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砍头为什么要午时三刻秋后问斩

古代砍头为什么要午时三刻秋后问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03 更新时间:2024/1/9 5:42:16

在小说中,我们也会经看到,在处决犯人时,朝廷命官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该行刑了。”有时犯人被送到刑场,还没有到午时三刻,当官的就会让再等等,到了时间扔下处斩的牌子,才可以行刑。

古代的死刑犯有午时三刻,秋后问斩的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就已经开始这样执行死刑了。

秋后问斩

说到“秋后问斩”,这个词,它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我们古代是一个非常注重农业的国家,早期的时候基本上整个北方都是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但之前的种植技术不成熟也不发达,农作物也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到了秋天之后,百姓才能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秋后算账这一类的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古代老百姓的娱乐活动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所以大家也都喜欢看热闹,选择秋后问斩,来围观的百姓肯定很多,能够让大家知晓,以儆效尤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所以古代君把问斩的时间定在秋后,也有这个原因。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顺应天意,古代科技不发达,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时,就喜欢说是天意的安排。

他们觉得灾难、祥瑞、瘟疫等等都是上天赐予的,因此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喜欢符合天意。

古人的思想都非常封建迷信,他们做任事情都要观天象,测天意,希望可以顺应天意,得到上天的庇佑。

包括有些政治活动在内都会观天象,否则违背天意的话,朝代可能会政局不稳,甚至会走灭亡。皇帝做任何重大决定之前,都要请道士先生观天象,赏赐和刑罚更是也需要遵循天意。

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所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他认为,君王赏罚,刑和庆这四种执政行为应该要与四季的变化相适应。

董仲舒觉得,秋收之后到冬季这段时间行死刑,万物凋零,自然萧条,正适合处死罪大恶极的犯人,这个时候处死不违背天道。

假如是春夏季节的话,春天万物复苏,夏季万物正在生长,这个时候适合行赏赐之事,如果在这时杀戮,有悖于自然,所以古人也有“春夏当行赏,秋冬当行刑”这个说法。

在古代犯人,就算是十二月的时候被处死,因为马上就要到春天了,所以也会等到明年秋后再行刑。

汉代律法规定,死刑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后不得刑杀。唐代和代也有律法规,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

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汉朝时期,死刑大多都在秋季和冬季执行。汉朝行刑的月份在农历的九到十二月。唐代的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末,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午时三刻斩首

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说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钟呢?我们用一天24小时来分析一下,大家都知道,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所以午时三刻接近正午十二点,这时太阳正当空,人在地面的阴影也是最短的时候。

问斩为什么是午时三刻呢?大概是因为这两种原因。

第一种,依旧是因为古代的封建思想,他们通过观天象,测天意认为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斩首是至阴之事,应该选择在至阳的时候。

午时三刻此时的温度开始升温,这在古代的人看来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斩首可以让阴气很快地消散,也可以让凡人魂飞魄散,让坏人死后连鬼都做不了,这也算是他们应有的惩罚了。

另一种说法则是这个时间段砍头对于犯人来说不痛苦,让他们走前少受罪。在大家的印象中,斩首这种刑罚是非常痛苦和残忍的,也很少会有人敢犯杀头的罪,但总还是有人以身试法,所以最后也只有被斩首了。

午时三刻的时候,人的精神溃散,这个时候大家都昏昏欲睡,选择这个时候行刑,据说人们没有多大感觉,可以减少烦人的痛苦。从人性方面考虑,所以古代的斩首一般定在午时三刻。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和现代天文学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古代人们认为阳气最胜的时间是一天中的午时三刻,一般犯重罪的囚犯,没有意外的话都是午时三刻处斩的,为的就是惩罚他们,让他们死后魂飞魄散,鬼都做不成。

上面的原因大多都掺杂了现代人的想法,至于具体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只有古人最清楚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多数人都遵守国家的制度和刑罚,不会轻易去触碰法律。不仅因为从此人生会有污点,更是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谁也不想轻易被了解。

有研究表明,死囚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从此处可以看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或者是在学校的教育都应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礼记月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繁露》《说文》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的幕僚和谋事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谋士从字面上看,他主要是向自己的主人提供建议的人。本身没有官职,而幕僚只是谋士的一种。到秦汉三国时期,开始慢慢出现职业化的谋士,他们充斥于各级官衙之中,立于各级官僚身旁或背后,虽然无法正式出任官职,却也能够通过这些官员实现自己的报复。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张良、范增、郭嘉、贾诩等人,他们虽然也称为&ldq

  • 古代巡抚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干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巡抚一职,在明清两代均有设置,但明清两朝的巡抚职能却有较大的区别。有清一朝,巡抚是手握一省军政大权的“一把手”,虽没有“封疆”,但绝对是地方上的大吏。但在明朝时期,巡抚却不是地方官,而是在京城办公的京官。明清两朝巡抚的差

  •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真的是一对“鸳鸯”,互相牵扯着对方。正因为有诸葛亮,司马懿才能安稳的在曹操身边,为的就是通过司马懿来对付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死了之后,为什么司马懿还是没有攻打蜀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

  •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袁崇焕本来是一文官,由于关心国事,后投笔从戎,单身匹马闯关外,取得战果无数。在崇祯二年十二月,袁崇焕却被捕入狱,最后被处死。这一忠君爱国,英勇抗敌的大英雄,崇祯为何要杀他呢,而且还处以此极刑,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为什么我称为袁崇焕式悲剧,因为袁崇焕的悲剧最为典型,也最为凄惨。历史书上,没有交代岳飞是怎

  • 一诗巧藏三十六计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十六计相传为檀公所辑,系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要熟记三十六条妙计却非易事。有一位学子潜心钻研,终于悟出一法,在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r

  • 历史小说里说的十万大山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十万大山位于广西的西部,分布于钦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十万大山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00多公里,宽30-40公里,为广西最南端的山脉。海拔700-1000米。十万大山主峰位于上思县南部鸡笼隘附近的莳良岭,海拔1462米。名称含义: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中的“十万&rdquo

  • 清代的官员跪拜皇帝时为啥要拍打袖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大家应该都知道大臣在见到皇帝的时候都需要行跪拜礼,毕竟皇帝的身份可是非常尊贵的。这个礼仪在古代一直都是存在的,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个礼仪更加完善,竟然在跪拜的时候还要拍打两下衣袖。这个场景,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很多清朝的电视剧中都会出现。对于这样的一个行为,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疑惑吧?为什

  • 蜀国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明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川成都南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造的祠庙。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刘备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他们是蜀国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十四个文臣。这十四个文臣,分别是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 古代皇帝每次吃饭都有很多菜,吃不完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大对物质享受十分重视。据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介绍,皇帝每顿饭桌上常常摆着几十道菜。一些人表达了他们的好奇心。当然,这些菜皇帝是不会吃的。那么,古代帝王通常如何处理剩饭呢?古代皇帝伙食可不是种类多这么简单,几乎每一样食材都是精挑细选,而且每顿饭御厨都在想方设法搞新花样,但不管皇帝的胃口有多么大,这

  • 清朝的一品大臣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中所记载的资料,清朝工资最高的是亲王,每年俸银10000两,禄米10000斛(1斛等于5斗)。而在百官之中,工资最高的是一品官,每年俸银180两,禄米180斛。有人可能会对这两者间收入的差距感到吃惊,作为一品的高官,年薪才180两,这个收入足够他们活下去吗?180两银子在那时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