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的娼妓就是妓女吗

古代的娼妓就是妓女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77 更新时间:2024/2/7 16:26:11

历史上有两位大人物为娼妓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位是东周管仲;另一位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娼妓”制度起源于夏朝末年,成熟于周襄在位时期。古代的“妓”是指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服务技能,从事色情服务的女子。“妓”的社会地位比“娼”要高很多,多服务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娼”原本为“倡”,最初指的是唱戏的女子,后引申“娼妇”,即在街头揽客的中年女子。“娼”没有服务技能,其服务对象多为社会底层人物。

话说,朱元璋于金陵建立大明正统之后,便在秦淮河两岸设置了官营妓院。据说,为了促进妓院的生意,朱元璋还亲自为旧院写过对联。

这里不但有中国最灵动的山水,亦有美人美酒。遍布南京的妓院,或官营或私设,它们都有或响亮或旖旎的名字,如:来宾、重译、清江、石城、鹤鸣、醉仙、集贤、讴歌、鼓腹、轻烟、淡粉、梅妍、翠柳、南市、北市等。

娼妓行业如此兴盛,直接导致了世风浮华。当时的读书人、名士、豪绅、富商、高官,皆以狎妓为乐,嫖娼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当时的妓女根据地位的不同被划分为许多门类,卖艺不卖身的妓女有歌妓、乐妓、酒妓等,经营皮肉生意的有官妓、营妓、家妓等。

而那些不入乐户的下等妓女,则被统称为“娼”。

在那个年代,仅经营皮肉生意,没有文学、音乐、绘画修养的妓女是最下等的性工作者,她们的“职业素养”就像现在的“小姐”差不多。在私娼的身上,仅有赤条条地钱色交易,所以中国几千年来盛行的风月文化中,几乎不包含娼。

明朝中后期,国事衰微,达官显贵不问家国之事,醉心于风月浮华。不论是高官还是读书人,都在秦淮河畔泡出了一身脂粉气。虽然,这些人与名妓演绎了种种或刻骨铭心或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但浮华之风的滋生也让整个国家的上流社会逐渐腐坏。

当时,有许多目光长远的文人批判这种现象,称时下“忠臣不如叛臣多,名将不如名妓多”。士大夫阶层的喜好,直接使妓院生意兴隆,促生了“花榜”一类的风月文化。所谓花榜,是兴起于宋朝的一种“妓女排行榜”。在元代及明初时,一度废弛,并不多见。

但是,在明朝中后期以后,花榜再次盛行。简而言之,花榜就是一种按照士大夫的审美标准,将妓女划分为三六九等。说起其性质,就像是现在的选秀一样。随着花榜的盛行,一些资深的嫖客还撰写了一系列的“嫖娼指南”。

如:品评南京妓女的《嫖经》,一度成为当时嫖客们的狎妓指导书。谁家的姑娘姿色过人,谁家的妓女文采飞扬,仅需一部《嫖经》,便能一窥南京风月场之全貌。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青楼行,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而是一种民俗文化。

可以说,随着娼妓行业的发展兴盛,全国各大城市青楼不计其数,即便是在穷乡僻壤中,亦不乏妓女的大院。从晚明文人的嫖娼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喜好嫖娼的名士,在周游全国时几乎是走一路嫖一路,不论来到何处都能找到妓家过夜。

娼妓行业发达所引发的世风日下,逐渐引发了统治者的警觉。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之子,生于建文元年,是一位有为之君。

朱瞻基登基以后,国家法度松弛,官员腐败现象相当严重。为了重整河山,励精图治的朱瞻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一次大规模的扫黄运动。在这次的扫黄运动中,朱瞻基查封了京城乃至其他大城市的妓院,废除了乐户制,禁止官员莅临风月场所。不过,明宣宗施行的禁令仅限于官僚,对于民间私营的暗娼并无限制。

朱瞻基之所以进行扫黄,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官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尚,更具“正能量”。殊不知,官员嫖娼自宋元以来就已形成风气,朱瞻基的大动作也只是给官员们稍许震慑罢了,并没有真正地掐断官僚的腐败之风。甚至,让朱瞻基始料未及的是,朝中的文武百官本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想方设法应对本次的扫黄运动。

