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现在还在吗?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现在还在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608 更新时间:2024/2/12 1:24:30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现在还在吗?自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即位起,就集倾国之力动工:明朝初期大才子解缙“领军”,集结全国各地文士专家学者两千一百九十六人,以《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类,辑录从经史子集到“农艺”“工技”等类别的书籍八千多种。经历多年艰辛编撰,总算在永乐六年(1408)冬季,完成了史无前例成绩:本书22937卷,11095册,三亿七千万字,汇聚中国古代书籍七八千种,被全球公认为人们迄今为止最大的百科辞典。

《永乐大典》一共有2个版本,分别是明成祖永乐七年完成的《永乐大典》,也称永乐原本或永乐本;也有是嘉靖皇帝当政期内重录的嘉靖副本或是明嘉靖抄本,这两个版本在內容、尺寸、格式、字体样式这些层面全是一模一样的,沒有区别。

但是,伴随着明清易代,重录版的《永乐大典》,竟此后开始了艰难的厄运。起先在清朝“康乾盛世”时,这被储存在翰林院,理论上应非常完整的《永乐大典》,就已经流失了两千四百二十二卷。伴随着清朝的愈发腐败问题,鸦片战争暴发前,宝贵的《永乐大典》,更被各个高官夹带私货,悄悄带回去珍藏。乃至目前市面上,都出現了高价位出售的《永乐大典》散卷。

随后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变成《永乐大典》的浩劫。席卷北京故宫的英法联军,自然也没错过翰林院。大量的《永乐大典》从此被劫走。十九世纪末期,大清国的翰林院,如同变成艺术品市场,宝贵著作沦落坊间都并不是怪事。光绪元年时,清朝翰林院储存的《永乐大典》,就只剩了不上五千册。来到甲午海战前夕时,更只剩了八百册。“缩水”速度,目瞪口呆。

而刻苦铭心的庚子国难,变成这八百册《永乐大典》的再一次恶梦。储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毁,精致的《永乐大典》书籍,竟被八国联军兵士用来堆积防御工事,乃至还用于给战车垫道。八国联军的随军高官们,也竞相乘火打劫,疯狂收罗《永乐大典》。这种劫匪们,临行还春风得意显摆:“未来中国丢失之文本,或在欧州出現”——你们的《永乐大典》,归我们了。

这般数番浩劫起来,待到清朝灭亡前夕,清廷手上的《永乐大典》,只剩余了可伶的六十四册。1949年國家建立后,历经各层面勤奋,原苏联日本东德陆续送还了《永乐大典》散卷,國家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永乐大典》数量有221册,再加上海图书馆的珍藏,及其世界各地珍藏的《永乐大典》散卷,这一部以前三点七亿字规模的宝典,现如今仅存三百七十册,仅有的残本,浮萍草般飘零世界各国。如今全世界仅剩800余卷,400册上下,撒落在8个国家和地去的30多个单位和个体手上。在我国国家图书馆中存有约221册,台湾图书馆存有60册,这60册是以战争中远渡重洋先抵达英国,后运到中国台湾而存留起来的。

《永乐大典》原本仅有一套,可是却从没亮相过。有一种观点是,毁于乾清宫火灾,可是依据《天禄琳琅数目》记述,并沒有《永乐大典》;也有人说毁于明亡之时,闯王李自成的火灾,但仅仅一种猜想,没法确认;最有可能的一种是,做为嘉靖皇帝的随葬物,安葬在永陵秘境,尽管嘉靖皇帝病逝时,《永乐大典》并沒有完成,但嘉靖皇帝是人死之后三个月才安葬的,嘉靖帝安葬以后,原本也随着下落不明,可是除非是开永陵,不然也无法确定。

对于明嘉靖副本为什么也只剩余好几百册,有科学研究权威专家觉得,是清代时,编写《四库全书》时,要查看《永乐大典》,这一全过程中,编书高官盗窃了很多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进行以后,官方对《永乐大典》监管不那麼高度重视,一些高官借机行窃。

而在近现代至今,钱钟书等专家学者们,也明确提出了惊人见解:《永乐大典》的“原本”,很可能伴随着嘉靖帝的过世一道安葬,储存在安葬嘉靖帝的定陵当中。假如说还有完整的版本,只可能是指望嘉靖皇帝的帝陵了。可这一观点,也只是是后人专家学者的推断。更何况以定陵的自然条件,这一部《永乐大典》纵是真在里面,又是不是能挺过時间的考验,迄今依然存留?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极不乐观的事儿。

但不管它是不是也有重见天日的一天,《永乐大典》的悲情命运,始终是一个痛心的经验教训:一个无法自立自强的国家,纵是历史时间再久远,又怎能守好文明的承传?

