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严格的”高考“选拔制度,这四类人连续三代不准参加考试

清朝严格的”高考“选拔制度,这四类人连续三代不准参加考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918 更新时间:2024/1/4 13:13:17

2020年,全国参加的高考人数已经达到了1071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高考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人生非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看到很多高三学子挑灯夜战彻夜苦学的样子,不得不令人心疼。其实随着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起码有机会参加这次全国最大的考试,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比起高考,清朝的科举考试更是难上加难,清朝自从1644年开始,到1911年溥仪宣布退位,这漫长的267年里,仅仅出了114名状元。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朝,但也是科举制度发展最完善的一个时代,其实科举制度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在不同时期也会断裂,清朝的科举考试是在顺治时期恢复的,而后在康熙年间全国推广,其实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很重视人才的选拔的,在当时提出过口号“国家立政,首重人才”,“为政以得人为要务”,这些都是清朝早期统治者的正确决策,也显示出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的需求。

清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大的等级,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我们知道高考是每年一次,古代的科举考试几年一次呢?

古人纪年用干支纪年法,当然这些考试可不是每年考一次的,据清朝规定,童试在每个地支一轮的十二年里的寅、巳、申、亥年考试,但也要每三年考一次,乡试在地支丑、辰、未、戌年,而会试、殿试在子、卯、午、酉年。看起来似乎每年都有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的门槛可都高低不同。只有通过童试才能参加乡试,乡试过了才能参加会试。那我们就单通过童试来了解一下清朝的考试制度。

什么人不能参加考试?

童试也被称为小考或者小试,这是每一个企图通过读书进士的学子必走的第一步,童试应试的学生都叫做童生,童试没有年龄限制,下至十几岁的青年,上至五六十岁的老者都能参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和一个十几岁的青年同台考试的情景,确实略显尴尬,但在古代却很普遍。古人有一首诗调侃五六十岁还没有通过童试的老者:"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执杖下楼梯。高声附耳殷勤问,未冠今朝是甚题?",从这个现象便可以看出古代科举考试的悲哀,但是科举考试确实是当时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童试考试选拔也有明确的规定,有四类人是不能参加童试的:倡,指妓女;优,即优伶;隶,指官府中朝堂里执杖打犯人板子的衙役;皂,军中执役的人,这种人是犯罪的执行军役的人,普通士兵是可以参加童试的。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几类人可以参加考试呢?朝廷规定只要是从事这类行业的待退役三世后,才能与平民相等。也就是说这些人三代之内是都不能参加童试的。为什么会对这四类人格外严格呢?古代人对地位要求看得特别重,这些人是从事社会下等工作的人,就算让他们参加考试,要是中了举人、进士,古代只要高中,就要褒封三代,而如果这些下等人的后代中了举人,会有损国家名誉,为此让他们三代之内不得参加考试。

清朝的科举考试报名也有要求,必须是本县人士,报名时要填写籍以及三代履历(三代履历就是限制那4类人的条件),而且同考的必须得互结为5人,一起报名,那么随便互结5人行不行呢?古代实行连坐制,如果这五人中一人抄袭违规,五人一起受罚,所以清朝科举考试还得找好队友,避免猪队友误了前途。这互结的5人必须请本县的一位廪生做保,查看考生籍贯、出身无误后,方能报名成功。不让外县的报名是因为给每个县的录取名额是一定的,如果让外县的学生考取,本县就少一个名额。

还有一类人,也是不能参加童试的,清朝规定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不得应试,父母去世三年内是不能参加考试的,如果有一个人隐瞒父母去世的资料,参加童试,这种人就被称为“匿丧”,匿丧如果被人检举出来,不仅自身这辈子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且作保的那个廪生也得受罚。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标准,很多人为此苦读一生也无所得,正如那首诗中的老者,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执杖下楼梯,是古代科举考试下的牺牲品。但也有很多贫苦出身的人,从此飞黄腾达。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制度,当然这种制度有很多弊端,尤其是被禁止考试那4类人,不仅自己不能参加考试,后代三代不能参加考试,这也体现出古代等级森严,对人权的不尊重。

