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父亲和爷爷是谁

苏轼父亲和爷爷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14 更新时间:2024/2/19 21:52:53

苏轼性格豁达,为人坦诚,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才是最难得的。其实苏轼一家都有这样的基因,从他爷爷和父亲身上都能看到。我们应该更加熟悉苏轼的父亲苏洵,因为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苏轼的爷爷又是谁呢?趁这次机会,我们准备给各位讲讲苏轼三代的故事,看看他们一家为什么能人才辈出,想了解的朋友们,就千万不要错过啦。

1、苏轼爷爷苏序一生潇洒

苏轼的爷爷叫苏序,身材高大英武,能识文断字,性格洒脱浪漫,闲暇时特爱喝酒,喝高了就与乡友们高谈阔论或放声歌唱。由于他太喜欢过这种潇洒自如的生活了,因此一辈子对博取功名不感兴趣。

他家院子的四周种满了芋头,每年都会收获很多。他把芋头储藏起来。到了春天粮食短缺或遇到有灾情时,就和家人用大锅把芋头蒸好,放在家门口,让饥民们随意取食。由于苏序有爱心,热心帮助人,乡邻们都十分敬重他。

苏序22岁那年,李顺造反带领人马攻打他家乡眉州。无巧不成书,正在这时候他父亲病逝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急得直哭。苏序安慰他们:没关系!朝廷不会抛弃我们,贼人很快就会被消灭的。苏序神情自若,有条不紊,与太平时期一样,按照整套礼节操办丧事。

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他支持儿子们自己的选择,任其自由发展。苏涣勤奋用功,成绩好,取得了进京参加考试的资格。他并没当成件喜事,和平时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涣首次上阵就旗开得胜,中了进士并且授了官职,信差拿着公文和新晋进士的官服官帽去苏家报喜。途中信差见路旁树林里一群老头儿在高兴地喝酒,就去打听苏家在何处。当苏序闻知喜讯后,哈哈大笑起来,叫信差把给儿子的那些东西交给其带回去,免得再跑路。信差望着光着大膀子,头发散乱,脚穿旧草鞋的苏序,一副地地道道的村夫模样,完全不相信是新晋进士他爹。不放心地问了好几个人,落实后才离开。

这时有朋友送来了一些熟牛肉,加上自己随身携带的东西,苏序感到不便拿走,就叫一个村童回去拿了两条麻袋来,把东西全装进麻袋里。担心牛肉凉了不好吃,就用官服紧紧地把牛肉包起来。苏序“用官服包牛肉装麻袋”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大笑话。

苏序年老了才开始学做诗。苏洵说他做诗很快,做了几千首通俗诗,说不上工整,但能充分表现出他开朗的性格。可惜的是苏序的一首诗也没有传下来,“三苏”也没有在其诗文中引用过他的诗,估摸苏序的诗和其子孙写的诗比起来,有专业和业余级别的差距哦。后有吹捧苏氏的人,提出了“五苏”(苏序,苏涣、苏洵、苏轼、苏辙)的说法,太牵强了吧?没得到历代世人的认同。

2、27岁才开始发愤的苏洵

苏洵出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父亲苏序身体棒且十分能干,家庭条件好,无忧无愁的苏洵生性好动,在其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杜甫,到处去游玩。

其实苏洵早在七7岁时就开始学断句、作诗文,由于注意力没放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18岁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后,仍没正经读书,只知道游玩。长女未满一岁夭亡,他也不觉得悲痛。苏洵为何一直“老大不开窍”呢?首先这和他爹有关,苏序从不过问他学习的事,放任自流。史载是“纵而不问”。其次苏洵认为自己智商不低,觉得同辈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读不读书有多大的关系呢?

他第一次应乡试举人,是满怀豪情上埸而灰溜溜的归家。

这次失败可以说触及到了他灵魂。他多次痛心检讨,将自己几百篇旧作找出来细读琢磨后,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用白话文释意,就是我如今学到的知识太少太浅薄了,好像是从没学习过一样。他愤然将这批旧作一把火烧个精光,决定每日端坐书斋,先认真读六、七年书再说。并发誓书没读好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他去世后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皆言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苏洵的学问渐成。以后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读书。

嘉祐元年(1056年),47岁的苏洵带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赞赏苏洵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水平可比肩刘向贾谊,竭力向朝廷推荐苏洵。苏洵的文章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其文名远播。次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了京师。

进入仕途后,苏洵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治平三年(1066年)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

苏洵的文笔颇佳,其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在《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中称赞他:“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在谱学上,苏洵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3、“小东坡”苏过淡泊明志

如文前所述,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生平事迹,笔者在“写乎”平台上已发表过数篇拙文,本篇不赘述。

苏轼有四个儿子,即苏迈、苏迨、苏过、苏遁。在其兄弟中,苏过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小东坡”,一生中的不少时光是随父亲在频繁的仕途迁徙中度过的。他还常绘枯木竹石图,苏轼称他“时出新意作山水”。苏过可作为苏氏门中第四辈的代表人物来叙述。

苏过(1072—1123年),苏轼第三子,生于杭州,字叔党,号斜川居士,12岁从巢谷学于黄州,19岁中举人。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奉诏调任湖州,不久便发生著名的乌台诗案。几个月后苏轼获释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他那微薄的薪俸难于养家糊口。后来友人相助得到了一块荒坡地,苏轼亲自下地种菜来补贴家用,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童年的苏过和家人常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培养了他后来淡泊宁静、安于贫贱的的性格。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谪贬广东惠州,时年22岁的苏过陪同前往。父子俩游罗浮山后,苏过写了首《和大人游罗浮山》诗:

