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38 更新时间:2024/2/19 17:25:23

说起阳明,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他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王阳明四句教》被称之为《心学四诀》,这是“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阳明心学”对于如践行“知行合一”的具体指导,本就让我们通过“心学四决”,共同体味“阳明心学”给我们的人生迪吧!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即“阳明心学”当中的“天理”,它处于“未发”的状态。既然“未发”,那么在这种状态之下,一个人就不会被自己的私心物欲所遮蔽,无欲无求,也就根本不存在善恶之分,这正如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一切有如一白纸,毫无善恶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欲无求,世俗欲望的侵扰折磨也就少了。“无善无恶”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说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也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境界。

有善有恶意之动

当然了,“无善无恶”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人毕竟是有思想的个体,即便修为再高的人,都不可能彻底摆脱欲望的束缚、完全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不合理的。

在“阳明心学”看来,“天理即是人欲”,这“存在即合理”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这就是“天理”。而欲望一旦产生,人的意念就会活动,就进入了一个“已发”的状态,善恶之分也就随之出现,比如:有人有孝顺父母尽孝道的欲望,有想帮助别人、扶危济困的欲望等意念,就是善的;有人有偷盗抢劫以满足一己私欲的欲望、有不劳而获欲望等意念,就是恶的……这些就是欲望驱动意念活动之后必然会产生的善恶之分。

知善知恶是良知

“天理即是人欲”,人的欲望驱动意念活动之后必然会产生善恶之分,既然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理”,那么,我们就要面对并接受它,而不是忽视它的存在。

善恶产生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就是“良知”,这是“认识论”中很重要的一步。因为我们只有知道善恶之别,才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行动才不会走偏。因此,可以这么说,“知善知恶”的“良知”是一切行为重要的基本前提!

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么,人们在欲望的驱动下产生了善恶、并且能够准确区分何为善、何为恶之后,应该做什么呢?那就是“为善去恶”,这在心学上被称之为“格物”,是“阳明心学”的最终落脚点。

所谓“格物”,就是要求我们在认清善恶的基础上,推动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也就是说,要将善的欲念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上,而将恶的欲念彻底根除。比如: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善举,那么我们就要大力弘扬这种美德,尽己所能,让父母颐养天年、安享晚年,这就是“为善”;我们都知道,偷盗抢劫是一种恶行,那么我们就要想尽办法让自己从思想上切实消除这种欲念、行动上杜绝这种行为,这就是“去恶”。

阳明心学要义的核心

从《王阳明四句教》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短短4句话28个字,但它是对“阳明心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对认识事物到具体行动都做出了具体要求和实践指导,它要求我们:在对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就要付出相应的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就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也是其最终落脚点。

启示

我中华泱泱大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留下了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不论是修身养性,还是经世治国,我们都能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而“阳明心学”就是这所文化大观园中耀眼的一枝,耀照千古。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到处都充满了诱惑,也催生了人们各种欲望,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无休止的欲望当中迷失自我,从而自找烦恼、庸人自扰,这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翻开这些尘封的典籍,从中多汲取养分,重新审视自己,拨开那些蒙蔽我们本心的尘灰,不求达到多高的境界,但至少,我们的心灵会轻松许多,或许这样,我们的欲望就会少一点,烦恼也就会少一点,而幸福快乐就会多一点!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新古文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成就非同一般。其实曾巩的兄弟才华也非常厉害,他们还握有一项纪录,就是曾巩和他的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曾阜是在同一年中进士,对于曾家来说可谓是一炮四响。其实还不止,曾巩的两位女婿也是进士,等于一共是

  • 维京时代著名人物,揭秘挪威国王哈罗德的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人类的文明当中,不论是哪个时代,不论曾经多么辉煌过,终将有那么一天会终结。公元1066年,对于英国来说这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也是划时代的一年。比较了解英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公元前55年、公元41年、公元410年、公元866年以及1066年都是决定着英伦三岛走向表示性的时间点。但是论影响力之深刻广泛

  • 张宗昌是好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民国时期的“狗肉将军”张宗昌,稍微对他有点了解的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没有文化,还喜欢作诗,但作出来的诗,纯粹就是出来搞笑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张宗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真的是没有文化的人马?很显然并不是,要真没有文化,也不会走到他这个地位。且随小编一起往下看!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是山

  •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为何没人暗算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一生中杀掉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在四处征战的时候,杀人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当了皇帝之后,也杀了很多大臣,也牵连出很多人,都被朱元璋杀掉了,而死在朱元璋手下的人,都是以万来记数的。然而既然朱元璋杀掉了这么多的人,按理说应该是跟很多人都结下了“仇怨”的吧,为什么却

  • 王承恩和崇祯皇帝为什么一起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说起古代的太监,可能有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历史上那些祸乱朝政的很有名的太监,比如赵高、黄皓、魏忠贤之类,虽然说太监这个群体当中,真正干坏事的其实占的数量并没有特别多,但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实在是太出名,因此很多人都会给太监打上一个这样的标签。然而就在魏忠贤之后,崇祯皇帝的身边,也有一个很受他的信任的太监

  • 汤和为什么可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汤和为什么最后可以善终?朱元璋为何没有沙雕汤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先去了解汤和是个怎样的人。看他来处才知道他是濠州钟离人,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据说住在一个小街上,按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

  • 汪精卫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43年,日本侵略军的气数已尽,已是强弩之末,隐藏在日本羽翼下的汪伪政权也朝不保夕。也就是在1943年,日本扶持的伪政权领袖汪精卫的枪伤复发,一度严重到无法站立。到了1944年,大汉奸汪精卫因为枪伤引发的并发症离奇死去。他死后,汪伪政权的很多高级官员都认为大势已去,所谓的汪伪政权也就名存实亡了。后

  • 刘文彩后裔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我国的旧社会当中,剥削是非常普片的一件事,而革命者认为这就是原罪。而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任何剥削行为和不平等。资本家和地主阶级都是剥削者,不把他们打翻在地,人民就不能够翻身做主人。刘文彩并不仅仅是被新政权竖立起来的一个旧社会的典型大恶霸、大地主的形象,事实他的确也是大地主,所以注定要被打倒的;他

  • 范仲淹一生被贬几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都学过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就很好的总结出了范仲淹的忧乐观。范仲淹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期间遭遇三次被贬,但范仲淹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展现出了更加积极、洒脱的态度,这是后人应该好好向范仲淹学习的地方。范仲淹始终心系民生,无论官职大小

  • 唐高宗李治当真软弱不堪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可能一说起唐高宗李治,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些看上去非常软弱不堪的人物形象,都是在一些影视剧里面所表现出来的,而真正强势的自然是武则天了。然而这或许都只是站在武则天作为女主的角度上来看,而且是现代人的观念和想象中的武则天,毕竟当时李治才是皇帝,武则天作为皇后,如果真的比皇帝还风光,恐怕早就做不下去了吧。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