西洋,明朝也与诸多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当然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郑和带回来的一些产品工艺也促进了国内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也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尼与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

在印度洋中打捞出的明朝石碑更是证明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在印度洋捞出的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中文、泰米尔文与波斯文。

文字大意是与诸国结交,并赠与他们丝绸、金银、以及一些中国的特产。就此看来,这样的行为十分符合当时明朝的外交政策。因此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更多人认为是宣扬大明朝的国威。

后记

从郑和能七下西洋,与诸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来看,当时明朝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强大的,毕竟弱国无外交。

郑和声势浩大的七下西洋,带来的是明朝与诸多国家有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清朝闭关锁国,却还是被洋人入侵欺辱。

这其中差的就是军事实力,明朝的军事实力足以藐视众国,所以郑和即使再招摇,也没人敢攻打明朝时的中国。清朝时的经济比明朝更加繁荣,但军事能力不够,财富只能招来灾难。

标签:

更多文章

  • 刘伯温作为明朝第一高人,为何逃不过朱元璋的魔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刘伯温天资聪慧,是当时有名的神算子。朱元璋也是有所听闻,正值起兵反抗元朝,故此,相邀刘伯温为他的第一谋士、军师。刘伯温见到朱元璋,便道:“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这是把朱元璋比作汉高祖刘邦,自己自喻为留侯张良,即朱元璋有天子的面相,就凭这两句诗,朱元璋高兴不已,对他以礼相待。朱元璋登上帝位

  • 北宋皇帝赵匡胤明明篡位,为何却被很多后人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赵匡胤“篡位”,众望所归如果站在后世卫道士的角度上看,赵匡胤篡位的举动,无论谁听了都会嗤之以鼻。但站在当时的角度上看,赵匡胤的上位却又是众望所归。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五个政权都是的短命王朝,赵匡胤所在的后周还是太祖郭威(当时北汉大将军),篡的北汉政权建立北周,由于郭威的子嗣都被北汉皇帝诛杀,所以只能

  • 历史上武将四大美男子排行榜:三国独占其三,第一实至名归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第四位、赵云,身高八尺的他,长着浓眉大眼睛,十分的有精神,更是威风凌凌,骑着白马手持银枪的他,被人们称为常胜大将军,同时赵云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男子!第三位、周瑜,周瑜被人们称为美周郎,他不仅英姿飒爽,而且还擅长琴棋书画。而根据史料记载,当年,周瑜因“曲有误,周郎顾”这句话,就引得了无数女子的喜爱,

  • 他是朱元璋的老丈人,却常常入宫私会宫女?洪都之战前背叛陈友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朱元璋原来叫做朱重八,但是大家知道他还有一个字吗?那就是国瑞。朱元璋字国瑞这可能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明朝开国功臣胡延瑞就必须要避讳朱元璋的字,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胡美。胡美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老丈人,他的女儿是朱元璋的贵妃。不过胡美却因为这一层关系,最终遭至杀身之祸。01胡

  • 刘备的地盘比当初的刘邦大得多,为何只能三分天下?对手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原因很简单,汉献帝被曹操捏着,仅凭这一点,刘备就师出无名。纵然曹操再怎么弄权,他也是汉朝合法的丞相。可刘备却另立山头,在那个讲道理的年代,是无法博得大多数士族认可的。反观刘邦的情况就不同了。那时候天下共主是义帝楚怀王熊心,项羽偷摸着把熊心给杀了,等于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造反分子。这个时候刘邦高举大旗,

  • 南宋初期,有这样一支能征惯战、英勇杀敌的西北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峞”是燕地汉人用来盛酒和水的一种瓦器,能背负这样重的东西行军打仗,必须要有壮硕的体格,跟随在大将身旁,随时为长官奉上酒、水。以岳飞治军来看,装酒的可能性不会太大;韩世忠未发迹之前,是个“牛二”似的人物,不但善饮,且酒量惊人。在与女真人争雄沙场时候,背峞军“峞”中背的应是酒。韩世忠自幼游走于社会底层

  • 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王阳明苦坐七天病倒,此人是何方神圣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都知道王阳明是明朝第一奇人,是千古一圣人,但王阳明的老师是谁,你知道吗?王阳明新婚不久后,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有两件事嘱托王阳明:一来让他带着新媳妇回老家探望家中老人;另一件事是一定要去上饶拜访一名叫娄谅的老先生,能跟他学习就再好不过了。娄谅是谁?为何王阳明的父亲如此上心?娄谅少年时跟随老师吴与弼

  • 凤阳作为明朝中都,朱元璋都给了哪些优惠政策?结果却适得其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可是凤阳为啥没有像南京、北京那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呢?甚至连个大型城市都算不上?明朝给了凤阳那么多好政策,最后还是带不动凤阳,这就没办法了。而且自从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凤阳还流传了一个歌谣:凤阳出了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因此自打那时候开始600多年来,凤阳都是著名的逃荒要饭之地。为啥会变成这样呢?

  • 压垮大明王朝最后一根稻草,敲响了大清帝国的丧钟——鼠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清帝国的藩属国难题,谈谈你对明王朝衰亡的认识,大明王朝对鼠疫的影响

    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罗马帝国经过安东尼瘟疫的打击开始衰落,而东汉王朝则在天灾、瘟疫的影响下激发了黄巾大起义。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它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此次瘟疫对拜占庭帝国(

  • 入京42天的李自成,只做了1天皇帝?8000万两白银的宝藏哪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要我说,这件事不赖人家李自成,要怪就怪崇祯皇帝。造反的百姓不纳粮,不造反的百姓最起码也得嘉奖一下吧?可是连个屁嘉奖没有就算了,崇祯皇帝还给这帮人增加了大量赋税,当然都是杨嗣昌这个家伙出的主意。人家又不是傻瓜,白白给你当提款机吗?不玩了,摊牌了,一个个都跟着李自成造反去了,所以李自成能够闯关夺寨,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