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为何要迁都南京?明朝迁都南京的真相

明朝为何要迁都南京?明朝迁都南京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47 更新时间:2024/2/20 12:26:06

导读:明朝为何要迁都南京?明朝迁都南京的真相是什么?

在大家印象中,崇祯帝是一位亡国之君,应该为大明的崩溃承担全部责任。事实上,正如前人所言,明朝的灭亡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注定了,国祚传到崇祯帝手里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通过丰富的史料证明,崇祯帝并非无所作为、耽于享乐的昏君,相反,他是一位励精图治、节俭勤政的皇帝。他17岁登基称帝之初,毅然拿下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魏忠贤,就显示着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和胆略。

但遗憾的是,崇祯帝的努力未能挽救明朝国运,大明帝国终于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轰然倒塌,他本人及其家人也都惨然死去。

明朝灭亡的根源埋藏于万历年间,是不是说崇祯帝就可以不负责任了呢?那当然不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甚至丧失了别开生面的机会。

关于崇祯帝治国的得与失,樊树志先生在书中均有扎实的论述,小编在本文中只聚焦于一点:崇祯帝在大事面前太糊涂,优柔寡断。在此举两个典型的事例加以证明。

第一个大问题:要不要与皇太极和谈?

明朝的处境可谓四面楚歌,内有张献忠李自成等掀起的农民起义,外有八旗兵的频繁袭扰。相比之下,朝廷国库空虚、明军兵力不足,根本无法同时应对内外两场战争,守外则失内,击内则失外。

1638年,内外交困日亟,崇祯帝不得不向朝臣提出先安内还是先攘外的问题。兵部尚书杨嗣昌作了回答,他明确主张与八旗兵“互市封赏”,即和议。以和议争取北边三年无事,集中精力平定内乱。

在崇祯帝心中,他非常认同杨嗣昌的建议。

其实,与八旗和议并非新话题。崇祯帝即位之初,皇太极通过蒙古方面和直接给蓟辽督师袁崇焕写信,表示了通好的愿望,终因朝中大臣激烈反对而作罢。

崇祯帝手迹。

这一次,崇祯帝打算往前迈一步。在杨嗣昌主持下,辽东巡抚方一藻与皇太极开始了接触。

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试探,表明了诚意,尚未谈及细节,朝中大臣已经炸锅了,杨嗣昌差点被口水淹死。

对于特别看重夷夏之辨的大臣来说,和议绝对难以接受。他们纷纷提交奏章,弹劾杨嗣昌,斥其别有居心。

他们的言论大多站在道德或党争的立场,既无视严峻的现实,也故意忽略隆庆年间明廷与蒙古俺答汗和议的历史,对于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境更是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如果崇祯帝乾纲独断,果断地将和议政策执行下去,“以练兵为正道,开市(和议)为权宜”,争取东北边疆三年和平,未尝不能获得一线生机。

不过,崇祯帝十分顾忌汹汹朝议,虽然他也认为和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犹豫不决,致使明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永远丧失主动权。

第二个大问题:要不要南迁留都?

历史上,大宋朝廷南迁,偏安东南,国祚再延续150多年。当北方局势糜烂之际,崇祯帝不难想到迁都问题。要知道,在留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现成的六部班底,只要过去,朝廷即时可以运作。

1644年大年初三,明廷的败局已不可收拾,崇祯帝与左中允李明睿商谈国事,李提到:“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

崇祯帝说:“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

这句话透露出,崇祯帝很想南迁,无奈大臣们都不同意。所谓“诸臣不从”,指以内阁首辅陈演、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南迁。他们把南迁之议斥为“邪说”,甚至扬言“不斩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后来,左都御史李邦华又提出一个太子监抚南京的方案,在朝堂激辩一阵子之后也不了了之。

死守北京明显毫无胜算,崇祯帝为什么就不能力排众议,果断南迁呢?毕竟天下是他老朱家的啊。

臣子吴伟业看得清楚:“上意非不欲南迁,自惭播越,恐遗恨于万世,将俟举国请而后许。”

原来如此!南迁有逃跑之嫌,崇祯帝怕在历史上留下负面评价,所以他等着朝野上下达成一致意见,纷纷要求南迁的时候再实行。

崇祯帝自缢处。

不过,要让那些大臣们在南迁问题上达成一致,真比登天还难。就在崇祯帝摇摆不定的时候,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大明帝国和崇祯帝的厄运降临了。

无论与八旗议和,还是南迁留都,都不乏支持者,绝非“无人赞襄”。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崇祯帝一言九鼎,奋勇推行自己的规划,1644年的历史存在改写的可能。

心在大家知道崇祯皇帝迁都南京的真正原因了吗?

