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种看法是否有依据?
1、五代十国与中晚唐局势
其实五代十国的割据本质上就是中晚唐割据的延续。甚至曾有历史爱好者将周朝和唐朝相提并论。认为安史之乱相当于西周灭亡,中唐相当于春秋时期,而晚唐相当于战国时期。其中,在战国后期,周赧王驾崩,中国历史上进入了没有天子的一段时期,而这其实也可以和唐朝对应:周赧王驾崩相当于唐哀帝被杀。而五代十国则相当于东周灭亡后的那段战国时期——毕竟,五代君主也一度不被视为公认的天子。
中唐时期开始,唐廷和各大藩镇就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对于唐廷来说,想要维持朝廷的体面,就需要武力作为保障。而对于各大藩镇来说,想要不被朝廷“吞并”或者其他藩镇兼并,也就得保证自身军事强大。所以军事建设成为朝廷和藩镇的生命线。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晚唐时期。
晚唐在黄巢起义的冲击下,唐廷的武装被黄巢起义军消灭殆尽。之后的唐昭宗虽然也力求振作,力求恢复唐廷的军事实力,但这些努力都归于失败,最终,失去军事力量保障的唐廷被汴州军阀集团头目朱全忠消灭,唐朝灭亡。
汴州军阀集团建立了五代的后梁王朝。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也纷纷建立各自的政权。五代十国的本质,其实就是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延续,区别在于:李唐集团被出局了。
2、武德充沛
前文说过,对于军阀政权来说,想要安身立命,不被周边藩镇兼并,军事建设是生命线,而且在军阀混战频繁的年代里,军队的弊端也可以很快被发现,并在第一时间加以修订:毕竟,对于军阀政权来说,一旦文恬武嬉,就意味着灭亡——这种事业,容错率是非常低的,代价也是非常高的。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五代十国的各大军阀集团确实武德充沛:虽然当时周边也有类似契丹、奚、党项等部族。但这些部族或者臣服于中原王朝(比如党项,一直以中原王朝的夏州节度使自居),或者只能像其他藩镇一样和各大军阀集团互砍(比如契丹),至于幻想如同后世的靖康之变金兵长驱直入,或者满清入关清兵高歌猛进那样征服中原,倒是非常不现实的——比如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也曾灭掉后晋王朝入主中原,但最终还是被刘知远等军阀头目赶走了。
所以可想而知,倘若晚明有五代十国这样的藩镇存在,多尔衮想占领中原还真不那么容易。
故而:认为五代十国时期武德充沛是成立的。
3、负面影响
不过,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的惨烈,堪称地狱模式:军阀混战下,屠城是常态。甚至就连类似柴荣的英主,在南征南唐的时候,都一度有过屠城的想法。所以可想而知,在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里,老百姓被杀戮、被掠夺、被抓壮丁的情况比比皆是,吃饱饭、结束流离失所的日子也是一种美好的奢望。
所以,这种武德充沛,是老百姓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