标签: 高考清朝三代

更多文章

  • 清朝科举考试中的趣事儿:考生借案板,油板当书桌,考完衣服锃亮~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锃亮,案板,科举

    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士子改变自身命运的考试,分会试、乡试、和县内小考,无论是哪一种试,都趣闻多,让人忍俊不禁。清末民初大才子齐如山有幸参加过县内小考,翔实地记录了其亲身所 历点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宝贵研究资料。县内小考是上述三类考试中最低级的,只要参加过考试,就可以称为 童生,而通过考试

  • 历史上比范进倒霉一千倍的清朝湖南考生介绍,只好泪别科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科举,湖南,清朝

    想必,大家对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的重要角色范进的印象很深刻了吧,几乎人人都把他当成了科举[古代的高考]受害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此人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了漫长的34年,直到54岁才成为秀才;而后不顾岳父胡屠户的冷嘲热讽,瞒着家人参加了乡试,竟运来废铁成金,得到主考官的同情,终于让他高

  • “学霸”康熙大帝曾经参加科考,并且高中探花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科考,探花,大帝

    今天是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二百年前,据说,康熙皇帝曾经以“龙儿”为名,参加科考,并且高中探花。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是个著名的全才人物,他通晓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他一生好学,在位六十一年,几乎年年如一日的早起学习,最后,死都是死在书屋中,绝对算得上皇帝中的学霸。那么历史上的康熙到底有没有参加过

  • 清朝人”高考“时,考官如何防止考生作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高考,考官,清朝

    清朝“高考”时,清朝朝廷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现代人看完哭笑不得中国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其影响也是极为复杂深远的。不过,不管怎样,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因为通过科举考试能够做官,当老爷,能够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好处这么大,自然就有人打起来歪主意。但是朝廷还是希望科举考试公

  • 清朝”高考“有多难,看看科举考试的大纲,你能考上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高考,你能,科举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如何选取天下人才为己用,是每个君王都要考虑的事。先秦时期,主要采用“世卿世禄”以及分封天下的诸侯、卿、士等等。也就是说,当官的基本上都是些贵族子弟,世代延续,平民唯一上升的渠道就是上战场杀敌立功。到了汉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由各级地方官吏推荐德才兼备

  • 因为士兵没有吃西瓜,年羹尧才被杀害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被杀,西瓜,士兵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年羹尧其实挺有意思的,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的,那就是话说他有一次和雍正在一起看这个士兵操练的情况,结果你猜怎么着,年羹尧让这些士兵吃瓜,结果这个年羹尧就被杀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哦,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其实说这个

  • 反复无常经常举起反清大旗的王辅臣,康熙为何不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反复无常,大旗,杀他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满洲军一直就对中原虎视眈眈,到了皇太极,也一直没有入关,直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率领满洲军入关,扶持年幼的福临继位为帝,也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顺治帝,大清这次得以步入中原。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其中不乏一些能征善战的勇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就是在顺治帝死后,留给了康熙帝,可惜却险

  • 清朝的公爵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人才会被封为公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公爵,的人,才会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公爵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爵,是清朝异姓功臣爵位中级别最高的,当然在清朝历史上也有异姓功臣被封为王的,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乾隆年间的傅恒、福康安父子(两人都在去世后被追封为郡王),但是这些毕竟只

  •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哪朝人?为什么说蒲松龄妻子是他最大的幸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聊斋志异,蒲松龄,是他

    很多人都把《聊斋志异》当做简单的神鬼怪谈书籍阅读,实际上蒲松龄在创作这部短篇小说时,是为了揭露当时封建制度的黑暗以及科举制的腐朽,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站出来反抗这种束缚。如果有机会能读读原著的话,相信会有更多收获。蒲松龄能够完成《聊斋志异》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就是他的妻子刘氏,可能蒲松龄一生最大的幸运就

  • 清朝内阁首府张居正睡太后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首府,内阁,太后

    说到张居正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个人的,还是非常的厉害的哈,而且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非常的高,关于他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他的历史成绩也多,但是今天我们讨论这个,我们来讨论这个张居正的一些比较私密的事情,比如这个有的人说张居正睡了李太后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个也还是比较八卦了,但是又不得不让人产