标签: 明朝迁都南京

更多文章

  • 明朝开国名将康茂才为何能被朱元璋重用?他对明朝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他对,开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康茂才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历史上的开国名将有很多,康茂才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生于公元的1313年。刚开始的时候,康茂才是元朝的一个将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投降归顺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的器重他,很看好他,于是非常的重用康

  • 清朝历史大揭秘: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撑起半壁江山,为何没有自己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摄政王,半壁江山,称帝

    导读:清朝历史大揭秘: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撑起半壁江山,为何没有自己称帝?你真的了解多尔衮吗?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十二岁的皇太极突然出世,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继位,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多尔衮被尊为摄政王,实际掌握朝廷大权。由于顺治皇帝年幼,清廷这一时期

  • 袁崇焕和毛文龙有什么纠纷?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袁崇焕,有什么,要杀

    还不知道:袁崇焕和毛文龙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元年的平台召会后,即便面对朝中几乎一边倒的怨怼,袁崇焕也并没有决定杀掉毛文龙,而是采取观察之后酌情而定的策略,毛文龙最终被杀是因为各自的现实原因击穿了对方的谈判底线,没有调和的可能。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私人恩怨,毛

  • 明朝与荷兰之间的战争:澎湖之战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澎湖,明朝,荷兰

    导读:明朝与荷兰之间的战争:澎湖之战介绍。16世纪90年代,英国和荷兰舰队进入了印度洋,开始向葡萄牙人的贸易控制权提出挑战, 此时的葡萄牙、西班牙渐渐衰落,新兴的荷兰人接管了远东水域的"真空"。1602年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14艘战舰,其中9艘超过了400吨,而160

  • 明朝与荷兰澎湖之战,以及对明朝后期海防建设的影响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澎湖,荷兰

    导读:明朝与荷兰澎湖之战,以及对明朝后期海防建设的影响介绍。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虽然当时并没有得到西班牙的承认,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行驶一个国家的权力了。独立后的荷兰也急于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样,发展自己的海外贸易,由于发生抢夺资源等贸易摩擦,荷兰同西班牙交恶,西班牙所有港口

  • 汉王朱高煦介绍,明朝最会作的汉王是如何造反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王,明朝,朱高煦

    导读:汉王朱高煦介绍,明朝最会作的汉王是如何造反的?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的大军渡过长江,进逼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一个多月后,朱棣在南京即位,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永乐皇帝。随着朱棣的即位,立储也成了这位皇帝所面临的头等大事

  • 朱高煦怎么死的?竟是被侄子朱瞻基关进大铜缸活活烤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关进,侄子,活活

    导读:朱高煦怎么死的?竟是被侄子朱瞻基关进大铜缸活活烤死,今天带小编一起来了解下朱高煦之死,真实验证了不作死就不会死。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从小就十分顽劣,连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爷爷朱元璋都非常厌恶这个孙子。不过,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朱高煦人品虽然不受待见,在战场上倒是颇有爷爷和老爹的风范,英勇

  • 朱高煦为何对皇位有如此深的执念,作死的根源都怪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位,根源,作死

    导读:朱高煦为何对皇位有如此深的执念,作死的根源都怪朱棣,并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朱高煦的死法也是千古罕见,最终被亲侄子朱瞻基活活烤死。《大名风华》以明朝历史为主线的历史大剧,一经上线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有很多人是奔着饰演明宣宗的朱亚文而来,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人们却发现剧中的汉王朱高煦着实有

  • 朱棣有几个儿子,朱棣儿子都有什么结局?朱高炽病死、朱高煦被烤死、朱高燧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儿子,都有,善终

    导读:朱棣有几个儿子,朱棣儿子都有什么结局?朱高炽病死、朱高煦被烤死、朱高燧善终,永乐大帝朱棣有四个儿子,长大的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幼年夭折,朱棣的其他三个儿子都挺有能力。朱棣过世之前,将皇帝之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史称明仁宗。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厚道人,对自己的两

  • 朱高煦投降后为何给明宣宗来了个扫堂腿?结果给被侄子活烤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扫堂腿,来了,侄子

    导读:朱高煦投降后为何给明宣宗来了个扫堂腿?结果给被侄子活烤死,揭秘真实的朱高煦是如何死的?自古皇家寡亲情,若要盘点篡位失败的悲情王爷,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其悲情指数,很少又超过他的。。自从被亲爹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坑了以后,朱高煦先是在谋反的关键时刻选择投降,后来又脑子一抽,给明宣宗来了个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