标签: 大典皇帝

更多文章

  • 《永乐大典》“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百科辞典”哪位皇帝编纂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典,百科辞典

    《永乐大典》“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百科辞典”哪位皇帝编纂的?作者是谁?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讨“编写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做成。永乐年间(1403年),明成祖下决心修一部巨作突显国威,惠及万代。核心理念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一生几次下西洋?系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上冒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舰队,锡兰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一生几次下西洋?系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上冒险。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水上远航活动,初次出航开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出航终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总共七次。因为使团正使由郑和出任,且舰队出航至婆罗洲往西洋面(即明朝所说“酉洋”),故称。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哪个皇帝让他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海船,航海图

    明朝初期的外交关系有意承袭元朝的规模,但在邦交核心理念上各有不同。明太祖积极参与、主动不断发展与藩国的邦交相互关系,对中国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心态,并在《皇明祖训》中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尝试搭建一个以大明为核心,有级别纪律的、和睦的理想化世界格局。有见解觉得,明廷为此为基础形成了友谊外交关系

  • 朱棣曾5次北伐每次都取得胜利,为何没有占领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蒙古人,皇帝

    朱棣曾5次北伐每次都取得胜利,为何没有占领土地?明成祖朱棣夺位成功后,并没有在南京登基,而是迁都北京,回到当藩王的地方。过去,朱元璋给朱棣的任务就是防备北方的蒙古人进入中原,朱棣当藩王时,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但当了皇帝后,却没有放下这个担子,而是以天子的身份,当起了国门的守卫者。而在当皇帝期间,对北

  • 朱高煦是明成祖的二儿子,最后为何反而搞得身败名裂遭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儿子,太子

    朱高煦是明成祖的二儿子,最后为何反而搞得身败名裂遭惨死?身为皇室的他下场也太惨了,大明皇朝在太祖朱元璋建立起来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开始稳定,皇朝慢慢进入正轨。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到了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越发强大,而作为成祖朱棣的儿子们自然成

  • 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王,江西人

    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五,朱棣与群臣在午门观赏灯会,此后颁布旨意蠲赦修省,都指挥佥事纪纲大概是觉得解缙获释的机会到了,便将他的名字也报了上去,可真是好心办坏事吖。朱棣看完眉头一皱,“缙犹在耶”,解缙关了这么久了还在?言下之意是,解缙怎么还在世,毕

  • 嘉庆突然逝世,没有立储密旨,皇后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嘉庆,密旨

    皇太后,是皇帝为母亲上的尊号,太后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皇太后”,或称“太后”,一般是指皇帝的母亲,但不一定是生母。历朝历代的太后,大多都是一个狠角色,从汉朝时期的吕雉控制自己的儿子起,到唐朝武则天对儿子的打压,更有甚着到了清朝,慈禧太后

  • 想扭转清朝国运却“为而不能”,嘉庆皇帝到底面临一个怎样的困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嘉庆,国运,困局

    在清朝的皇帝中,嘉庆皇帝绝对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了,嘉庆之前,康雍乾三代雄主打造了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嘉庆之后,继位的道光皇帝遭遇了鸦片战争,接下来就是动荡惨痛的近代史。而嘉庆夹在这两段历史之间,存在感自然低,而且嘉庆本人确实相对谨慎平庸,所以也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功德,有些学者用这么一个笑话来评价

  • 他的字写得太好!嘉庆皇帝都连连赞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嘉庆,写得,太好

    郭尚先(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又字伯抑、伯抑父。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大理寺卿等,以书法名世。他所著《芳坚馆题跋》对多种碑帖进行题跋,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论书著作。郭尚先不仅工诗善书,亦能绘画,尤喜画兰竹。精篆刻,有《郭兰石印谱》传世,其作品的用印大多收入其中。郭

  • 乾隆刚死,嘉庆帝就下令让和珅自尽,嘉庆到底忍了和珅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嘉庆,乾隆,自尽

    即使没读过清史,通过关于清朝的影视作品,我们也可以知道和珅的贪婪程度,新皇上任后抄他的家时,看到从他家里面抄出来的巨额金银珠宝,直接气得发抖。正因为乾隆对他的无限信任,才让他做出了买官卖官等中饱私囊之事。碍于乾隆的存在,嘉庆帝就算对和珅的行为愤怒不已,也只能暗自忍下了。嘉庆帝越是隐忍,和珅就越是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