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管仲为什么要改革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历史意义

管仲为什么要改革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历史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848 更新时间:2024/1/20 0:36:50

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为什么要改革?管仲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内容?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管仲改革简介

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周穆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后世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在齐桓公支持下,于丞相任位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

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工商业繁荣发达,依靠国家垄断商业及经营(计划经济)而致富成为强国。

管仲改革的具体措施

政治行政

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管仲整顿行政管理:“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用人人事

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

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兵制改革

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见《国语·齐语》)。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社会政策

在社会政策方面,管仲特别重视调节贫富差距。他主张:治理国家,要“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他认为,“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又说“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因此,他认为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地调节社会贫富:“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

管仲推行礼法并重,即推行道德教化,也可以称为“德治”,形成了“霸业”和“礼治”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即礼、法统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治国的过程中,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明智礼足以教之……乡置师以导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致矣”(《权修》)。这一理论较之儒家的重礼教轻法制,较之秦晋法家的严刑峻法,较之道家的消极无为思想,无疑是一种更全面、更有价值的理论。

外交主张

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旗号,打败侵燕的北戎,“存邢救卫”,制止了狄人的侵袭,又举兵击败了兵力强盛的楚国。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大会各国诸侯,周天子也派人前往,此次盟会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后来孔子称赞管仲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何来评价管仲改革?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故事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退避三舍这个典故出自于哪里?说的是谁的故事?故事详细过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退避三舍(tuìbìsān shè),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于哪里?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

  • 利令智昏的意思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出处有哪些现实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利令智昏说的是谁的故事?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内容?一起了解一下吧!利令智昏是什么意思?利令智昏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lìlìng zhìhūn,意思是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一切。出自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利令智昏的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

  • 老马识途的意思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马识途是什么意思?老马识途的出处是什么?老马识途说的是谁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吧!老马识途是什么意思?老马识途的出处!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

  • 悬梁刺股的意思悬梁刺股的故事主人公是谁典故出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悬梁刺股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历史是怎么评价的?一起了解一下悬梁刺股的典故吧!悬梁刺股是什么意思?悬梁刺股,读音xuán liáng cìgǔ。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悬梁刺股的故事:主人公是谁?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

  • 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是怎么来的?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一起来看看吧!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一鸣惊人】yi ming jing ren《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例句: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不

  • 大义灭亲的意思大义灭亲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大义灭亲出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义灭亲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大义灭亲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内容?主人公是谁?一起了解一下大义灭亲的历史典故吧!大义灭亲是什么意思?大义灭亲,读音dàyìmièqī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大义灭亲的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客有见周公者。应之於门

  •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故事详细内容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负荆请罪出自哪里?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

  • 班荆道故是什么意思班荆道故的历史典故班荆道故的出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班荆道故是什么意思?班荆道故出自于哪里?一起了解一下班荆道故的历史典故吧!班荆道故是什么意思?班,分布。荆,荆柴。班荆道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ān jīng dào gù,意思为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随意坐下来谈谈以前的情况。班荆道故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

  • 三令五申的意思文言文翻译出自哪个时期三令五申成语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令五申讲的是谁的故事?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出自哪个时期?一起了解一下吧!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出自哪个时期?"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而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 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图穷匕见的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图穷匕见的历史典故吧!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图穷匕见,读音túqióng bǐxiàn,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