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901 更新时间:2024/2/19 8:40:44

提到“靖难之役”首先想到的是朱允炆和朱棣的故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攻入金陵后,朱允炆在宫廷纵火,朱允炆自己不知所踪;自此其下落变成疑团。朱棣进城后,派人找到皇后的遗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必这般!”。接着六月二十日,以君王礼葬朱允炆,产生建文帝已死的假相。而朱允炆的下落变成了千载谜题。相传,郑和下西洋的目地之一就是寻找建文帝的行踪。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访江浙一带。

朱棣进到金陵以后,数天后(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并于当天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改成成祖)。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同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为皇后。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第二年改成永乐元年。凡建文年里贬斥的高官,一律复原职位(如靖难初期因挑拨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度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里的各项改革一律撤销;建文年里制订的各类法律法规,凡与明太祖有悖的,一律废止。但一些有益于民生的要求也被废止,如建文二年(1400年)宣布缓解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到此又加重。

朱棣在靖难之役获得胜利后,向京都(今南京)军警民发布消息:“坚守领地的藩王因左班佞臣挑拨造成骨血被其迫害,因此迫不得已举兵诛灭她们,为此来帮扶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倘若误伤受到牵连又殃及到死伤,并非靖难本意。”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诛灭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在其中方孝孺受拖累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数千人。因黄子澄受拖累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合谋刺杀,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故乡,谓“瓜蔓抄”。除此之外,诸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世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亲属和家人也被拖累,死者甚众,放逐、被逼作卖淫女及被其他方法处罚的人也许多。直到明仁宗继位后,绝大部分人始获饶恕,剩下的人的子孙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饶恕。在大肆诛灭以外,本月,朱棣将魏国公徐辉祖下狱,后释放出来并削其官爵。辉祖人死之后,其子嗣魏国公爵。黄观被朱棣所妒嫉,其狀元的资格被革去。

朱棣即位后,复原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官爵。接着复原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官爵。永乐元年(1403年)元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六月二十六日,成祖撤销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再次称懿文太子;七月十二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侄子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标之孙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监禁在故乡凤阳。

殊不知因为朱棣自身是武装篡权的,以便确保中央政党牢固,他继位后先将诸边塞王改封于国内,随后慢慢消除诸王的军权:永乐元年(1403年)削代王保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削齐王保卫及官属,没多久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保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19年)周王见势不妙,主动献还保卫。明洪武朝领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掉了六个护卫。此外,大封靖难元勋,将大量有经验的武臣保留出来,提升中央政党,从源头上更改了中央和诸藩的国防军事实力。

以便更高效率地解决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接着扩大内阁至七人。此后内阁开始在明代政冶中充分发挥愈来愈关键的功效,乃至清代仍延用此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因为朱棣是谋反即位的,对重臣有一定的猜疑,故复原了洪武年间废止的大明锦衣卫,从头开始执行明代的间谍执政。接着,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开设了东厂,令心腹宦官当权,提升间谍执政的另外提升了太监的影响力。有明一代,间谍执政基本上贯穿始终,变成一大特性。因为靖难之役时,京中太监出示的情报协助成祖战胜惠帝,成祖继位后便更改明太祖至今严禁太监专权的现行政策,刚开始重用太监。

因为洪武年间,北方地区的引控多由几个边王承担,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国内,造成华北防务空虚;又因为有唐代之守外虚内、宋代之守内虚外的经验教训,故在国防上,建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护边界的风险性非常大;“天子守国门”则能够处理这一难题。另一方面,因为南京的建文帝影响很大,政治理念考虑,做为朱棣本营的北平更为合适做为皇都。故考虑到多种要素后,朱棣决定了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差别);接着迁移全国各地富民于北京市。称北京为行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提前准备一直在开展,如建北京故宫、建宫殿、输通漕运等;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廷(即北京紫禁城,北京故宫)和北京城完工,遂宣布迁都,以金陵做为留都。

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所有兵力(包含朵颜三卫)列入手下,朵颜三卫在事后战斗中具有了关键作用;故朱棣即位后,将宁王封于南昌市,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宁册封给朵颜三卫作报酬,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代所抨击。“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长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但造成了明代帝位所属的更改,也巨大影响了自此二百多年明代政冶、观念的动向。