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

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

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

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

苏过在诗中,充满了对含冤受屈父亲的安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求富贵的旷达情怀。在惠州三年,生活条件很差。苏过一边耕读一边侍奉父亲,苏轼有诗云:“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称赞苏过有奇志,其撰写的《凌云赋》笔势如《离骚》。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贬更为荒僻的海南岛儋耳县,苏过把妻儿留在惠州白鹤新居与兄嫂同住,陪同父亲前往。在海南的三年间,苏过除了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外,也像在惠州时一样,在父亲的指点下坚持读书作文。

他克服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不通等各种困难,注意观察当地的社会生活,了解民间疾苦,与当地人建立起了纯朴的友情。如他在《怀惠许兄弟》诗中特别提到:椰酒醍醐白,银皮琥珀红。伧狞醉野獠,绝倒共邻翁。莳芋人人送,囷庖日日丰。瘴收黎母谷,露入菊花丛。海疍羞蚶蛤,园奴馈韭菘。槟榔代茗饮,吉贝御霜风……两父子都深深爱上了美丽富饶的海南岛,正如苏轼诗所言:海南万古是吾乡!

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在路途中溘然长逝。苏过50岁时来到颍昌,“营造湖阴水竹可供玩赏者数亩”,那年恰好与陶渊明居斜川时同一甲子,故将家居之地命名为小斜川。

文末感言:

笔者在以前发表过的拙文中谈到,苏轼的人生是坎坷的,但也是幸福的。两兄弟伯仲情深,有倾心爱恋他的三个妻子终身接力陪伴他。通过此文也可知,他的幸福还表现在,他继承了爷爷和父亲旷达乐观勤奋的基因,并将其遗传给了自己的后人。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须陀为什么没算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名将的人并不少,很多人随口也能说出来很多,不过历史上却还是有很多人,虽然在当时是非常厉害的,但是在后世当中,却很少被人提及,因此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做过些什么,隋朝时期的张须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张须陀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名将,但是后世对他却是知之甚少,甚至并没有把他

  • 商鞅为何必须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要说咱们历史上最悲剧的改革家是谁?那绝对是商鞅魔术了。商鞅在秦国所实施的变法愣是将秦国这个濒临灭亡的小国变成了令山东六国都闻风丧胆的天下强国,之后为秦国的东出以及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就是这样一个对秦国有着再造之功的不世之才,最终却没能功成身退,反而落得个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商鞅又名公孙鞅

  • 赵祯身为皇帝为何如此仁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平乐》这部剧让很多观众了解到宋仁宗赵祯,赵祯也是古代评价最高的几位皇帝之一。不过有很多朋友好奇,赵祯身为皇帝为什么能始终让自己保持一颗仁慈之心,哪怕是被官员逼到脸上也不曾动怒。如果换成其他脾气不好的皇帝,恐怕早就要大开杀戒了,其实这正是赵祯令人钦佩的地方,也是他有别于其他皇帝的品质。历史记载版&

  • 比干为什么是文财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比干被称为“亘古忠臣”,他一生忠君爱国、清廉正直、始终记得为百姓立命。但比干的下场却令人唏嘘不已,神话小说中,比干是被妲己陷害,最后剖心而死;史料中,比干因为看不惯纣王整日贪图享乐,因此大胆谏言,结果被纣王处死。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民间会把比干供奉为文财神,比干和财神究竟有什么

  • 杜月笙和张啸林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民国时上海滩的青帮三大亨。在外人看来,这三个人亲密的像是一家人,黄金荣有根基,杜月笙有计谋,张啸林有军阀撑腰,三人合伙可谓是在上海滩上叱咤风云,一时无二。但张啸林却在抗战之后和两位大哥分道扬镳,后人大多觉得,是"做不做汉奸"让他们产生了分歧,杜月笙

  • 孙子,孙武,孙膑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我国的并发,很多人呢都会想到:“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等一些经典名句。而这些兵法名句都是出自于我国历史上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子所著作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了,

  • 赵括真的很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长平之战,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场规模非常大的战役,其战斗的地点在如今我国的山西省境内的高平市。秦国个赵国双方所出动的病例加起来高达100多万人,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说起赵括总要加上一个纸上谈兵的括号,笔者认为,年轻的赵括不失为一名军事人才,失败却也是各

  • 为何刘伯温才被封了伯爵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后世人对于刘伯温的名号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了,刘伯温的名声也是很大的,很多人都很了解他,但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刘伯温,其实是添加了很多传说的,换句话说,真实的刘伯温可能并没有那么厉害,也没有那么神奇。在朱元璋对功臣们进行封赏的时候,很多人都封了公爵、侯爵,唯独给刘伯温只封了伯爵,这个地位其实真的是并不高的

  • 袁世凯不称帝的话中国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100年前,袁世凯在内外交困当中去世,在他死前冒天下制大不韪,称帝改元,从此背负起了永远也洗刷不干净的恶名。如今人们在回头看看这段历史,经常会摄像,若是1916年袁世凯没有称帝,那么近代历史上的中国走向会不会有所改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袁世凯在民国总统任上,一直破坏共和,没有可能成为华盛顿

  • 红楼梦为什么叫石头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因为《红楼梦》最初是记录在石头上的,所以又叫石头记。《红楼梦》的开篇提到女娲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来补天,却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女娲因为剩了一块石头,其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有一僧一道看见这石头的形状可爱,于是给这块石头刻上数字,并由赤瑕宫神瑛侍者携带下凡。经过了几世几劫后,有一个空空道人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