既然朝廷禁止嫖娼,那么,他们便通过其它渠道来满足性欲。这些官员虽不再光临妓院或蓄养家妓,但他们通过纳妾这种方式解决性需求。这些被纳回家的女人虽然名义上是妾,但却与此前的家妓并无本质区别。每逢觥筹交错的应酬场合,这些高官之妾仍像家妓一样,为来客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

正是因为明宣宗的扫黄政策没有抓到点子上,以至于,在此期间的扫黄运动就像一阵微风一样,没过多久便以失败告终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砍头为什么要午时三刻秋后问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小说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在处决犯人时,朝廷命官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该行刑了。”有时犯人被送到刑场,还没有到午时三刻,当官的就会让再等等,到了时间扔下处斩的牌子,才可以行刑。古代的死刑犯有午时三刻,秋后问斩的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就已经开始这样执行死刑了。秋后问

  • 古代的幕僚和谋事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谋士从字面上看,他主要是向自己的主人提供建议的人。本身没有官职,而幕僚只是谋士的一种。到秦汉三国时期,开始慢慢出现职业化的谋士,他们充斥于各级官衙之中,立于各级官僚身旁或背后,虽然无法正式出任官职,却也能够通过这些官员实现自己的报复。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张良、范增、郭嘉、贾诩等人,他们虽然也称为&ldq

  • 古代巡抚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干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巡抚一职,在明清两代均有设置,但明清两朝的巡抚职能却有较大的区别。有清一朝,巡抚是手握一省军政大权的“一把手”,虽没有“封疆”,但绝对是地方上的大吏。但在明朝时期,巡抚却不是地方官,而是在京城办公的京官。明清两朝巡抚的差

  •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真的是一对“鸳鸯”,互相牵扯着对方。正因为有诸葛亮,司马懿才能安稳的在曹操身边,为的就是通过司马懿来对付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死了之后,为什么司马懿还是没有攻打蜀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

  •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袁崇焕本来是一文官,由于关心国事,后投笔从戎,单身匹马闯关外,取得战果无数。在崇祯二年十二月,袁崇焕却被捕入狱,最后被处死。这一忠君爱国,英勇抗敌的大英雄,崇祯为何要杀他呢,而且还处以此极刑,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为什么我称为袁崇焕式悲剧,因为袁崇焕的悲剧最为典型,也最为凄惨。历史书上,没有交代岳飞是怎

  • 一诗巧藏三十六计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十六计相传为檀公所辑,系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要熟记三十六条妙计却非易事。有一位学子潜心钻研,终于悟出一法,在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r

  • 历史小说里说的十万大山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十万大山位于广西的西部,分布于钦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十万大山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00多公里,宽30-40公里,为广西最南端的山脉。海拔700-1000米。十万大山主峰位于上思县南部鸡笼隘附近的莳良岭,海拔1462米。名称含义: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中的“十万&rdquo

  • 清代的官员跪拜皇帝时为啥要拍打袖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大家应该都知道大臣在见到皇帝的时候都需要行跪拜礼,毕竟皇帝的身份可是非常尊贵的。这个礼仪在古代一直都是存在的,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个礼仪更加完善,竟然在跪拜的时候还要拍打两下衣袖。这个场景,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很多清朝的电视剧中都会出现。对于这样的一个行为,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疑惑吧?为什

  • 蜀国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明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川成都南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造的祠庙。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刘备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他们是蜀国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十四个文臣。这十四个文臣,分别是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 古代皇帝每次吃饭都有很多菜,吃不完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大对物质享受十分重视。据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介绍,皇帝每顿饭桌上常常摆着几十道菜。一些人表达了他们的好奇心。当然,这些菜皇帝是不会吃的。那么,古代帝王通常如何处理剩饭呢?古代皇帝伙食可不是种类多这么简单,几乎每一样食材都是精挑细选,而且每顿饭御厨都在想方设法搞新花样,但不管皇帝的胃口有多么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