标签: 大宁元年

更多文章

  •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现在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典,皇帝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现在还在吗?自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即位起,就集倾国之力动工:明朝初期大才子解缙“领军”,集结全国各地文士专家学者两千一百九十六人,以《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类,辑录从经史子集到“农艺”“工技”等类别的书籍八千多种。经历多年艰辛编撰,总算在永乐六年(1408)冬季

  • 《永乐大典》“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百科辞典”哪位皇帝编纂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典,百科辞典

    《永乐大典》“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百科辞典”哪位皇帝编纂的?作者是谁?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讨“编写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做成。永乐年间(1403年),明成祖下决心修一部巨作突显国威,惠及万代。核心理念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一生几次下西洋?系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上冒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舰队,锡兰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一生几次下西洋?系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上冒险。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水上远航活动,初次出航开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出航终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总共七次。因为使团正使由郑和出任,且舰队出航至婆罗洲往西洋面(即明朝所说“酉洋”),故称。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哪个皇帝让他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海船,航海图

    明朝初期的外交关系有意承袭元朝的规模,但在邦交核心理念上各有不同。明太祖积极参与、主动不断发展与藩国的邦交相互关系,对中国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心态,并在《皇明祖训》中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尝试搭建一个以大明为核心,有级别纪律的、和睦的理想化世界格局。有见解觉得,明廷为此为基础形成了友谊外交关系

  • 朱棣曾5次北伐每次都取得胜利,为何没有占领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蒙古人,皇帝

    朱棣曾5次北伐每次都取得胜利,为何没有占领土地?明成祖朱棣夺位成功后,并没有在南京登基,而是迁都北京,回到当藩王的地方。过去,朱元璋给朱棣的任务就是防备北方的蒙古人进入中原,朱棣当藩王时,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但当了皇帝后,却没有放下这个担子,而是以天子的身份,当起了国门的守卫者。而在当皇帝期间,对北

  • 朱高煦是明成祖的二儿子,最后为何反而搞得身败名裂遭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儿子,太子

    朱高煦是明成祖的二儿子,最后为何反而搞得身败名裂遭惨死?身为皇室的他下场也太惨了,大明皇朝在太祖朱元璋建立起来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开始稳定,皇朝慢慢进入正轨。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到了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越发强大,而作为成祖朱棣的儿子们自然成

  • 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王,江西人

    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五,朱棣与群臣在午门观赏灯会,此后颁布旨意蠲赦修省,都指挥佥事纪纲大概是觉得解缙获释的机会到了,便将他的名字也报了上去,可真是好心办坏事吖。朱棣看完眉头一皱,“缙犹在耶”,解缙关了这么久了还在?言下之意是,解缙怎么还在世,毕

  • 嘉庆突然逝世,没有立储密旨,皇后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嘉庆,密旨

    皇太后,是皇帝为母亲上的尊号,太后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皇太后”,或称“太后”,一般是指皇帝的母亲,但不一定是生母。历朝历代的太后,大多都是一个狠角色,从汉朝时期的吕雉控制自己的儿子起,到唐朝武则天对儿子的打压,更有甚着到了清朝,慈禧太后

  • 想扭转清朝国运却“为而不能”,嘉庆皇帝到底面临一个怎样的困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嘉庆,国运,困局

    在清朝的皇帝中,嘉庆皇帝绝对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了,嘉庆之前,康雍乾三代雄主打造了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嘉庆之后,继位的道光皇帝遭遇了鸦片战争,接下来就是动荡惨痛的近代史。而嘉庆夹在这两段历史之间,存在感自然低,而且嘉庆本人确实相对谨慎平庸,所以也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功德,有些学者用这么一个笑话来评价

  • 他的字写得太好!嘉庆皇帝都连连赞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嘉庆,写得,太好

    郭尚先(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又字伯抑、伯抑父。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大理寺卿等,以书法名世。他所著《芳坚馆题跋》对多种碑帖进行题跋,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论书著作。郭尚先不仅工诗善书,亦能绘画,尤喜画兰竹。精篆刻,有《郭兰石印谱》传世,其作品的用印大多收入其中。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